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起赵匡胤发起的陈桥兵变,可不是随意就爆发的。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但是试想为何当时的皇室没有发兵进行反抗呢?下面就看看什么原因让其如此的妥协。
看看当时的周代的皇族你就知道为什么了,柴宗的亲属在战争中死亡多数。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年龄大的皇室了。柴荣的长子当时只有7岁。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有能力去反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符后没有那么的有能力,她虽垂帘听政。可是没有那么大的权威。可以说孤儿寡女的势单利薄。
再看当时的执政党,柴荣死前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这几个人你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在这三人中,魏仁浦的为人谦谨,性情温和。和赵家交情很好,而且赵匡胤的母亲是魏家的常客;另外王溥更加的擅长察言观色,经常向赵匡胤私下里交谈;下面说说范质,此人性子急躁,虽然赵匡胤不怎么联系,但在军队中号召力有限,没有权威。可以说整个执掌大权的人物都是一介文官,面对兵变,无从以对。
看敌对的势力,张永德、李重进、韩通是朝廷有能力防范兵变的三个人。先说张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而且还是赵匡胤的领导;而李重进是郭威的亲外甥,执掌侍卫亲军司,军职比张永德还高,可以说是赵匡胤最大劲敌;韩通与赵匡胤地位相当,是柴荣的心腹将领。三人无论资历都比赵匡胤老。先说张永德,他在柴荣死前因“点检做天子”的谣言被罢免了军职,失去军权,他的内心很是气愤;李重进被调任淮南节度使,转移到了扬州,禁军的指挥权失去了。
韩通虽然防范兵变的能力,但他有勇无谋,没能防范赵匡胤,自以为是,刚愎自负,面对劝告无动于衷,最后吃了亏。看看反抗情况。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率亲自禁军回到京城,在殿前司都虞候王审琦和其一同配合下进城,大臣们得知消息后十分的诧异,宰相范质想不出任何应对措施。
韩通很想反抗,准备组织兵力抵抗,但赵匡胤提前安排王彦升,率兵准备镇压反抗势力,韩通在回家的路上遇见王彦升,王彦升立即率军追杀,追到韩府后将韩通杀害,韩府无一幸存。韩通整个府邸无一生还的先例,,没人敢轻举妄动,赵匡胤最后控制了局面,范质等大臣无奈只得屈服,最后说服后周孤儿寡母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