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王朝,它开创了万国来朝的鼎盛,唐玄宗既是创造奇迹的君王,又是毁灭盛唐的终结者。
01
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唐为周时,因忌惮李氏复辟,屠戮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
退位的睿宗李旦被诬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太常乐工安金藏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则天被感动,也许还念一丝的母子之情放过李旦,作为李旦儿子的李隆基也躲过一劫。
武则天称帝后把李旦降为皇嗣,迁居东宫。最受武则天宠爱的魏王武承嗣便成为武氏家族承继帝业的最佳人选。碍于李旦还位居东宫,武承嗣千方百计搜求他的过失或者与外人交接的证据,却是茫然无获,武承嗣便鼓动一些希求后福和重赏的官员和市民不断上书给武则天,请求废除皇嗣李旦,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此时李旦的处境可谓岌岌乎危哉,平时他绝对是夹紧尾巴做人,竟然没有丝毫不利的证据落入武承嗣手中,李旦又躲过一劫。
由于武皇的猜忌,李隆基幼年和少年共被幽闭深宫十余年。
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兵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成功,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伯父将奶奶赶下台的政变。
在皇室步步惊心的成长过程中,权力斗争的险恶,让他明白在皇权面前,亲情、血缘等一切都是浮云。
中宗李显登上皇位后,这时李隆基已与皇权再无交集,即使中宗李显驾崩也有太子继位,然而历史却给他创造了机会。
02
当年中宗李显遭武则天废黜,被降为庐陵王,迁移均州,死亡的结局已定。他的大哥李弘冲撞了武皇,结果当晚“暴薨”,二哥李贤也在被废四年后于放逐地巴州被逼迫自杀。似乎等待李显的不是在囚禁地“暴薨”,就是在流放地被赐死。
在流放生涯中,李显的妻子韦氏倒是显示出女性面对逆境时超乎寻常的承受力,成为了李显的精神支柱。《资治通鉴》记载:“上(李显)在庐陵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后止之曰:‘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尝与后私誓日:‘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
安乐公主是李显和韦皇后在迁徙房州的途中所生,当时没有接产准备,只能脱下衣服把她包起来,所以安乐公主小名就叫“裹儿”。李显可能觉得女儿受自己牵连,生下来便过着囚禁生活,愧负太多,所以即位后对安乐公主有求必应。
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李显苦熬了十八年,再度登基后就如出了笼的鸟一般,开始近乎疯狂地享受奢侈的帝王生活,将自己最该上心的朝政撂到了一边。
大权落到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手中,之前发动政变的丞相张柬之也被这对母女赶走。中宗李显即位后,立儿子李重俊为太子。韦皇后因为李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对他很不满意。
安乐公主多次辱骂太子为“奴”,处处欺辱他,安乐公主又多次向中宗请求废掉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
太子李重俊不堪羞辱,更不愿坐待废黜,便铤而走险。他与上次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假造中宗制诏调发羽林千骑兵,把武三思和儿子武崇训在家中杀死,然后分兵把守各道宫门。
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攻入内宫,但见到中宗后,羽林干骑兵才知道接奉的是假圣旨,转过头来攻击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李多祚被杀,太子李重俊虽然逃出京城,不久也被左右所杀。
太子身死,韦后继续干预朝政,一天天更加膨胀起来,最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进鸩,毒死了唐中宗。韦后效法自己的婆婆武则天临朝称制。
李隆基没有征求父亲相王李旦的意见,立刻联手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带领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韦氏集团高于马鞭者的男性尽数杀尽,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
李旦重新登上皇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黄雀背后的李隆基终于笑到了最后。
03
太平公主血液里流淌着武则天不安分的血液,当韦后准备临朝称制时,她与侄儿李隆基抱团取暖,助哥哥李旦登上皇位。但她有一颗野心勃勃的大心脏,梦想有朝一日像母亲一样君临天下。
太平公主一直在武则天身边,自然也受到了武则天的言传身教,所以“善策人主傲首,先事逢合,无不中”。李旦虽然不厌烦政务,但能力上远逊于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便“权倾人主”。
当时朝廷上有七名宰相,却有五人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一些禁卫军将领也都私下到太平公主府中谒见,以求富贵。太平公主见宰相都是自己的亲信,禁卫军也都愿意效忠自己,哥哥李旦对自己虽好,太子李隆基却很英明,将来即位后一定容不下自己,便有了再次发动政变的阴谋。
李隆基率先发难,策动先天政变,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
李隆基正式即位为帝,是为玄宗。第二年改元开元,开元时期(713—741年)唐朝达到了极盛的顶点,大唐开始步入最后兴盛的时代。
唐玄宗经过两次政变才得到政权,所以他很注意从各方面来巩固他的统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规定:在京官中选拔有才识的人派到外地任都督刺史;选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调到朝廷来任职,使他们出入人数相差不大。后来把这种调动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从而达到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效果。
