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是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建立的,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继续对逃到漠北的北元进行军事打击,他调动40万大军,分三路向北进攻,把北元皇廷彻底打成最初的"游牧民族"。大量曾在元朝任职的蒙古、色目官员,逃亡至中亚、西亚,这里有当年成吉思汗所建立的三个汗国,他们竭力鼓动中亚的君主们敌视明朝。
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建立起"帖木儿帝国"。在击败奥斯曼土耳其之后,帖木儿开始筹划远征明朝,当众羞辱已经被扣押长达八年的明王朝使臣郭骥,派遣蒙古间谍到北京刺探情报,并在撒马尔罕召开"蒙古人大会",打出"反明复元"的旗号,向明朝通报此消息的却是蒙古本部的鞑靼以及瓦剌。
永乐四年,帖木儿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帖木儿大举东征,准备征服明朝,恢复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明王朝已经准备好大军在河西以及新疆哈密严阵以待,正当一场世纪大战爆发之时,意外的是帖木儿在东征之路上病逝,大战因此而烟消云散。此后,帖木儿帝国的蒙古诸皇子相互争位而陷入内战中,再无精力向东征战。
朱棣派遣陈诚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的新君主是沙哈鲁,他放弃了之前的与明为敌的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复了朱元璋时代"宗主国"的关系。中亚以及西亚诸国对于明王朝,也存有极大的怀疑,大多也是口服而非心服。因此,如何才能对外展示大明的强大实力,进而可以巩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通过阅兵演武,自然就是最好选择。
大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西亚之后,这些国家也组织使团随明朝使团回访。1420年七月,这支人数多达600人、集合了20个中西亚国家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永乐皇帝派出六千精锐骑兵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明朝都特意在每个军镇上派遣蒙族、回族军官出面接待,介绍并展现大明王朝的民族平等政策,破除了所谓的"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而明朝在"九边"军镇上设置的强大军力,也让各国使臣印象深刻。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各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坚持只向大明皇帝行鞠躬礼,朱棣也并不在意。
朱棣安排各国的使团先去河南、江苏及山东各地游览,包括去山东孔庙等名胜,让各国使臣亲眼见识大明的繁华与富庶。接着又在两个月后,在北京怀来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并邀请各国使团成员一同观览。共调集军队十万人,明朝军队中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也相继表演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战斗科目,从西南的云、桂、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劲弩齐射、长枪兵刺杀等"科目"。
明朝"神机营"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安南铳、"一窝蜂"、"火龙车"等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狩猎"持续进行了一个月。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观阅演武的各国使节。帖木儿帝国宰相阿尔都沙是此次出使明朝的使团首领,副使是名将盖苏耶丁。
帖木儿国使臣在阅兵后,全然不顾之前曾说过"我国无此风俗"的理由,第一个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彻底跪服。朱棣通过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取得极佳效果,有来自27年国家的使节参与观礼。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中亚及西亚各国巨大反响。其后他们纷纷与中国保持长期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至明朝末期。帖木儿帝国在此后,向明朝派遣使节就有60多次。
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其自己的回忆录中坦言:",大明军威之盛,令人印象深刻,当年帖木儿大帝在东征的路上去世,实在是一件幸运之事,他保全了自己一生的英名,若当真与明朝军队全面对抗,可能会遭受耻辱的失败。"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最终得以抵红海沿岸,不但与红海国家交流结好,更实现了他终生的愿望,去麦加朝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