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农民家里的磨刀石,却被宋徽宗当成宝,恭恭敬敬“请”到了皇宫里

农民家里的磨刀石,却被宋徽宗当成宝,恭恭敬敬“请”到了皇宫里

北宋大观四年,宋徽宗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宋徽宗派出的使者,来到山西凤翔,把当地的几块石头精心包裹后,装到车上,浩浩荡荡启程送往京师汴梁。这几块石头中,有一块曾经是农夫家中的磨刀石。到了汴梁,立即受到宋徽宗的“隆重接待”,恭恭敬敬“请”进皇宫保和殿,恭恭敬敬地陈列好。宋徽宗喜出望外,每天有事没事就会来到这几块石头之前,时而仔细观赏,时而啧啧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块石头,为何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睐?其实,不光宋徽宗重视这几块石头,宋朝历代皇帝,以及苏东坡等文人学士,都对这几块石头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重视。这几块石头并非寻常之物,乃是被后来的康有为称之为“中华第一古物”的陈仓石鼓。它们自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在陕西陈仓的荒山中被发现后,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根据后人研究表明,陈仓石鼓一共有十个,制作年代大约在周朝至秦始皇之间的一段时间中,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每块石鼓形状呈方圆相济之状,重约一吨,体表镌刻着意态古雅的篆书字体,记述了当年皇帝出巡游猎的一些场景。石鼓发现之后一百多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为了保护石鼓,免得在战乱中流失,命人把它们掩埋起来。

安史之乱平定多年后,唐朝人才又想起这十个石鼓,于是多方访查,结果只找到了九个,第十个在兵荒马乱中不知所踪。于是,九个石鼓被放置到凤翔府的孔庙中,供文人学士们观摩欣赏。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为此专门写下了《石鼓歌》,陈仓石鼓也得以流传后世,天下知名。唐朝覆灭后,中原大地再度陷入五代十国的数十年战乱局面,陈仓石鼓再度散失。

宋仁宗在位期间,对于金石书画之道颇有研究。他曾命人在全国到处寻找石鼓,以此彰显盛世太平之象。凤翔知府司马池,作为陈仓石鼓存放地的主管官吏,自然分外卖力,不遗余力搜求这几个石鼓。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给找到了。可能是因为石鼓笨重难以搬运,加之普通人也无从知道这些大石块的价值所在,因此它们并未离开凤翔,陆续在当地被司马池找到。

遗憾的是,司马池也只找到了九个,第十个死活找不到。司马池急于升官邀赏,竟然不择手段,仿照九个石鼓的样子,伪造了一个假的,然后堂而皇之地上报朝廷。结果堂堂大宋,岂能没有识货之人,司马池的把戏不久被人揭穿,不仅没有升官发财,还被撤职查办,偷鸡不成蚀把米。第十个石鼓的下落,从此成为迷案,谁也不知它的下落。

皇佑四年,北宋金石家向传师,对于古代书法字画颇有研究。他无意中得到一套陈仓石鼓的石鼓文拓印图,不由心中一动。有石鼓文拓印图,必定就有石鼓原物。经过辗转访查,向传师得知,这套石鼓文拓印本,来自于关中某地的世族大家。他立即起身前往关中,想当面咨询他们石鼓文拓印本的来历。谁知等他赶到当地,却大失所望。该家族因遭到瘟灾,死的死逃的逃,一个人也没见到。

向传师非常失望。但他没有死心,长期留驻当地,在乡野村庄之间游荡,想访求到第十个石鼓的下落。他的苦心仿佛感动了上苍。《岐阳石鼓记》记载,向传师在郊野的一户农民家中,意外见到了一个石器。这个石制器皿,粗细与石鼓相仿佛,但却被截去上半截,边缘磨平被充作磨刀石。当向传师仔细审视这个石器器身时,终于看到了他期盼已久的石鼓文,虽然损毁严重但依稀可辨。第十个石鼓由此得以浮出水面。

十个石鼓团圆后,于宋徽宗年间被搬运到皇宫中。靖康之变中,它们再度陷入颠沛流离,被金兵搬到了燕京。自此之后,石鼓才得以安定下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奇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成宝,司马池,宋徽宗,陈仓,凤翔,磨刀石,向传师,研究,石头,石鼓,消息资讯,传师,司马池,宋徽宗,陈仓,石鼓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宝,司马池,宋徽宗,陈仓,凤翔,磨刀石,向传师,研究,石头,石鼓,消息资讯,传师,司马池,宋徽宗,陈仓,石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宝,司马池,宋徽宗,陈仓,凤翔,磨刀石,向传师,研究,石头,石鼓,消息资讯,传师,司马池,宋徽宗,陈仓,石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