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就连鲁迅先生都这样评价诸葛亮

“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可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说法,就是诸葛亮不会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空遗恨”,多次北伐不光没有打败魏国,反而空耗了蜀国无数钱粮,甚至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击要害,简单明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那么李世民到底说了什么呢?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诸葛亮与他的最后一场战役,五丈原之战。

一,对于诸葛亮才能的评价

其实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有过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意思是说诸葛亮的诸多才能中,治军的本事大于他出谋划策的本事;而在出谋划策的本事中,治理国家百姓的谋略又大于用兵的谋略。

其实这个评价对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来说,未免有些偏见了。毕竟陈寿是个文学家,史学家,不是军事家,战略家,他的评价只能作为参考。

那么问题来了,谁对诸葛亮的评价最接近现实呢?当然是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了。

那么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有很多,谁的评价最为贴切呢?那就当属与诸葛亮交锋多次的司马懿了。

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前后有过对诸葛亮两段截然不同的评价。公元234年,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与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对峙于五丈原。

战前司马懿前往前线观察了敌情之后,评价诸葛亮说: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动,则吾军休矣;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

而在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病逝,蜀军退军之后,司马懿参观了诸葛亮留下来的营寨,大为惊讶,感叹着说了一句话:“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为什么司马懿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其实细品的话,这两段评价并不是截然不同,都是在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因为在当时,虽说蜀汉是进攻方,但是蜀汉的进攻部队人数一直不多。可以这么说,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就没打过富裕仗,都是在以少打多,就算是一开局就占优势的夷陵之战,刘备军也就四五万,防守方的陆逊方面前后加起来足足有七八万部队。

因此五丈原之战中,与魏军对峙的蜀军充其量七八万人。而魏军呢?

陇西的防守部队加上司马懿率领的长安方面援军,少说也有十二三万左右,甚至可以达到十五六万。

可结果是怎样的?有着绝对兵力优势的司马懿并没有主动出击,反而还能说出“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只有靠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坚守不出,才能让军队平安无事,这不恰恰说明了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处吗?

以少打多还能逼得对方只能坚守,不敢出战,足以说明诸葛亮用兵之强了。

因此前文提到,这两段评价,并没有截然相反的意思,反而都是在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不光是用兵,历史上对于诸葛亮治国的才能,评价也是相当高的。

东吴皇帝孙权也是和诸葛亮是同个时代的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的高:

“丞相(诸葛亮)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欸!”

这个评价说明意思呢?简单来说孙权认为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就算是古代的伊尹和周公,都无法超越诸葛亮。

孙权作为东吴的执政者,对于治理国家那是深有体会,因此对同为执政者的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可信的。

诸葛亮治国之强的例子数不胜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史载诸葛亮治理蜀国期间,蜀国内部是“无贪官污吏亦无奸诈小人”,不要小看这十一个字,历史上能把一个国家治理成这样,恐怕也只有诸葛亮了。

其实不光是司马懿,后世对于诸葛亮治军才能和军事才能的肯定也不在少数。比如唐朝期间评选的“武庙十哲”中,左列居中位的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别的不说,起码在唐朝统治者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可以与张良,孙武,韩信,白起这样的兵圣,兵神,兵仙等人物媲美的。

既然诸葛亮这么厉害,为什么“六出祁山空遗恨”,最后“秋风五丈原”呢?

二,诸葛亮北伐的经过

前文提到,蜀汉对于曹魏来说是个小国。蜀汉在诸葛亮治理时期,全国的作战部队史载是“十万余”,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不可能把这十来万部队全部带着。

肯定是要留一部分防御东边的东吴和南部的南蛮,因此诸葛亮带领的北伐部队最多七八万人。这七八万人对于曹魏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反观曹魏呢?

据史书记载,从诸葛亮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到公元234年病死,七年期间曹魏投入在西线用于防御诸葛亮的兵力从未低于十万,最高的时候可达二十五万。当然这期间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曹魏方面始终都是把孙权与刘备当做头号敌人的,在刘备去世之后,曹魏方面认为刘备留下来的蜀汉政权不足为虑,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消灭孙权这上面。

可随后的诸葛亮北伐,打破了曹魏的计划,让曹魏统治者被迫调整战略,集中精力来对付诸葛亮。

其实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方面压根是没当回事的,以为诸葛亮的七八万北伐部队掀不起上面大风浪。

可诸葛亮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手一鸣惊人,陇西之战一举歼灭了曹魏五万以上的部队,一口气占据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其他地方的守将也纷纷向诸葛亮投降。

而蜀汉方面损失则不足万人。诸葛亮也是在天水郡收服了蜀汉以后的顶梁柱姜维。

陇西之战的失利让整个曹魏朝廷大惊失色,史书记载是“朝野恐惧”,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慌了手脚,魏明帝曹睿为了稳定军心,亲率大军前往长安坐镇,并且派遣两路大军共计超过十万的部队前往陇西,抵御诸葛亮。

诸葛亮深知兵线补给的重要性,因此他明白魏军前来必然攻取蜀汉军队兵线的要地街亭,因此派遣马谡与王平领兵两万左右驻守街亭。

其实随后街亭失败也不能全怪马谡,要知道当时前来进攻街亭的张郃先头部队就多达三万,加上后来的曹真援军五万,足足有八万多的部队,让马谡的两万多人如何抵挡?

街亭失利之后,蜀军被阻断了补给线,不得不撤军,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之后,曹魏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并且迅速调整了战略,那就是不断地加强陇西方面的兵力用于防守。为什么呢?

