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非常光辉,他开创“贞观之治”,有魏征这面镜子,还有他留下的各种虚心纳谏的故事,简直是“万世帝范”有没有?李世民是有道明君没错,可是在个人私德上,就不怎么经得起封建伦理的推敲。为什么呢?首先他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建立在兄弟的尸骨上的,做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宫父亲李渊,他才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其次,他对待父亲不孝顺,李渊被逼退位之后,当了九年的太上皇。在这九年的退位生涯中,简直就跟坐牢一样,李世民并没有给老父多少关怀。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世民在位时通过涂抹史书,把自己的形象倒腾得挺漂亮的。可是,历史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映射出来的真相让人唏嘘不已。
1500多年前,一位慈爱的父亲在今西安市鄠邑区留下了为儿子祈福的造像记,李某的《为子祈疾疏》写道:“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捐。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阖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大业二年正月八日立。”
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那时候比较流行在寺庙里造像替亲人祈福。大业二年也就是公元606年,李渊官任郑州刺史,当年李世民只有八岁,估计是害了什么重病,所以李渊在户县草堂寺为他造像祈福。说来李世民是他第二个儿子,这里面包含一位父亲的拳拳爱心。
只可惜,20年后的武德九年,李世民完全忘记户县草堂寺这段往事。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大哥李建成,囚禁父亲李渊,他登上梦寐以求的龙椅,李渊变成太上皇后,在太安宫中度过最后孤寂的九年。
史书对李渊生命中最后九年语焉不详,除了贞观八年大宴西突厥使臣于两仪殿这一节,被史官粉饰成父慈子孝的温馨场面。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李世民或许是明君但并非是孝子,他非但没有着意修补与父亲之间的感情裂痕,还对老父颇多疏忽。退位之后的李渊,过得非常凄凉。
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曾经上书李世民,指责他不孝。李世民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相比起来对待老父非常马虎。当时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宅邸被安排在宫城之内,修建得颇为舒适;而年迈的太上皇独具的太安宫,不仅是在宫城外面,而且狭窄潮湿。明眼人都看出来,皇帝对太上皇不怎么上心。马周就敢指责李世民,说他很长时间没有去探望太上皇,“陛下眼下正兴致勃勃地准备去九成宫避暑,却没有想过留在湿热的太安宫里备受煎熬。”
这番尖锐的进谏,估计李世民暗地里脸早红了。他似乎早就忘记当年父亲是如何疼爱他的,他年幼生病为他祈福造像,他成年之后封王给他跟太子一样的权力。李渊没错是个十足十的慈父,但是李世民肯定不是个孝子。马周刺耳的谏言,李世民算是听进去了。他邀请李渊跟自己道九成宫一起避暑,李渊拒绝了。理由是隋文帝杨坚就是死在九成宫的,这样的回答相当不给李世民面子。其实也不怪李渊,李世民恐怕在登基之后就把老父忘到后脑勺了,更别提晨昏定省的尽孝。
这可不是李渊第一回不给面子,在某次李渊也出席的仪式上,李世民为了给天下臣民作孝悌表率,提出要下马给太上皇李渊扶辇。李渊当即就不肯,他肯定会觉得,这悖逆篡位的小子作秀都作到姥姥家了,不需要他惺惺作态。李世民没有办法,只有让长子李承乾代替自己扶辇,这才在臣民面子圆了这事。
或许马周的提醒让李世民有些不安,他下令建造太明宫,专门为太上皇避暑用。可是,太明宫没建好,太上皇就驾崩了。李渊是郁郁而终,他死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李世民替他修建的献陵特别小,还没赶上为长孙皇后修建的昭陵气派。当然,昭陵后来也成了李世民的陵寝,当然是要大修特修的。
还有一件事情,比较能看出李世民对父亲的感情。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在宫中修筑高台,还邀请魏征一起登台眺望昭陵的位置。他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只可惜魏征和马周一样刺了李世民:“臣以为陛下爬这么高,是为了眺望献陵呢。”
问题出在哪里?古代以孝悌为重,太上皇李渊和长孙皇后先后去世,身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看上去对老父几无眷恋,倒是对亡妻感情深厚。魏征不愧是诤臣,他力主拆掉眺望昭陵的高台,李世民乖乖照办了。倒不是他有多听从魏征的谏言,更有可能是他意识到公然思妻不念父,可不是给自己留下不孝的话柄吗?即便拆掉了眺望台,也掩盖不了他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