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

秦汉魏晋南北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时间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589年。

秦朝短暂的统一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结束了中国的奴隶制,将历史推入了封建社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汉朝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入第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又一次进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由于战乱而带来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文化上则出现多元融合的特点。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声乐艺术发展状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政府对音乐艺术都非常重视。可以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声乐、民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自秦代以来历届朝廷都设立了管理音乐的专门机构———乐府,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扩建乐府。乐府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各地的民间音乐,对音乐进行改编与创作、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几乎收集了这一时期各个方面的声乐艺术名作,乐府歌曲分成12大类,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4个方面的声乐艺术歌曲,包括宫廷雅乐歌曲、民间歌曲艺术、琴歌艺术、外来歌曲艺术。

1.宫廷雅乐歌曲艺术

宫廷雅乐一般被认为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当中,主要用于宫廷内部或朝廷的仪式上为统治者而演奏或演唱的音乐。从宫廷雅乐的功能性质来看,可以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

典制性音乐大多用于比较隆重的典礼和皇帝上朝和下朝,主要有朝会乐、祭祀乐、卤簿乐等;娱乐性音乐主要用于日常人们欣赏和愉悦身心,包括行幸乐、筵宴乐、吹打乐等。

宫廷音乐具有礼仪性、功利性和优美细腻、典雅端庄等风格特征,宫廷雅乐在夏商周时期得以建立和完善。

2.秦汉时期的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相和歌原是秦汉时期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相和歌不是一般的民歌,它是从民间当中收集,在汉代宫廷当中得以发展,是一种艺术性较高的音乐艺术形式。

最早的相和歌基本上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街陌谣讴”歌曲,最简单的形式被称为“徒歌”,它没有任何的伴唱和伴奏。这种形式就像我们今天的一些原生态民歌,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歌唱形式。

相和歌由“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一唱三和的“但歌”,最后才发展成有丝竹伴奏,唱者执节而歌的相和歌。

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逐渐与舞蹈相结合,演变成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多段体大型歌舞,叫作相和大曲,也叫燕乐大曲。其结构比较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包括“艳”“趋”“乱”3部分。

相和歌常用的调式有三种:瑟调、清调、平调,有时也用楚调、侧调。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兴起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在这一时期的音乐生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汉魏时期相和大曲,并不断吸收当时的南方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清商乐主要用于巨贾宴饮、宦官、娱乐等相关场合,也大量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以及祀神等活动当中。

清商乐有西曲与吴歌两种。吴歌也叫吴声,是流传于长江下游江苏南京一带为中心的民间歌曲。

吴声歌大多为青年女子所吟唱,主要表达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表达男女分离的相思和痛苦,对不自由婚姻的不满以及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怨恨等相关内容。

而西曲广泛流传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比吴歌产生稍晚。西曲的题材比吴歌更丰富,大多描写商人、妇女的相思离别以及劳动者的爱情生活,其风格明快。

4.琴歌艺术

古琴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蕴涵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丰富的人文情调。

琴歌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声乐演唱形式。琴歌的发展历史至少已有2500多年。

中国古代的琴歌艺术,是指使用古琴作为伴奏而进行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术歌曲。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而琴歌在中国古琴发展的历史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说汉末时期由蔡邕所编写的《琴操》收集有汉代50多首作品,介绍了每首作品的具体内容。

这一时期出现了司马相如、桓潭、蔡邕、刘向等著名的“琴歌”歌唱家。这一时期除了用古琴自弹自唱的琴歌之外,由于琵琶这时从西域传入我国,从而产生了自弹琵琶演唱的歌曲。

5.佛教声乐艺术

秦汉魏晋南北朝佛教逐渐传入我国并盛行,在中土得以迅速传播并与中原固有文化广泛融合。统治阶级到处修建寺院、佛塔,同时还经常有歌舞杂技等表演。

一些僧人以歌唱的方式宣传教义,吸引信众,因此许多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广泛流传。

当时的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翻译成汉文,用中国的传统民族音调进行演唱。“佛曲”的传入对我国声乐艺术及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秦汉魏晋南北朝还出现了许多以唱诵著名的高僧歌唱家,他们被称为“经师”和“唱导师”。他们以出众的才华和虔诚的信念,通过音乐宣扬佛法,同时也使众生得到身心的愉悦。

《高僧传》的“经师篇”“唱导篇”记载了21名这样的高僧,他们的艺术水平,是那个时期中国艺术的最高水平。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期我国声乐审美观念及其特征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声乐文化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城市的繁荣发展、佛教的传入都对这一时期的声乐文化审美观念及音乐的风格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随着这一时期城市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古代民族声乐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城市声乐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汉代百戏的发展与繁荣就是这一时期音乐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百戏中有“女娲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蛇”的音乐表演。

