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大清官,他断案如神、不畏权贵,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因此他在民间声望很高,千百年来世代传颂。然而,这样一位为民做主的好官,他的遗骨却四处流浪不得安葬,令人叹息。
由于包拯生前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不少高官权贵,许多地痞恶霸莫不想对他挫骨扬灰而后快。为了保护包拯遗骨,他的家人做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七座城门同时运出,让人真假难辨,此举也是迫不得已。
1973年,合肥市要在包拯墓所在处修建石灰窑,要将包拯按无主坟墓迁走。为了保护这位忠臣遗骨,专家们自发地对包拯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歪打正着下,终于在大大小小的墓葬中找到了包拯埋骨之处。但是,当他们打开包拯墓后,里面的情形令人大吃一惊。
墓中的一口金丝楠木棺材中,散乱地分布着许多骸骨,残缺不全,不成人形,残存的墓志铭表明,这里显然不是原葬墓。专家们小心地将碎骨收集起来,化验结果显示骸骨主人是一位40岁以上的男子,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包拯遗骨。
几经周折,专家们找到了包拯原葬墓,发现已遭到严重破坏。盗墓界虽有不盗包拯墓的不成文规矩,但包拯墓仍被以大揭顶方式彻底破坏,连铺地的砖都不放过,更不用说尸骨了。这显然不是普通的盗墓,而是纯粹的泄愤。一代清官落得如此下场,闻者为之落泪。
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当包氏后人将包拯尸骨运回家乡大包村时,公社主任以“人民的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抹黑”为由,拒绝让包拯遗骨入土。无奈之下,包氏后人只得将包拯遗骨偷偷下葬。
1986年,政府决定重修包拯墓,大力寻找包拯遗骨。但是当年的包氏后人已经去世,下葬之地无从得知,想来是不愿让祖宗遗骨再次飘零。
所幸的是,当年的专家还保存了34块用于化验的遗骨。包拯墓建成后,这些遗骨也被下葬,聊以慰藉。但是一代清官包拯,死后竟然不得安息,数次易地,连尸骨都不能保全,闻之令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