唐玄宗为了开拓局面,积极选择良臣,辅己治国。他先后启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宰相,他们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宗开元这20多年,就是历史学家所称誉的、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的“开元盛世”。
国力强盛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志。自唐高宗以后,吐蕃强大,成为唐朝西方的严重威胁。武后时期,后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
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玄宗即位后,加强邻接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对外战争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从契丹收复了辽西二十一州,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在西北,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强悍的吐蕃、小勃律,通往中亚的道路由此重新被打开,唐朝对西域的主权恢复,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
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南亚各国同唐朝交往不断。各国的使者和商人来往不绝。
大唐诗圣杜甫有—首著名的诗作——《忆昔》。诗中述及开元盛世。诗人赞颂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的诗是对开元盛世的形象描述。开元盛世,历来有口皆碑。
大唐著名的政治家陆贽说:“朝清道泰,垂三十年。”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玄宗本纪》赞扬说:“开元之际,几致太平。”
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更从上下历史的比较中得出结论:“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矣。”
04
唐玄宗初掌大权,他任人唯贤。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每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需求之下,他总能很精准的找到时代所需的贤相,姚崇的灵活善治,宋璟的刚正纠风,张九龄的文章风骨,张说的锐意革军,韩休的诤诤直谏,裴耀卿的专于实务,宇文融的专于理财……
但他都能用得恰到好处。他对张九龄的文人风骨极其不悦,后来却总要在别人推荐新宰相时问一句:“风度能跟张九龄比吗?”他对韩休的忠言逆耳感到烦躁,被问及此事时却说:“韩休把我气得虽然瘦了,但天下肥了。萧嵩每次跟我说话,总是顺着我,我当时高兴,回去想到天下,反而睡不着觉。韩休经常怼我,我回去而想到天下,睡得却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社稷。”这就是唐玄宗与韩休著名的君瘦国肥。
唐玄宗前期用相,很少有超过四年的,而且通常都是正副相一起下,换全新班子,每个阶段根据时弊需要,任用不同类型的宰相。
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宰相列表:
姚崇3年2个月卢怀慎3年源乾曜3个月宋璟3年2个月苏頲3年2个月王晙9个月李元紘3年3个月杜暹2年10个月萧嵩5年2个月宇文融4个月裴光庭3年10个月韩休10个月裴耀卿3年张九龄3年
但是玄宗厌倦了,他厌倦了每逢三四年就要一次政治大调头,每逢三四年,就要顶住一波吏治压力与人事风险...
老年的玄宗,对高频的驾驭政治斗争觉得累了,想享受美人,快乐人生。
他不想勤政,便想出发动大臣斗大臣,自己作壁上观,唐玄宗就这样掌控朝政。
李林甫与杨国忠左右两相联手打击士族,提拔寒门,“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待王鉷的问题上。因王氏的宠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则极力提拔王氏;当杨国忠陷害王氏时,李林甫又竭力为其开脱罪责。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王氏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致于死地。王氏所兼职务全部归杨国忠。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取悦于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
李林甫以后,杨国忠与安禄山争宠于玄宗,杨国忠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势大,将会谋反,安禄山亲自跑到长安向皇上哭诉,于是杨国忠再说安禄山坏话,唐玄宗也不听了。(乃驰入谒,帝意遂安,凡国忠所陈,无入者。)(三十三载,来谒华清宫,对帝泣曰:“臣蕃人,不识文字,陛下擢以不次,国忠必欲杀臣以甘心。”帝慰解之。)
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和李林甫之间,便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过,两人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唐肃宗基本处于劣势,甚至有几次还出现了生命危急。只有在太子势力被打压下去,事情涉及太子生死的时候,他才会出面表示: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载: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为其兄坚讼冤,且引太子为言;上益怒。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凡坚亲党连坐流贬者数十人。
就在大臣斗大臣,唐玄宗快乐人生的过程中,唐朝的统治越来越腐败了,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激烈,安禄山终于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