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生于公元581年,这一年隋文帝篡北周建国;他逝于公元683年,这一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听政。这位医道大家走过战乱,看过盛世,整整跨越了两个时代,五个帝王!
孙思邈成为医道大家,最开始是因为他常常生病。而且,从他出生再到成年的那一段时间,恰掐赶上隋唐交替,这一时期可谓是战乱频频!自幼家贫的孙思邈儿童期营养补充不足,导致他成长途中常常生病,受尽了折磨,史载“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当时也有许多穷困的患病百姓,或是没钱治疗,或是医治不好,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被夺走生命。孙思邈看着这些失去亲人的家属哭天喊地,悲痛欲绝的情景,再想想自己常常生病的窘迫。孙思邈有感而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从此,十八岁的他下定决定学医,立志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痛苦!
之后,孙思邈苦读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俗话说,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孙思邈自幼便有“圣童”称号,七岁就可日诵千字,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既“善谈老、庄”,又“兼好释典”。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古代医书典籍,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后来,孙思邈依靠长年累月的积累与临床,医术突飞猛进,名声渐渐散播!隋唐两代帝王听闻孙思邈医术高超,打算征召孙思邈入宫做医官。孙思邈不愿被束缚在皇宫,“固辞不受”!
孙思邈之所以被称为医道大家,不仅因为他医术高超,还因为他医德高尚。他不会因为病人交不起医药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相反,他经常为病人义务诊治。而且对于远道而来的病人,孙思邈不仅腾出房子让他们居住,还亲自为病人熬汤端药。只要有人请诊,孙思邈有求必应。即使刮风下雨,即使风雪弥漫,孙思邈都会不辞劳苦赶往医治。因其医术精湛,病人经他诊治多手到病除!
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毒,小便不出,肚子胀的难受。孙思邈到后,见病人痛苦难当,思索吃药引流怕是来不及。正巧看到一个儿童拿着一根烤热的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灵机突现!他连忙叫人取来一根细小的香葱,稍加削剪,然后小心翼翼插进病人尿管,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尿液随着葱管流出,病人痛苦立即解除。
又一次,一位腿痛的病人请孙思邈医治,孙思邈开药和扎针都没有效果。但是在扎针过程中,病人却总是喊疼?孙思邈仔细观察,不断掐问病人腿部,通过反复多次掐按,最终找到病人腿痛之处。孙思邈就在那个无名点扎了一针,病人痛苦立解。以此,孙思邈才知道古人虽然对穴位研究很是精到,但还有许多穴位没有发现。因此,孙思邈总结了新的治疗方法,既“以病取穴”,就是哪里有病往哪里扎针。因孙思邈掐按病人腿部过程中,病人总说两个字“阿”、“是”,此种穴位又被称为“阿是穴”(通俗说法又叫压痛点)。
再一次,孙思邈出诊归来,正碰见百姓出丧。只见棺材之中渗出滴滴鲜血,但是鲜血的颜色很不正常。他立即叫停一行家属,问清缘由才知棺中乃是一难产妇人,已断气良久。孙思邈告诉众人从棺中鲜血来看,其人或可救活。家属开馆后,孙思邈搭脉才知妇人脉搏还在微弱跳动。遂即,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好穴位,扎入细捻。不一会,妇人复苏,胎儿随后也顺利产下。此事传开,时人敬佩不已,皆称赞孙思邈是神医再世!
在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山区贫苦百姓易得“雀盲眼”(学名夜盲症)。此症白天视力正常,夜间却如同麻雀一般,难以看清事物。而富人却常得脚气病,症状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且浑身无力。孙思邈通过比较富人与穷人的饮食发现富人多吃荤腥油腻与精米细粮,穷人则多食用粗粮素食。他猜测穷人得雀盲症可能是因为很少吃荤,富人得脚气病可能是很少食用粗粮。于是,孙思邈试着用动物肝脏治疗雀盲症,试用米糠和麦麸治疗脚气病,效果立竿见影!就此项而言,孙思邈治疗脚气的记录比起国外早了一千年。
孙思邈年过七十的时候,他把多年搜集整理的大量简便有效的药方汇集成书,取名为《千金要方》,又叫《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意为书中所载药方都是十分宝贵的!到了孙思邈一百岁的时候,他又把后三十年的行医积累编成另外一本书,叫《千金翼方》,翼就是辅助的意思,就是说要用此书来弥补《千金要方》的不足。这两本书一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其方不仅数量多,而且药效很好。孙思邈死后,百姓把他尊称为“药王”。为了纪念他,百姓又把孙思邈经常采药的五台山尊称为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药王庙,以供百姓四时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