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元十八年,李白已经年过30岁,在唐朝文学界已然是一个享誉朝野的大诗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人生境遇却并未因此而获得改善,依旧是一介平民的身份,未能跻身仕途。对一个古代文人而言,未能在朝廷获得一官半职,意味自己的才华并未得到官方承认,名气再大也弥补不了这个巨大的缺憾。更何况李白一直雄心勃勃,很想出将入相,一展抱负治国平天下。于是他开始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令人奇怪的是,李白明明学富五车,却终生不肯走科举考试之路,其中原因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他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坎坷的路。他想用自己的诗文作品打动唐玄宗,从而获得唐玄宗的青睐和重用,实现人生转折。李白于当年春天到达京师长安,周游于名公巨卿、皇族亲贵之门,先后拜谒过宰相张说、玄宗皇帝御妹玉真公主等人,然而却并未能有什么结果。
直到10年之后的天宝元年,已经年过四十的李白,终于时来运转。他在朝廷重臣贺知章的引见下,得以拜谒了唐玄宗,见到了他梦寐以求渴望见到的这位唐帝国最高统治者。这次会面堪称李白人生转折点。唐玄宗对李白的诗作非常欣赏,对李白风神俊逸的气度也颇为倾倒,当即授予李白一个翰林供奉的职位。
李白由此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每天可以见到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这对于李白而言,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如果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博得玄宗的信任与赏识,从此就可出将入相、踏上人生巅峰,前途不可限量。虽然李白当时已经年届40,但古来大器晚成者比比皆是,姜太公不是八十岁才得以出头么。
然而令人惊愕的是,李白却最终痛失良机,白白错过了这次扭转命运的大好机会。仅仅一年之后的天宝二年,李白就在落寞失意之中离开了京师,结束了这次与唐玄宗的邂逅,他也由此再度成为一个平民。李白这次试图扭转命运的努力,再度以失败告终。从此之后,李白的人生一蹶不振,终身未能踏上仕途,在落魄潦倒中虚度一生。
那么,李白这次翰林生涯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到底是他怀才不遇,还是唐玄宗有眼无珠不识人才?这要从李白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的一件事说起。唐朝史书《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玄宗有一次在宫中举行御宴,李白也在席间奉陪。君臣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唐玄宗让李白赋诗助兴。李白当即欣然提笔,准备作诗。然而在作诗之前他做了个动作,却毁掉了自己的前途。
李白当时已经醉意朦胧,浑身燥热,于是他把一条腿伸向旁边侍立的宦官高力士,让他给自己脱去皮靴。高力士当着皇帝的面不好发作,只得亲手给李白脱下靴子。李白的这个动作被唐玄宗看在眼里。酒宴结束后李白告辞,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说:“此人固穷相”。认为他一派穷酸相,“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从此看透了李白的本质,认定他根本不是什么人才,不久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唐玄宗为什么凭一个动作就认定李白不是人才?原来,高力士不是一个普通的宦官。他名义上是个侍从,当时却是唐玄宗身边首屈一指的大红人,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唐玄宗亲口夸赞“力士当上,我寝则稳”。他是唐玄宗处理国事的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更为关键的是,高力士并没有像后来的魏忠贤那样,倚仗皇帝宠信,狐假虎威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的奸臣。他数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协助唐玄宗处理国事,经常直言进谏,很多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他看唐玄宗不理朝政,放手重用李林甫、安禄山等奸臣,于是犯言直谏:“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结果还惹得唐玄宗大怒。世人对高力士的忠诚和能力都予以肯定,盛赞他是“贤宦”。
因此,李白作为一个刚刚踏上仕途的新人,为国为民无尺寸之功,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没有一星半点的资格当众羞辱高力士。从利益角度而言,他对高力士这样人物的地位和重要性浑然不觉,甚至还把他当成一个普通宦官,从政头脑和敏感度几乎为零。从道义角度而言,高力士并非奸臣,且口碑很好,李白当众羞辱他,显得贤愚莫辨,不得人心。唐玄宗由此认定,李白只是一个不通世务的腐儒文人,并非什么人才,在朝廷中别说施展才华,连立足都难。故此才会把他遣送回原籍。李白此后终身再未获得唐玄宗的任用。
参考史料:《旧唐书》《本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