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追随自己的功臣,选了二十四位名臣出来,让人绘了二十四幅画像,挂进凌烟阁,供其经常观看缅怀。
这就是在历史上知名度相当高的凌烟阁功臣榜。
在这份榜单中,99%的人选是跟随李世民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战功,以及参与“玄武门之变”,再帮助李世民创造“贞观之治”的著名文臣、武将。
只有一位比较特殊,就是排在凌烟阁榜单第十三位的郧国公殷峤(字开山)。
为什么说他特殊呢?因为他既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没有为“贞观之治”做出贡献。
他在唐高祖执政时期的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就去世了。
因而,他是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唯一的一个没有看到李世民登基的功臣。
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缅怀追随自己的功臣,入选的标准有三个基本条件,追随李世民扫平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和帮助打造“贞观之治”。
殷峤没有参与后面两项,可李世民为何还牢牢地记住了他?他凭啥入选凌烟阁?
下面就聊聊这个事,供唐史爱好者们参考、品评。
殷峤出身不凡,出自陈郡殷氏,在当时,也是不大不小的贵族。
他还有一个传说中的身份,在名著《西游记》中,他是唐僧的外公。
殷峤早在李渊起兵反隋之前,就投靠了李家,参与晋阳起兵,深受李渊的信任和重用,《旧唐书·列传第八·殷峤传》中记载:
义兵起,召补大将军府掾,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
殷峤为李渊反隋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他不但是凌烟阁功臣,也是唐朝开国功臣,是李渊钦定的“太原元谋功臣”十七人之一。
所以他在唐初政局中,是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
史书中关于殷峤的记载不多,因为他死得早,除了出身来历外,主要也就五、六年的详细经历记载。
不多的记载中,要找出李世民对其念念不忘的原因,很难,有些问题只能是猜测。
我从中找出了两条记载,就此分析下他在李世民麾下时,对李世民的重要性和巨大帮助。
一:殷峤曾是李世民幕府中的第一人?
在《旧唐书·列传第八·殷峤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从隐太子攻克西河。太宗为渭北道元帅,引为长史。
这是在李渊起兵后,兵发长安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一开始,殷峤本来是跟着李建成一路行军。
他在隋朝时,曾当过太谷县长(今属山西晋中市),太古距离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不远。
所以,他大概是因为熟悉当地情况,被指派给李建成,帮助他作战,之后,他就成了李世民幕府的长史。
根据这条记载,有两个说法。
其一,殷峤本来是李建成的部下,但因为某些原因,他半路跳槽了,转投了李世民。
至于跳槽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
或许是被李世民说服,或许他的性格、理念跟李建成不合拍,或许李建成给他的待遇过低。
其二,他本来就是李世民的人,因为熟悉西河附近的地理、民情,临时到李建成那边帮忙,任务完成后归队。
在为李建成效力的过程中,李建成一定收买过他,但他立场比较坚定,没有被诱惑住。
李世民当时的地位是远不如李建成的,其声望和功劳的超过,是在唐朝开国后,才慢慢通过军功实现。
所以,不管殷峤是半路跳槽,还是立场坚定,都足以让李世民对其感念。
殷峤对初任渭北道元帅的李世民无比重要,所以,李世民将其“引为长史”。
根据史料中对长史的定义,长史一般都是头号幕僚担任,算是幕僚长。
也就是说,殷峤是当时李世民帐下,除了传说中暗搓搓帮李世民管理情报工作的长孙无忌之外,名义上的第一人。
当然,这也跟李世民当时麾下人才匮乏有关。
后来李世民的一部分铁杆部下,比较著名的,如杜如晦、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侯君集、张亮等等,都还没有来到李世民麾下。
房玄龄正好是李世民当渭北道元帅时投奔来的,但他是新人,地位超不过殷峤。
李世民当上渭北道元帅后开幕府,是其人生中的第一次。
且此时的李世民,还不是唐朝开国后威风八面的天策上将、秦王,人才闻风而来,投奔他的几率远远低于后来。
殷峤在这个时候,成为其麾下的头号人物,可见其重要性。
如此,在后来的人生中,李世民想忘记他都难。
二:殷峤曾为李世民背了一口巨大的锅?
