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过后,明军丧失了在辽东战场对后金的主动权,此后只能龟缩防守。几年之内,辽阳、沈阳、广宁等镇相继失守,明朝只能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只剩下山海关沿线的锦州、宁远等地,除了辽东失守外,明朝也失去对朝鲜、蒙古的控制,只能看其落入后金手中。
后世一般都认为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明军主帅杨镐负有很大的责任。他本来已经被弹劾回乡,因为辽东形势恶化才被重新启用,可最终兵分四路却一败涂地。那么,如果明朝没有启用杨镐作为主帅,能不能改变萨尔浒之战的结果呢?
答案还是不行,甚至可以说如果换了杨镐,说不定明军输的还要更惨。当时正处于万历末年,朝廷上下军备松弛,士卒的战斗力极低,朝堂上派系争斗不断,后勤更是几乎没有。再加上朝中与辽东之间互相不信任,互相指责,可以说换谁来结果都查不到。杨镐之所以强行出兵,就在于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人都认为部队驻久了粮饷缺乏,逼杨镐进兵。
杨镐在战前制定了端正明军纪律的处罚制度,试图建立起一支不杀良冒功、哄抢人头的军队。制度里包括“杀中国被掳人民报功者斩”“滥杀投降夷人及老幼妇女充功者斩”“争夺高丽及北关所获首级者斩”。杨镐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早年在朝鲜战场上见识到了明军一边打仗一边争割人头抢功劳的行为。
在萨尔浒之战启用杨镐时,他还是戴罪之身。如果这一战失败了,可没有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了,他之前在朝鲜惨败以及瞒报一定数罪并罚,所以他做了严肃纪律的准备,试图提高明军的战斗力。这也是他在朝鲜学到的。平壤战役的时候,主帅李如松也下达了一次严禁割敌军人头的命令,因为李如松知道他面对的对手是日本战国结束后精锐军队,并非等闲之辈。
换句话说,以当时的局势而言,无论换谁来,面对的困境都是一样的。都是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极差。明军和朝廷上下军令政令不一,后勤无法保障,互相牵掣。所以即使没有启用杨镐,也不过是输得好看一些,不至于几路军全军覆没而已。如果非要找一个替代者的话,恐怕只有熊廷弼了。熊廷弼在萨尔浒大败后还能经略辽东,稳定局势,可见能力不俗。而且他胆识过人,不害怕与后金军队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