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河南浚县出土1件唐代文物,让瓦岗寨好汉的英雄形象集体崩塌

河南浚县出土1件唐代文物,让瓦岗寨好汉的英雄形象集体崩塌

隋炀帝在位期间,屡次出动数十万大军征伐辽东高句丽,还征调无数民夫开凿大运河、修筑豪华行宫,搞得大隋朝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各地百姓受尽饥寒和繁重的劳役之苦,最终忍无可忍,隋朝大业七年,山东农民王薄首先举起义旗,在慷慨悲壮的《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歌声中,向隋朝发起了挑战。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由此被点燃。

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首领有很多,用《隋唐演义》中的一句话来说,“十八路反王七十二处烟尘”,可谓是山头林立。不过,众多的义军中,论及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给隋朝造成的威胁最大,自然是非瓦岗寨义军莫属。史书记载,瓦岗军声势最大时,“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在隋朝统治核心地区来了个中心开花,对于推翻隋朝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瓦岗军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有两大原因,第一首先是领导得力,统帅得人。瓦岗军发展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在翟让为首领阶段,瓦岗军始终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等到了一代英才李密为首领后,瓦岗军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一跃成为当时各路义军中的龙头老大,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旗手。

李密出身隋朝贵族之后,自幼苦读诗书,满腹才华,无论眼光见识、胸怀魄力,都是一时之翘楚。他成为瓦岗军统帅后,用两次非同寻常的大手笔,使得瓦岗军威震天下。他首先攻取隋朝中原粮仓黎阳仓,然后开仓放粮,使得“四方百姓络绎于途”前来投奔,树立起仁义之师的形象,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队伍实力飞速扩张。其次,他在荥阳大海寺,会战隋朝名将张须陀,并一举获胜,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使得瓦岗军成了当时义军的头号劲旅。

瓦岗军能威震四方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人才厚度无与伦比。在瓦岗军发展壮大过程中,大批身怀绝世之才的豪杰好汉投奔而来,如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徐世勣、王君廓、罗士信等人,被《隋唐演义》称为“瓦岗四十六友”。他们勇武绝伦,义薄云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人敬仰。

然而,一件唐朝文物的出土,却打破了这种形象,让瓦岗寨好汉们的英雄形象集体崩塌。上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河南浚县组织农民对卫河进行清挖淤泥,意外地挖到了一块唐朝墓志铭,《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铭》。经考古学家研究确定,这块墓志铭竟然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

原来瓦岗军起义失败后,李密一度投奔唐朝李渊和李世民,因李渊嫉贤妒能,对他始终不信任,不肯委以重任。李密郁郁不得志,一气之下脱离唐朝,想独立单干。结果遭到唐朝武将盛彦师伏击,在熊耳山被乱箭射死。他的旧部徐世勣镇守黎阳,闻讯后赶来把李密的尸身运回黎阳安葬,黎阳是浚县的古称,故此李密的墓志铭才会出现在此地。

李密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他离开唐朝的原因以及葬礼情形。李密一直是称霸一方的土皇帝,到了唐朝却被李渊任命为光禄卿,专管承办朝廷酒宴,买菜做饭管理厨师,心中不满可想而知。更让他难受的是,昔日的瓦岗好汉,如秦叔宝、程知节等人都在李唐军中,“旧部先附,多出其右,故吏后来,或居其上”,都比他官大,反而成了他的上级,对他这个老领导并没有任何帮衬和扶持之举,让他倍感孤立凄凉。

李密被杀后,李唐麾下的众多瓦岗军旧将中,居然只有徐世勣一人出面给他操办后事,除了徐世勣其他瓦岗老弟兄则全体缺席,一个都没来。因为李密是叛逆罪臣身份,大家都怕惹祸上身,故此袖手旁观避而远之。人情之淡薄,义气之虚伪,令人一声长叹。堂堂的瓦岗好汉们的英雄形象至此集体崩塌,看来他们与那些趋炎附势的汲汲于名利之徒,并没有什么区别。有些历史片段真的不忍细看。

参考史料:《资治通鉴》《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朝,墓志铭,李密,唐朝,好汉,浚县,唐代,徐世,文物,集体,消息资讯,墓志铭,李密,黎阳,瓦岗军,徐世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朝,墓志铭,李密,唐朝,好汉,浚县,唐代,徐世,文物,集体,消息资讯,墓志铭,李密,黎阳,瓦岗军,徐世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朝,墓志铭,李密,唐朝,好汉,浚县,唐代,徐世,文物,集体,消息资讯,墓志铭,李密,黎阳,瓦岗军,徐世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