在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中,曾打过一次败仗,是在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他首次征讨薛举的战争中。
这对于后来战无不胜的李世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而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这一仗唐军败的原因,主要是李世民突发重病,然后他的两个副手刘文静和殷峤擅自出兵,因而大败。
《旧唐书·列传第八·殷峤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时太宗有疾,委军于刘文静,诫之曰:“贼众远来,利在急战,难与争锋。且宜持久,待粮尽,然后可图。”峤退谓文静曰:“王体不安,虑公不济,故发此言。宜因机破贼,何乃以勍敌遗王也!”久之,言于文静曰:“王不豫,恐贼轻我,请耀武以威之。”遂陈兵于折墌,为举所乘,军乃大败。
从上述记载看,唐军大败的主要责任在殷峤,李世民交代了不让出兵,他却私下鼓动刘文静出兵,结果导致大败。
但对于这起事件,我本人有个疑问,即李世民下过的命令就那么不管用?
伟人可是赞誉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李世民的军事才华是顶尖的,这不单单是指他的军事战略、战术和临阵指挥能力,也包括他的领军能力。
他对于军事指挥权,一定是无比看重,且牢牢控制在手中的,很难想象在李世民亲临前线时,有人不听他的军令。
主帅下令不让出兵,部下却擅自出兵,这样的人能用?还能当成心腹?
李世民对军队的指挥权,就那么容易松动?
殷峤是李世民的心腹,能不知道李世民对军权的看重?他怎么就敢在李世民明令不可出兵时,绕开李世民私自调动军队?
今天能调动军队出战敌军,明天是不是就能调动军队谋反?
我有一种猜测是,这一仗其实是李世民指挥的,或者说他默许了刘文静和殷峤的出兵,但依旧败了。
打了败仗,就要有人承担责任,李世民敢承担责任吗?
当时唐朝刚开国,五月开国,六月李世民即率军出战薛举,可以说,征讨薛举是大唐开国后的第一战。
要是世人知道是李世民指挥的这一场败仗,对他的声望的打击是巨大的,且对志在皇位的李世民,也是相当不利的。
开国第一仗都败了,以后还能经常带兵征战?
李世民不能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要找人背锅。
刘文静和殷峤都跟李世民关系深厚,知道这事不能让李世民暴露出来,于是,两人一起帮李世民背了锅。
上报的战况,或许是三人集体润色,把李世民从中摘了出去,理由就是生病了,不能视事。
战后,刘文静“坐除名”,殷峤这个擅自出兵的“主谋”是“坐减死除名”。
两人都是开国功臣,不会因为一场战争的失利就丢掉性命,随时可以复出。
他们的顶罪,对李世民的帮助极大。
如果此猜测为真,这或许才是李世民对殷峤念念不忘,过了二十一年,选凌烟阁功臣的时候,还把他选进去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没把刘文静也选进去?刘文静的两个儿子在贞观年间因谋反被杀,连累了死去的刘文静。
三: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殷峤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死了,可李世民依旧把他选进凌烟阁功臣榜单的原因。
在李世民起家的早期,人才匮乏时,殷峤是其麾下第一人。
后来,在李世民遭遇困境时,殷峤又帮他背了锅,帮李世民保住了颜面,制止了可能出现的政治颓势。
这些经历,都让李世民对其念念不忘。
当然,仅凭我在文中举出的这两条事例,还不足以说明李世民为何那么看重殷峤。
他死了那么多年后,还能在凌烟阁榜单中排在十三位,他要是没死,会排在第几?
但相关历史记载太少,或许有很多事情被历史长河隐藏了。
以上文中的内容均为我个人的分析和猜测,是否正确未知,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