其形式非常丰富、多种多样,其中有歌唱与俳优的表演,正所谓“击鼓歌唱作俳优”。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声乐艺术得到高度的重视,宫廷“乐府”机构就是负责收集整理以及创新民间歌曲的“俗乐”机构。

秦汉时期流行的相和歌与相和大曲,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清商曲都是来自当时最流行的民间歌曲。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声乐文化走向高度融合的时代。

秦汉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使中华民族走向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时代。社会空前的“大一统”带来了多种文化,包括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动荡,使传统音乐与大量外族外域音乐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动荡、迁徙以及民族融合中,相互吸收、融合与借鉴,焕发新貌。

秦汉时期的相和歌经过发展演变、辗转南北之后,与南方民歌相融合吸收而演变为魏晋南北时期的清商曲;汉代鼓吹歌曲、横吹歌曲、铙歌等都是在北狄、西域音乐基础上融合了先秦传统音乐而形成的。

还有印度传来的佛教所带来的佛教音乐文化逐渐与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声乐文化,并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审美观念及风格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高僧歌唱家。

3.秦汉时期声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由于秦汉时期国力强盛、政治强大、社会稳定,秦王朝是当时世界上三大王国之一,其他两国有欧洲的罗马和南亚的孔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一家、万邦和谐的局面,这种气势恢宏的气象必然首先表现在艺术文化领域。

因而秦汉时期的声乐文化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则表现出一种“大美”之气象,声乐艺术中处处都能表现出“阳刚之美”的特点。

秦汉时期最流行的相和歌就是来自于北方的民歌,而北方民歌所具有的“阳刚之美”正好符合了这一时代审美的需求。

另外,秦汉之际“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南北文化大交融,促使汉代声乐走向鼎盛的同时,也给声乐艺术本身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南音”的蛮野狂放、舒展自由与“北调”的质朴凝重、粗犷豪迈相互融合,形成了汉代声乐艺术特有的阳刚之气和飞扬之美。

4.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处于动荡、分裂割据、连年战争的格局,导致民族大迁徙,文化上出现了大融合的特征和容纳、开放、多元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这一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审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上北方的连年战乱,大量北方汉族迁徙南方。北方的相和歌在民族南迁过程中被带到南方,并吸收当时南方的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为清商曲。

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声乐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柔和妩媚、圆润优美、婉转的风格特点,由秦汉时期崇尚“阳刚之美”转为对“阴柔之美”的崇尚。

这种审美风格的转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因素,这种审美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极大担忧。

特别是魏晋时期,人们生活在黑暗恐怖、人人自危的生存环境当中,玄学、佛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加之大量汉民族南迁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审美风格呈现“阴柔”之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曲得以兴盛正是这一审美风格的体现,正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5.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艺术审美文化基本特点之一。

从汉代以来的声乐艺术,其肇于“楚声”、合于“北调”的文化背景,内在地决定了它的非官方化、非文人化、非规范化色彩。可以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俗”声乐文化的黄金时期。

从秦汉时期的“相和歌、相和大曲”“黄门鼓吹”“角抵百戏”“乐府民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曲”等等,都是典型的“俗”的声乐文化。

特别是汉代乐府机构规模的扩充,更是大量的民间歌曲获得一条通往宫廷的正规渠道,逐渐进入更正规、更严肃的场合。

由此“俗”声乐文化成为一种上下趋同的主流化审美时尚。而且“俗”声乐文化已取代雅乐声乐文化而成为管制。

“俗”声乐文化在汉代获得发展以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同南国民歌汇合一处,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江南风情和时代色彩的“清商曲”,并随着皇族文人的参与,在内容和情趣上不断达到新的审美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俗声乐艺术更是登堂入室,成为皇家王族、达官贵人的须臾不离之物。

总之,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成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时尚,具有鲜明的感性化、世俗化、娱乐化的审美特点。

三、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声乐审美观念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特有的艺术思维和理解,也同样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特点。

而声乐的审美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整体艺术特性。

秦汉魏晋南北朝期的声乐逐步走向世俗化、大众化,推动了城市声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而秦汉南北朝时期由国家的大一统向国家动乱、分裂,将各地的声乐文化融合到了一起,以及声乐从阳刚之气向阴柔之风的转变都体现了声乐文化的高度融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我国,晋南,时期,艺术,宫廷,中国,声乐,北朝,发展,音乐,消息资讯,艺术,琴歌,声乐,秦汉,音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国,晋南,时期,艺术,宫廷,中国,声乐,北朝,发展,音乐,消息资讯,艺术,琴歌,声乐,秦汉,音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国,晋南,时期,艺术,宫廷,中国,声乐,北朝,发展,音乐,消息资讯,艺术,琴歌,声乐,秦汉,音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