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三个王朝太监干政最为恶劣,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
而明朝的太监乱政由王振开始,后人之所以对王振恨之入骨,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坏,而是因为他在土木堡之变里头胡乱指挥,导致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就连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都被少数民族捉去当俘虏,实在是奇耻大辱啊,你看看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个皇帝是在战场上被别人捉住的?
很多人都觉得这一次战败的原因,是因为小皇帝年少无知,被这个坏太监忽悠,所有的错都是王振的错,可问题是,明英宗朱祁镇他后来被蒙古人送回来复辟当皇帝,重新上位之后,他马上就给王振平反昭雪,还特地在北京城的智化寺里头,给王振修了一座庙。
按照道理说,王振如果真的是一个奸臣的话,就凭他在土木堡里头的所作所为,导致皇帝陛下在蒙古高原吃了七年的沙子,朱祁镇无论如何也应该看清楚他的真面目了吧?为什么还要如此感念他,这里头又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两极分化,突然变坏为哪般?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王振这个人啊,他在历史书上的形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坏蛋恶魔,史书里头是这么记载的,王振之所以得到小皇帝的信任,是因为他擅长阿谀奉承。可史书又有自相矛盾的记载,王振是以皇帝的老师的身份服务在朱祁镇身边的,而且王振还是明宣宗朱瞻基亲自选定的,这可是一代明君,他的眼光总不会差吧?
在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小皇帝贪玩调皮,在小太监的怂恿下居然逃课去玩耍,王振知道之后立马把小太监打了一顿,然后带着皇帝到太皇太后面前磕头请罪,直到皇帝承诺不再犯错为止。
王振的行为得到了朝廷大臣们的一致认可,阁老门甚至还说:想不到这个世上还有这样的太监呀!而且这种事情王振做了还不止一次呢,他总不能够为了讨好朝廷大臣得罪了自己最大的靠山小皇帝吧?
再说了,真正奉承的人应该是皇帝摸鸟,我爬树,陛下捉鱼,我跳水。明英宗一直称呼他做先生而不是伴伴,这里头代表的是尊敬。王振在年幼丧父的朱祁镇的世界里扮演的就是严父跟严师的双重角色。
直到正统七年,皇帝亲政,王振的形象才开始急转直下,在小皇帝统治前七年,朝廷大事都交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一介女流,天天住在深宫里头,怎么能够跟天天跟外面的男人们见面呢?所以朝廷大事都委托给三杨为首的内阁,也就是杨荣,杨薄,杨士奇。
为主夺权,身败名裂
要知道,大明朝开国几十年,从朱元璋到朱棣再到朱瞻基,朝廷的权力都牢牢掌控在皇帝手里,直到这七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文官才彻底掌握了朝廷的权力。等到小皇帝上台执政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空架子,那一年小皇帝已经十六岁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已经是成年人了,谁能够帮他抢夺权力呢?太监。
但并不是所有太监都愿意这么做的,得罪文官集团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死无葬身之地就是最后宿命,比如当时宫廷里头资格最老的太监,金英。他就一直跟文官集团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啊!做太监想要获取荣华富贵的办法很多,比如像金英这样的。位高权重,名留青史,不好吗?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太监很多,但是真正肯为皇帝到前面去跟文官集团不死不休的只有四个,这不仅要有深厚的感情还要有舍生忘死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祁镇如此想念他的原因之一,于谦确实是忠臣,但他能够为朱祁镇去跟天下人为敌吗?他是国家的忠臣,不是皇帝的。
王振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那些大臣没有一个屁股是干净的,杨荣勾结边军贪污腐败喝兵血,这是在朱瞻基统治时期就已经被揭发的,只不过是念他有功,没有深入追究而已。杨士奇的儿子当街杀人证据确凿。三杨内阁很快就被斗垮了。
土木之变,为主背锅
说到王振就不得不说土木堡之变了,说起这件事情王振确实是不应该负这么大责任!
我们先来说说这件事情的起因,事情是这样的,蒙古人过来大明朝贡贸易,本来是有人数限定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后来也先崛起,腰杆子就硬起来了,人越派越多,有三千多人,大家都知道朝贡贸易是什么,那是要给红包的,当时蒙古人过来卖马给明朝,价格开得非常高,远远超过永乐时期规定的价格,明朝政府这边呢,也照单全收了,息事宁人嘛。
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事情呢?史书记载是正统初年,正统一共也就是十四年,王振是正统八年才开始冒头,那是中后期了,至于谁该为这件事情负责,不言而喻嘛!三杨内阁。
王振上台之后,就要求把马匹的价格砍五分之四,合情合理啊,朝廷的规矩本来就是这样的。朝廷大臣给出的说法是王振想要贪污,也嫌要价太高,他没有寻租空间。可是如果他真的想要贪污的话,直接把价格提高不就行了吗?大家不都是这么干的吗?如果以此为由说王振挑起战争,就算是,也不算犯法吧?
最后抄家的时候,王振家里一共搜出六库黄金,古玩若干。明朝史官在这里耍了一个坏心眼,他没写多少两黄金,就写六库,很容易就让人会联想成六仓库黄金。一库其实就是一个长宽高十厘米的小篮子,按黄金每立方厘米19.32克的密度。我算了一下也就是2318两黄金。王振权倾朝野,贪这点东西真的算是"清廉"了。
至于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我们看地图吧,军队先从居庸关出发经过宣府再到大同,然后原路回去。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出长城。首先挑起事端的其实是蒙古人,他们分四路大军进攻明朝,然后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人听说明朝御驾亲征之后就暂时蛰伏了回去,这一次御驾亲征本来就是一场政治游戏,给皇帝加分的,现在敌人闻风而退,回去之后新闻发言稿也好写了嘛。
但当时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告诉王振,这是假象瓦剌人还会回来的。王振和朱祁镇决定,见好就收,这个时候撤退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东进原路返回,一条是南下经过王振的故乡蔚州进入紫荆关。
第一条路线比较贴近外长城,蒙古人对这边比较熟悉,第二条路线则比较深入内地,蒙古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去过那里了,史书又记载:王振害怕大军路过他的家乡踩了他的禾苗。拒绝第二条路。
不过,《宣府镇志》可是记载:大同守将给朝廷的奏折说,当时王振是邀请皇帝南下的,真正下令原路返回的是朱祁镇。
这个政治动机也很好理解,看看地图就明白了,选第一条路就是告诉所有人我把敌人吓跑了,大摇大摆原路返回。至于选择第二条路线,回北京的路程明显比第一条长,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逃跑。容易被人攻击。
后来明军失败了,官方总不能够说是皇帝的错吧,只能说是王振胡乱指挥。导致土木堡兵败。
朱祁镇心里比谁都明白这是谁的错。所以他才会为王振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