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隋唐演义》的都知道,十八路反王中有一个人名叫王世充。秦叔宝、程咬金单雄信等猛将,都曾在他帐下听令,是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一方霸主。但是,在唐朝正规史书中,却根本找不到“王世充”这三个字,而被以“王充”取而代之。古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王世充为何会变成“王充”?
原因很简单。古代有一个传承千百年的制度,名叫避讳。简而言之,只要是皇帝的名字中出现的字眼,不包括姓氏,仅指名字,就成为皇家专用,在这个朝代,其他任何人不得再用在姓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后来登基坐殿,所以后来的史官编修史书时,就把王世充的“世”字去掉,以免触犯李世民的名讳。王世充并非孤例,唐朝大将李世勣,在李世民登基后,也被迫把“世”字去掉,以免触犯忌讳。
不仅在世的现任皇帝的名讳必须避开,即使是已经死去的皇帝的名讳,也在避讳之列,成为避“庙讳”,这就给官吏办公、学生读书乃至民间通信都造成很大麻烦。这一点数明朝皇帝做得好,明朝也讲究避讳,但为了尽可能减少“扰民”,明朝皇帝的名字很多都避开常用字,而选择生僻字,如明孝宗朱祐樘,明睿宗朱祐杬,明神宗朱翊钧等,都比较妥善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但在唐朝时,皇帝们明显没有这个观念,皇帝们的名字都是很常见的常用字,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常用字,避讳成了大问题,给民间造成很大不便。不方便还在其次关键还因此引发了一场大战。
唐懿宗在位期间,南方的唐朝藩属国南诏国,老国王病故,新国王登基。按照惯例,每个南诏国王登基,都必须上报唐朝,请求唐朝皇帝给予册封,才算名正言顺,功德圆满。南诏新国王的使者拿着奏章进献给唐懿宗,唐懿宗一看顿时一肚子火气。
原来这个新任南诏国王,名叫“蒙世隆”。世字触犯太宗皇帝庙讳,隆字触犯玄宗皇帝庙讳。唐懿宗很不高兴,当即宣布“绝朝贡”,不行册封之礼。大臣杜悰见皇帝很生气,赶忙劝解。《新唐书》记载,杜悰建议皇帝,人家远来是客,南诏边远蛮荒之地,不知道中原大国礼俗也在情理之中。建议给南诏国王降旨,让他改名字,“必易名乃得封”,只要改了名字万事好说。并且还给南诏国王起了个新名字:骠信,高端大气上档次。
谁知南诏国王蒙世隆年少气盛,一看唐朝拒绝册封,强迫他改名字,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一怒之下不仅不改名字,还直接自立为帝,“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己当了皇帝与唐朝分庭抗礼。作为藩属国这种行为等同于叛乱,唐懿宗大怒,《新唐书》记载,唐朝“尽发诸道兵五万人往”,出动五万大军与南诏国开战,不改名字不行。
结果唐朝当时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末世,国力衰弱,将帅无能,加之劳师远征,地利人和都不具备,与南诏打了个不分胜败,谁也奈何不了谁。蒙世隆到死也不肯改名字。建极十三年,在击退唐朝有一次进攻后,蒙世隆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用生铁铸造了一根铁柱,直径三十多公分,高约三米多,重量两吨多,上面铭刻“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如今仍然完好保存在云南铁柱庙中,一九八八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成为见证南诏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