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历朝历代给人的印象总是“窝囊”、“积贫积弱”,被当时的辽、金、西夏、蒙古轮番蹂躏,几无一战之力。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后果。
由于赵匡胤本人是武将造反登基,所以宋之一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
宋朝始终以来文臣压制武将,不停地调换军队主帅,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北宋的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排挤出朝廷,连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名士也进谗言,可见北宋对武将防范程度之深。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北宋有一战定乾坤的机会,却因赵普的一句话而失去,这就是“宋之兵孱国弱,始于赵普”的由来!
赵匡胤
让小编给大家一点一点来分析: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州是其重要部分。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
燕云十六州在古代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北部屏障,失去燕云十六州将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
燕云十六州为养马之地,骑兵之源。
在古代,一支骑兵的重要性不用多赘述,但骑兵的根本是战马,没有优良的战马骑兵无从谈起。
而优良的马匹,在当时的宋朝就只有燕云地区适合饲养。在中原大地养马很不方便,据统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所以燕云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想养马,就要从人的嘴里夺粮,代价太大,农耕民族只能高价从游牧民族那里换取马匹,而优良战马是战略资源,能不能换取,什么时间换取,都是掌握战马的游牧民族说了算。
燕云十六州
当时燕云十六州没有掌握在宋朝手里。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为了逐鹿中原、争夺霸权,将幽州、云州一带共计16个州割让给北方强大的契丹人,也就是后来的辽国。
赵匡胤非常清楚燕云十六州对于刚刚建立的大宋的重要性。“石晋幽燕割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
所以赵匡胤一直想找机会重新夺回燕云十六州。
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已经出现
首先是后周柴荣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北伐,仅仅四十二天就兵不血刃地攻下了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追击,可惜突然病倒,不久便去世。北伐行动暂时搁浅。
其次大宋刚刚建立,士气正旺。
这时大宋刚刚建立,还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宋禁军还有一战之力。
第三辽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当时辽穆宗刚被随从刺杀于行宫,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辽宗室诸王争权,严重影响了辽朝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
而在此时,我们本文的主角之一曹翰登场了。
曹翰其人:
曹翰和赵匡胤一样都是出自后周的将领,当年后周太祖郭威初次和曹翰见面就认定他是一个奇才。郭威如此一个雄才伟略之人,等闲之人岂能入了他的法眼,这足以证明曹翰的优秀。
曹翰也确实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作为奇才的水准。他先是辅助后周世宗柴荣继位,随柴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追随赵匡胤攻取西蜀,征伐太原,战功赫赫。论军事才干,曹翰绝对是北宋初年顶尖的人物。被赵匡胤评价为“方今将帅才谋无人能出曹翰之上”。
曹翰
曹翰凭借一张布防图打动赵匡胤
曹翰一直欲取幽州,于是向赵匡胤献上一副名为“取幽州图”的军事谋划图。
宋太祖看后断言“此图必是曹翰所设计”,并认为,若使曹翰去攻取幽州,必然会攻克,“时辽国多隙,取之必矣。”
于是召来赵普商议,但赵普与曹翰有隙,担心曹翰立此不世之功,于是赵普“亦知翰能之,而不胜嫉媚之心,巧为之阻”。
来看赵普是如何劝说赵匡胤放弃这次北伐。
理由一:这与我们制定的先南后北战略相背。
赵匡胤原先指定的战略是“先南后北”,先统一中原、江南、荆襄、四川等,然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北进,消灭有契丹后援的北汉,然后再收复燕云十六州。
理由二:攻下幽州之后无人可以替代曹翰守住幽州。而曹翰凶残贪婪,不是管理幽州的好人选。
赵匡胤也担心曹翰攻取幽州后,不好驾驭。赵匡胤也知道,曹翰虽然善战,但确实有恃才而骄、胆大妄为的情形。只因柴荣、赵匡胤都喜爱曹翰的才能,所以对他一再包容忍让。
赵普
因此赵匡胤犹豫再三,否决了攻取幽州的打算。
一代奇才,宋初名将,就因为赵普妒忌之心,失去了本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也造成后来金国和元朝的祸患,使中原地区几乎沦为了匈奴人的牧马场,大宋也失去了原本可以振兴的机会。
虽然后来宋太宗北伐想夺取燕云,但时不我待,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最终失败,而且赵光义差点被辽军俘虏,从此以后北宋再也没有此妄想。
所以说,“宋之兵孱国弱,始于赵普”,“中国人类几为匈奴之牧马场,皆普一言,兆数百年之祸也!”
相比而言,赵普那桩违背金匮遗诏,助赵光义登基的罪过,反倒在其次了。“其渝金匮之罪,犹在此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