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两朝风云盖吴起义派人联合刘宋伐魏,为何刘义隆没响应?

两朝风云盖吴起义派人联合刘宋伐魏,为何刘义隆没响应?

宋文帝刘义隆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好名声,反而因为他元嘉年间多次北伐北魏失败,而留下了“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的形象。这形象因为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流传甚广,被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是志大才疏的皇帝。从刘宋的历史来看,刘义隆时代对北魏并非没有一站之力,而是因为多种原因复杂存在,而错过了良好的战机,反而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到了建康城下。在刘义隆失策的操作中,除了杀檀道济被认为是自毁长城之外,错过了关中盖吴起义的良机也是极大的失误。

从北魏的历史来看,在建国初年面对着各种内忧外患,除了外敌入侵以外,内部汉胡矛盾引发的起义和叛乱也带来了重大的隐患。关中的盖吴起义便是太武帝拓跋焘时代最大规模的叛乱,几乎让北魏在关中的统治摇摇欲坠。这次起义的发起人是盖吴,他是匈奴卢水部的首领。卢水部自东汉以来内迁到湟中,后来散居于秦、陇,杏城镇等地。北魏占领关中后,在这里设置了军阵,加强对卢水部的控制。由于统治非常残酷,使得卢水部和当地的汉民激烈反抗,在首领盖吴的领导下发起了暴动起义。

这次起义规模非常大,迅速引爆了关中的汉胡矛盾,使得很多汉民和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加入其中。起义军的规模迅速扩大,最多时超过三十万人。他们兵分三路,一路攻新平和安定,一路攻打长安,盖吴自领一军直插渭北。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却被击败。与此同时,聚居于河、汾间的河东蜀在薛永宗领导下袭击北魏在河东的牧场,夺取马匹并组织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骑兵,在汾曲发动起义。两支起义军相互呼应,结成犄角之势。于是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东及河东的地区都被起义军控制。

这个起义震动关中乃至整个北方,大量北魏当地的驻军被击败,战略要地被起义军攻占,使得刚刚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的拓跋焘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了平定内乱,拓跋焘亲自领兵西征,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向起义军发动反攻。盖吴作为起义军的首领,知道自己人数虽然占优,但大多是裹挟的乌合之众。发动突然袭击和打顺风仗还能与北魏对峙一下,但面对拓跋焘的精锐军队是一点把握都没有的。于是他派使臣赵绾上书宋文帝刘义隆,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刘义隆并没有派兵北上配合盖吴起义军对北魏的战争,而是采取了谨守边境隔岸观火的操作。在薛永宗被拓跋焘击败后,盖吴被迫率军北撤,在在杏城遭北魏军队包围时也曾多次派人向刘宋求援。可是直到盖吴被部下杀害,北方各处的起义被拓跋焘平定,刘宋军队都没有做出响应。这样的情况引起的很多历史爱好者的争论,对于刘义隆当时的决策的给出了比较负面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刘义隆错过了最好的北伐良机,这种机会比他其他三次北伐的机会都要好。如果能抓住战机内外夹攻,刘宋不至于在战略上被北魏所压制。

总结刘义隆这次决策失误的问题时,历史爱好者们总是提到一个关键性的操作,就是为什么刘义隆并没有派刘宋军队配合盖吴等起义军作战,达成南北夹攻北魏的战争态势。从历史文献上看,刘宋政权方面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应。刘义隆也曾下诏任命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北地公,并使雍、梁二州陈兵于边境,以为声援。但这种声援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刘宋的军队只是谨守边境安全而已,并没有跨过边境作战,更不可能实质性地给起义军带来帮助。从当时的战争态势来看,这种所谓的声援,其实对起义军毫无意义。

刘义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决策性失误,错失了利用北魏内乱而扩大自己战略优势的机会呢?结合各方面的史料来看,在盖吴起义发生时,刘宋朝廷内部也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主相之争。由于刘义隆在这次内斗中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便没有精力关注北方战场发生的事情。相对于盖吴起义创造的战机,刘义隆更在意朝廷中的争权夺利,暂时放弃了这次最好的出兵北伐机会。然而等拓跋焘平定盖吴起义后,北魏喘息过来,刘宋就完全失去了战略良机。而这种战略选择的失误,也成为他志大才疏的体现。

