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扫灭张士诚、陈友谅等群雄,把凶横不可一世的元朝人打回塞外老家,创立三百年大明基业,其才干在历代帝王中可谓十分突出。然而在尽人皆知的古代四大明君中,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朱元璋却黯然落选。原因很简单,朱元璋为人有才无德,对待同生共死、浴血沙场的大明功臣们刻薄寡恩,痛下杀手,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几乎可以打零分。
明朝开国功臣所遭遇杀戮之惨,在历朝历代都十分罕见。洪武初年朱元璋亲封的第一批功臣,共六公二十八侯,明朝璀璨一时的名将尽在其中,堪称明帝国的精英人才大本营,然而这三十四个人,却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快被斩尽杀绝,下场凄凉。有四个人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得以安享富贵,寿终天年,在明朝初年简直可以称之为奇迹。这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第一个人是朱元璋的内弟郭英。郭英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南征百战,以作战骁勇著称,他在鄱阳湖之战和平定云南等关键战事中,都曾立下大功。《明史》记载,在武昌之战中,朱元璋遭到陈友谅大将陈同佥的突袭,危急之时郭英冲过来,一枪把敌将刺死。《三家世典》记载,郭英有大功却毫无自傲之心,时刻保持谦卑。有一次在皇宫拜见朱元璋,有官吏奏事,他立即起身退出,以示避嫌,让朱元璋感叹不已。
第二个人,是朱元璋的发小汤和。说起来汤和还是朱元璋走上帝王之路的引路人。别看朱元璋后来当上皇帝挺神气,年轻时他可够窝囊的。同村的年轻人,比如汤和等人,都走出去投奔红巾军,唯独他躲在皇觉寺里,畏畏缩缩不敢去。还是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来投军,他这才迈出人生关键一步。到队伍里后,朱元璋很快崭露头角获得提拔,汤和则心甘情愿听命于他。
打天下时,汤和几乎无役不予,多次带领大军南征北战,独当一面,劳苦功高。汤和要资历有资历,要功劳有功劳,面对富贵权位却能顶得住诱惑,他早早向朱元璋提出辞职,《明史》记载,汤和回到老家养老,依旧谦恭谨慎,从不摆出一副朝廷重臣的架子,从不私下议论朝廷之事,军国大事“一语不敢外泄”。
第三个人,是耿炳文。耿炳文和他父亲耿君用,父子两代人都给朱元璋打工。耿炳文在开国战争中,长期负责防御张士诚,堪称张士诚的克星。他所防守的长兴城,是抵御张士诚的桥头堡,他在此地坚守长达十余年,张士诚先后派遣大军十余次围攻长兴城,全都被耿炳文打败,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开国后,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世袭罔替。但耿炳文却始终谨慎立身,口不言功,在给祖先重修坟茔、树立石碑时,他特意让人在碑文中表达自己的谦卑之意:“这些功劳,不过相当于一条猎狗的功劳,哪里敢用来自鸣得意”,把皇帝比作猎人,而把自己贬低为一条忠实的猎狗。
第四个人,是朱元璋的智囊朱升。世人皆知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大军师,岂不知朱升才是明朝开国第一智囊。朱升曾向朱朱元璋献上“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九字真言,为朱元璋制定了夺取天下的基本路线,其重要意义不次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但朱升堪称真正的智者,早在洪武二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第二年,朱升就辞去一切官职,拒绝了朱元璋的封赏,带着家眷隐居乡间不问世事。
从这四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低调谨慎,虽有大功却从不以此自傲,反而愈加谦卑,时刻保持对朱元璋的恭敬和忠诚,使得猜忌成性的朱元璋,对他们也无比放心,从而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