因为在曹魏统治者心中,能以七八万人就能横扫陇西诸郡的诸葛亮几乎无人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他。

同时从街亭之战曹魏也找到了诸葛亮的软肋,那就是粮草问题。因此在诸葛亮以后的北伐中,曹魏基本上都是坚守不出的,只能等蜀军粮草不济自己退军。

凡事无绝对,曹魏诸将中也有不信邪的,认为诸葛亮没有那么厉害,想主动出击去挫败诸葛亮。当然这些人的下场也很惨,比如曹魏名将王双与张郃,都是在追击蜀军的过程中,埋伏而死。

在随后的战斗中,曹魏方面都是以坚守不出为战斗策略。其实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也有防守反击的套路,但是曹操是战略上防御,战术上寻求机会与敌人决战,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

而曹睿对诸葛亮的攻势,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采取纯粹的防守。可以说,这是面对一个自己根本打不过的敌人才会采取的举措。

于是可笑又可叹的事情发生了,曹魏动用了最高二十五万的兵力来防御诸葛亮七八万兵力的进攻,能逼迫敌人用超过三倍以上的兵力来防御自己,如果还是说诸葛亮打仗不行,那真的是为了抹黑诸葛亮而抹黑诸葛亮了。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草的运输问题始终是蜀军的软肋,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都是因为这个问题遗憾退军。

但是最后一次北伐中的五丈原之战,蜀军与魏军对峙了长达一百多天,最终还是因为诸葛亮病逝而撤军。那么问题来了,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三,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的战略意图

经过了蜀国多达五次的北伐,曹魏方面对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其实早就明白了,那就是切断陇西与关中地区的联系,进而吞并陇西。

按照蜀国的军事实力,一口气吃掉曹魏的陇西地区无疑是痴人说梦,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诸葛亮采取了“逐步蚕食,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一点一点来占据曹魏的领土。

后来司马懿曾对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过,诸葛亮有“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之志”,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那么对于诸葛亮来说,想要吞并曹魏的陇西地区,那么就要在战术上夺取空间上的先机。至于在战术上夺取空间上的先机,蜀汉方面是有过先例的。

例如当年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就是刘备把握住了战斗的先机,主动出击进攻汉中,通过夺取汉中的各个要塞据点,一点点来挤占空间来夺取先机,最终迫使曹操退出了汉中。

但是诸葛亮不能用当年刘备用过的办法,因为刘备争夺汉中,战线始终在汉中平原内;而诸葛亮的北伐陇西地区,已经把战线推到了汉中平原以外,补给线只能靠漫长且曲折险峻的蜀道来维持。

但诸葛亮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直接切断陇西地区与关中地区的联系,然后慢慢地蚕食掉陇西地区。因此诸葛亮派遣了心腹大将马谡驻守街亭这个战略要地。

只可惜马谡在街亭战败了,诸葛亮企图切断陇西与关中联系的计划也随之破产。

虽然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成果,但是换个角度说,数次的北伐历练了蜀军将士的战斗意志,让蜀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魏军。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魏军擅长的是骑兵平原作战,而蜀军擅长的是步兵丛林作战。但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出现了意外。

蜀军因为老问题粮草不济而撤退,魏军统帅不仅拒绝听从名将张郃的建议坚守不出,反而下令率军追击,于是双方在卤城发生战斗,卤城之战爆发。

根据史书记载,司马懿的追击部队多达十余万,而且司马是派了张郃两面夹击诸葛亮的。而诸葛亮的部队只有三四万。

但是战斗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在卤城这个平原战场上,魏军引以为傲的骑兵被蜀军干得稀碎,伤亡过半,连名将张郃都在战斗中阵亡。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卤城之战的详细过程,但也战斗的结果也足以说明蜀军战斗力之强盛。

虽说前四次北伐诸葛亮都失败了,没有什么进展,但是诸葛亮从不气馁,他善于在失败中找经验,蜀军的软肋问题慢慢得到了解决。随着诸葛亮不断改善蜀军粮道补给等问题,北伐的势头也渐渐旺盛。

到了第五次北伐时,蜀军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粮草问题,就如同前文提到了蜀军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了长达一百多天。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着绝对兵力优势的司马懿坚守不出,兵力不多的诸葛亮一时间也拿司马懿没有办法,只能这样拖下去。

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了五丈原。诸葛亮的“秋风五丈原”,也就成了千古遗恨。

这里有人就要说了,诸葛亮完全可以按照司马懿所说的“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这样就能击败司马懿了。

其实诸葛亮早就想到了这点,但是他不能去做,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的兵力实在是不如司马懿多。

前文说了,司马懿在五丈原的驻军多达十五六万,而诸葛亮仅有七八万部队,派兵绕过五丈原,派多少合适呢?少了会被魏军围而灭之,多了正面战场就挡不住司马懿的大军。或许这也是诸葛亮“积劳成疾”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评价的原文是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其实就是在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司马懿太怂了,三倍的兵力比都不敢和诸葛亮刚正面,真的是太丢人了!

结语:李世民的这个评价真的是一针见血的解释了诸葛亮会不会打仗这个问题,如果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那么同样被李世民评价为“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的司马懿为何会选择坚守不出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意思,评价,五丈原之战,李世民,司马懿,部队,治理,诸葛亮,蜀汉,才能,消息资讯,司马懿,诸葛亮,五丈原,蜀军,魏军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意思,评价,五丈原之战,李世民,司马懿,部队,治理,诸葛亮,蜀汉,才能,消息资讯,司马懿,诸葛亮,五丈原,蜀军,魏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意思,评价,五丈原之战,李世民,司马懿,部队,治理,诸葛亮,蜀汉,才能,消息资讯,司马懿,诸葛亮,五丈原,蜀军,魏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