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承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影响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解决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教育须先行,要把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整个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前端。当大批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涌现,就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群体打好了基础,就有可能冒出来更多顶尖创新人才。
有杰出才智的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要素。进入21世纪后,很多国家对于英才教育的重视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各国都希望通过英才教育,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已毕业十届本科毕业生13126名,96.0%的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50%以上的学生进入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深造。已经博士毕业的1000余名学生分布在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我国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的全球布局网络。与此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截至2022年,39所高校、5所试点高校,6000多名中学生参与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初步形成了英才教育的中国模式。
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拔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具体来讲,科学素质培养和升学考试还是两张皮,学生在获取科技信息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充分的参与渠道。学校对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培养还处于低层次、低投入阶段,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在学科侧重、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这使得当前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原创性、原发性、原始性的创新问题还不够多,创新发现还不够多,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动力还不足等问题。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培养更多顶尖领跑前沿的科技人才,其中后备人才培养是关键一招。未来强国建设既需要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具体技术攻关领域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形成一张集成大网,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久久为功。
具体来讲,一是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管理规律调整现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理科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中小学教材设置上增加科学类内容,例如浙江就将人工智能设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在课程上,减少纯粹知识点的传授,从单方面的知识输入转变为互动式、开放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应该建立省级总体的科技辅导员体系,在校内设置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中层岗位,尽快制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标准,建立专门的科技辅导员职称系列,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评价、保障和督导机制。
二是在推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要在每个青少年的成才路径上搭好桥、铺好路。要开展好以拔尖人才培养为主的英才教育,科学设计选拔机制,破除简单以竞赛、成绩为准的单一的考核机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科学素质培养体系,减少或取消各级政府、协会主办的竞赛活动,消除选拔不公平的土壤。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通过建立监管机制有序引导鼓励社会各方组织开展科学素质培训活动,促进社会组织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开展科学好家庭、科学好创意等活动。
三是在具体方法上实现课堂到课外的转变。真正的创新来自主动思考和发现,应该进一步深化对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完善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改革现有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按照校内科学开放教室加校外科学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重塑科学教育教学体系。借鉴国际通行的英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以立德树人为前提,以自身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课堂,增加科学社团的占比,对英才儿童的选拔,应该贯穿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完善人才早期发现、多元选拔、贯通培养、科学评价、长期支持等机制。既运用标准化成就测验、创新能力测验等客观测验,也重视教师、家长、学生自身以及同伴的主观推选。鼓励各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国青少年科学教学经验交流机制。同时,在甄选中应该坚守公平原则,把来自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英才儿童选拔出来,使他们的良好潜能获得充分发展。建立大、中、小学的资源联动机制。
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甄选标准、教育课程、教育模式、教育评估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教育政策的研究,为科技后备人才实践改进与政策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