刘义隆时期的主相之争,主要是他和弟弟刘义康争权而导致的刘宋政权内乱。刘义隆是徐羡之等顾命大臣废杀宋少帝刘义符后拥立的,他上台后很快除掉了这些权臣,掌控了刘宋的政权。在刘义隆即位初期,他的执政团队中有大量来自琅琊王氏的官员,尤其是王昙首、王华、王弘等人先后为朝廷宰相。这些人都是东晋开国宰相王导的曾孙,也是刘义隆当荆州刺史时的心腹。他们代表着琅琊王氏的门阀势力,使得东晋门阀势力在朝廷中有了复苏的迹象。刘义隆坐稳皇位后开始猜忌他们,通过舆论的方式逼迫他们让出手中大权。

于是扬州刺史王弘便让出了司徒、录尚书事之职,这些职位就由刘义隆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接任。王弘为了自保,便以患病为由将政事推给刘义康处理,于是刘义康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宰相,独揽朝政大权。当时刘义隆多病,没有精力跟刘义康争斗,使得刘义康势力越来越大,并在王弘去世后接任了扬州刺史。由于刘义康有了权倾朝野的地位和权势,他门下的大臣们便开始打拥立他为皇帝的主意。由于刘义隆多病,于是以刘湛为首的亲信便开始讨论兄终弟及。而很多反对刘义康的大臣也遭受排挤和打击,使得朝廷成为刘义康的一言堂。

刘义隆及时察觉了刘义康及其属下的图谋,在政治上展开了一系列反击。不但诛杀了刘湛等拥立刘义康的大臣,而且将刘义康贬出建康,外放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出镇豫章。后来为安抚刘义康,刘义隆又增加了督交广二州湘州之始兴诸军事的权力。

刘义康虽然夺取宰相之权,但是在朝廷和军队中的势力依旧很大。就是在北方关中爆发盖吴起义的同时,刘宋朝廷中又爆出了范晔、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的谋反案。这个案子是由内部参与者徐湛之直接向刘义隆告发的。刘义隆知道后大怒,处死了主谋范晔、孔熙先等人,将刘义康废为庶人,流放至安成郡。

最让刘义隆头疼的是,从这个案子开始,刘宋国内图谋拥立刘义康的人此起彼伏。一直到两年后还引发了胡诞世等人在豫章叛变,图立刘义康为帝的叛乱。刘义隆虽然把刘义康囚禁了,但国家和朝廷四处的反对声音不小,所以他必须把精力放在平定内乱方面。同时发生的盖吴起义虽然是北伐北魏的良机,但对于刘义隆来说不是最为关键的政治利益,所以被放在了次要地位。等平定内乱后刘义隆再发动北伐,却错过了最佳的战争机会,反而被拓跋焘打了一波反击。这波反击直接打到建康城下,这便是“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的来历。

从这个事情上来看,刘义隆明显是玩火自焚地搞出来的。他为了对付顾命大臣而扶持了琅琊王氏,为了对付琅琊王氏又扶持了刘义康。他的这种操作完全是拆东墙补西墙,在政治上是非常幼稚可笑的。每一次都没能解决宰相权力过大的问题,又无法在朝廷中做到制衡,只能通过政治斗争反复折腾。

这种折腾只能把斗争越搞越激烈,最终影响到国家大局。当战略机遇期出现时,他还在忙着朝廷内部灭火,哪有时间和精力抓住这个机遇期。甚至他派兵谨守雍梁二州的边界都不是为了声援盖吴,而是防止魏军南下。让这样的志大才疏的皇帝搞北伐,怎么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中,宋朝廷,风云,北魏,盖吴起义,起义军,历史,刘宋,刘义隆,军队,知识科普,盖吴,起义军,刘义康,刘宋,刘义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宋朝廷,风云,北魏,盖吴起义,起义军,历史,刘宋,刘义隆,军队,知识科普,盖吴,起义军,刘义康,刘宋,刘义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宋朝廷,风云,北魏,盖吴起义,起义军,历史,刘宋,刘义隆,军队,知识科普,盖吴,起义军,刘义康,刘宋,刘义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