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夏日绝句》,但这首诗并不是写夏季风景如何,而是引用了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项羽。全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十分惊艳,令人感叹李清照的才华横溢。据说李清照这首诗是为了讽刺她的丈夫赵明诚而写。
赵明诚当时在江守任知府一职,但玩忽职守,短短一晚城内发生叛乱,赵明诚不但不加防守,反而临阵脱逃。不久,赵明诚就被革职,但很快朝廷又任他为“知湖州”,李清照和他一同前往,途中路过“项王庙”时,不由想到那位一身傲骨的英雄,遂越发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便写下这首《夏日绝句》来讽刺他。
但后来学者仔细研究,发现这首诗并不单单是想讽刺赵明诚而写。只要有两点因素:一是时间上的不同,这首诗乍看写夏日,那么他们应该是在夏季路过“项王庙”有感而发所写。但根据他们的路程来看,李清照路过项王庙那时还未到夏季。二是项羽在乌江自刎时,时间是在冬季,不是在夏季,可以说李清照写的这首诗和时间完全不同。
不少学者都觉得困惑,但与无从考究,于是就有人主张直接以《乌江》为标题。而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则是简单地认为李清照经过“项王庙”,不由有感而发。为何会这么理解呢,因为在李清照写这首词之前,就有人写过关于项羽不肯过乌江的诗了。像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都是对项羽自刎乌江所提出的感想和看法。
杜牧则认为项羽应该渡过乌江,毕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要是当年项羽没有于乌江自刎,恐怕历史也会焕然一新。而王安石则表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重来”,王安石的看法显然与杜牧的截然相反。
李清照则与前两位诗人完全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写项羽自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并没有说项羽不过乌江对不对,也没写项羽卷土归来的可能性,只是单纯的表示项羽是个难得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至今还在想当初项羽不肯回到江东,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之事。
然后这些学者就没再对李清照为何为这首诗题了个“夏日绝句”的标题。直到后来,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答案。李清照写的这首诗,绝不是简简单单讽刺丈夫和天下男人的,李清照要讽刺的,是韦氏南归一事。
南宋皇帝赵构的生母是韦氏,于绍兴十二年立夏之日从金国回到南宋,而要换取韦氏的回归,金国首领的要求是:杀掉岳飞,并割让土地。赵构连想都没想,为了生母,将远在战场上厮杀的岳飞召回,毫不犹豫的杀掉,面对巨额赔款,眼也不眨的盖了章。
李清照可能是知道了南宋皇帝的窝囊,以及韦氏、赵构虽为皇室,却无半点皇家子弟的气势与气节。所以这首《夏日绝句》,应该就是指在立夏这日写的绝句。而运用典故写项羽,意在讽刺韦氏、赵构毫无气节、丧失骨气,同时也遗憾在宋王朝南渡时,没有像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出现。
而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其实是可以考量的,因为在这首诗的后面,还有两处断句“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意思是在宋朝南渡时没有出现像晋朝王导将军那样的人物出现,北伐时也有像刘坤那样的英雄挺身而出。
同时整个国家被逼南渡,纵然南方比北方暖和,但还是不由得感到寒冷,想到两位皇帝被帝国所囚,也能感受到“易水寒”,所以第二处的断句就是“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所以已经可以确定,李清照就是因为得知韦氏回国,是靠杀掉岳飞,割地赔款得来的,不由心中愤怒,从而写下这首诗。
李清照哪怕短短几十个字的诗,都体现出她不凡的文采,每天读一读李清照的诗,相信整个人的气质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诗词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常读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小编了解到现在很多的孩子国语成绩不太理想,甚至不及格,这就是日常积累的太少。
这个时候诗词就帮上大忙了,家长每天让孩子读一读,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不知不觉中成绩就提高了。而且还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仅需89,就能将其一套带走,还在等什么,赶紧下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