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纵然对其精心培养,难阻挡其成亡国之君

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纵然对其精心培养,难阻挡其成亡国之君

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开始对后继之君进行培养,他选择的继承人是毫无争议的嫡长子朱标,有人说朱标是历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之一,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就是明孝宗的太子,因此他只有一个老婆一个儿子。朱元璋将朱标的文臣武将班底全部给他安排好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超后来因病去世,在儿子和孙子间权衡利弊后,朱元璋选择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亡国的经验教训,采用封王戍边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治。不过将自家人封王守卫边疆的制度会导致藩王佣兵自重。

朱元璋年老时,告诉朱允炆,如果等他百年后,有人犯上作乱,他的叔叔们会起兵勤王,保卫大明江山;

朱允炆反问到:皇爷爷,如果是叔叔们犯上作乱呢?谁来保护大明江山?

这个问题朱元璋也回答不上来。朱允炆在心里清楚叔叔们的权力过大,他登上皇位后,就着手开始削藩,由于操之过急,导致一位皇叔因惧怕身死,这就让天下的诸王人心惶惶,终于有头铁的朱棣忍无可忍,直接起兵“靖难”,与朝廷大军直接拼了起来,本来双方势力是不对等的,即使藩王再厉害,在朝廷大军威慑下,也是如鸡蛋碰石头,但是朱允炆的一系列骚操作下,居然仅仅四年就被朱棣直接打到南京,丢掉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朱允炆称帝后,都做了些什么导致叔叔们就造反了呢?

朱允炆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那样是一个“仁弱”的形象,他做事其实十分的绝情和狠辣,而且不留余地。削藩其实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可朱允炆用了最残酷的那个,连续废了四个叔叔,都是贬为平民,发配边疆,自生自灭;逼死湘王全家,面对燕王的示弱,将质子送到南京,还是不满意,咄咄逼人,才使得燕王起兵。如果不是他做事太狠,真不一定会有内乱,毕竟太祖朱元璋才刚刚去世,余威犹在。

燕王朱棣在秘密准备起事,但是被府中的奸细告发,军中大将于谅、周铎被杀,建文帝下旨训斥燕王,燕王装疯卖傻躲过一劫,但是不久燕王再次被手下出卖,于是燕王孤独一掷,派兵控制北平,正式打出“靖难”的口号起兵,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继续沿用老爹朱元璋的洪武年号,也就是不承认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

朱允炆面对起兵反抗的叔叔朱棣,起初并没有重视,错过了扑灭内乱的最佳时机,朝廷与燕王交战三年,大小战役不下百次,互有胜负。在战争初期,朝廷大军在实力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论军队数量、后勤粮草保障、天下的民心都在朝廷这边,但燕王朱棣凭借着多年的军事经验,慢慢的将战争的天平一点点向他倾斜。

朱允炆时期,藩王的实力到底如何?

朱元璋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斗争,一刀一枪的打造出了一个大明王朝,他深知自己的江山来之不易,自然希望朱明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对于外姓将领朱元璋始终不能完全放心,于是他将朱家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通过他们来戍边,以此开稳固江山。老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将儿子们封在外面领兵,当然不会威胁到他,但是他儿子继位后,这些弟弟是否会服气,这个就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了,更何况后来是孙子继位,外面的这些叔叔肯定有心中不服的。

朱元璋一共分封了二十几个藩王,单个来看的确是无法威胁到朝廷,但是合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老朱分三批将二十多个王爷分封在全国各地镇守,以此实现了朱家人统治大明江山的格局。

这些藩王是实力也是有强有弱,封地处于内地的藩王普遍较弱,处于北边抵御游牧民族的藩王实力较强,总共九位,从辽东到甘肃一线,历史上称为“九边”重镇。因此这些藩王长期和北元余孽作战,军队战斗力和个人统兵能力都很强,这些人中最强的就是后来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朱棣的封地是北京,长期正面对抗北方,因此兵强马壮。

既然双方实力差别如此之大,那为什么朱允炆四年后就输了呢?

封王戍边的政策就是朱元璋给孙子朱允炆挖的一个大坑,稍微不注意就会导致内乱,这也是朱允炆丢掉皇位的根源。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朱允炆的一败涂地?

第一:朝廷军队无人可用。

朱元璋在位后期,担心文臣武将架空年幼新君,于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个温顺的朝堂,他有目的的开始清除功臣,大量能征善战的将军被杀或者被贬,导致后来面对藩王的军队,朝廷大军竟然找不出一个能打的将领,全都是绣花枕头,朝廷的军事实力由此大打折扣,没有了削藩的武力保证。

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后,采取的是以文治国,对于军队的建设并不太看重,他选拔的人才都是些文人,空谈误国,此时朝廷中能够统兵作战的将领已是凤毛麟角。

第二:错判形势操作过急。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政策是否是对的呢?其实是对的,就如清朝康熙帝也进行过削藩,面对尾大不掉的藩王集团,应该采取分化、瓦解、徐徐图之的策略,而不是太过激进的手段,这样会让藩王抱团自保,为朝廷树立了大敌。

朱允炆首先是借口周王谋反,取消了他的爵位,将之贬为庶人,还发配到云南,这真的是毫不留情啊,自己的亲叔叔,又没有反抗,这样刻薄寡恩,导致其他藩王的忌惮和不满。接下来,他连续如此又处理了四个藩王,合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五位藩王结局惨淡。这样就完全激发起藩王的自保和反抗之心,左右是个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第三:仁慈软弱志大才疏

朱允炆在镇压燕王朱棣时说“务使朕有杀叔之名”,这就是无知的表现,本来军队间互相对峙,你这命令一下,军队畏手畏脚,焉有不败之理,好几次朱棣都是因为朱允炆的这一命令才得已保命。关键时仁慈,真正需要当机立断时又软弱犹豫,想着要收回所有的权利,又不精心策划,一味地蛮干,最后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

反观朱棣,年轻时就征战沙场,手下文臣武将也是富有才干智谋,而且起兵后快速笼络了军队人心,联合其他藩王,尤其是势力强大的宁王,此消彼长之后,对朝廷的胜算就更大了。

总结:

朱允炆的一番操作下,朱棣意识到坐以待毙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在暗中积蓄力量,扩军备战。当朱允炆的目光看向这个四叔时,朱棣果断以“清君侧”的口号起兵靖难,向这个侄子表明了自己的反抗之心。

朱棣带兵一路从北京打到南京,其他藩王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了朱棣,结局没有悬念,能征善战的朱棣打败了志大才疏的朱允炆,顺利做了皇帝,一代永乐大帝横空出世,带领明军五次亲征漠北,横扫草原,留下了赫赫威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其成,精心培养,朱元璋,朝廷,皇位,叔叔,朱允炆,朱棣,江山,起兵,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燕王,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其成,精心培养,朱元璋,朝廷,皇位,叔叔,朱允炆,朱棣,江山,起兵,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燕王,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其成,精心培养,朱元璋,朝廷,皇位,叔叔,朱允炆,朱棣,江山,起兵,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燕王,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