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初四大案之首,胡惟庸案牵扯了无数的明朝开国元勋。该案绵延十年,被牵连诛杀者达三万余人,震惊天下,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案情来看,很多被牵连的开国元勋中有不少是冤枉的,而明初名臣宋濂却是其中最为冤枉的人。宋濂在胡惟庸案发时早已告老还乡,只因长孙宋慎被牵连入胡惟庸案,使得全家人遭到株连。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被判死刑,朱元璋一度有意处死宋濂。最终还是马皇后和皇太子朱标说情,朱元璋才免了宋濂的死罪,流放到四川茂州安置。
从各种历史文献来看,宋濂被牵扯到这个案子是非常冤枉的,他个人和家族与胡惟庸都没有明显的交集。即便长孙宋慎个人行为有所牵扯,按理都不应该牵扯到他。宋濂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文臣集团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李善长和刘基。而且他还是皇太子朱标的老师,朝廷地位非常特殊。一般而言,如此特殊的朝廷大臣,而且又处于已经退休的地步,在没有明显罪状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判刑的。而朱元璋不但违背了这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而且想给宋濂判处死刑,这就让人感到非常纳闷了。
有的人说朱元璋这么干,是要加强中央集权。他通过胡惟庸案处置了一大批开国功臣,废除了宰相制度,让六部尚书直接对他负责,让明朝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巅峰。可是这个事情与宋濂的关系不大,就宋濂当时的情况而言,并未对朱元璋的皇权产生威胁。实际上宋濂当时已经告老还乡,虽然名声显赫,但并没有插手朝廷政治。他的子孙在南京当官,即便与胡惟庸有过交往,这也是朝廷中的事务。胡惟庸案是谋反案,胡惟庸被杀和抄家灭族都是很正常的。可宋慎与宋璲虽然在朝廷当官,但却连从犯都算不上,为什么会连累到宋濂呢?
历史上对于宋濂被胡惟庸案连累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却存在很多疑点难以自圆其说。不论是朱元璋中央集权论,还是说他大杀功臣的,都无法解释宋濂获罪的根本原因。除非朱元璋是个神经病,没事就喜欢杀功臣解闷,否则上述推论都没法成立。从明朝文献来看,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极少,很多细节扑朔迷离。对于宋濂的孙子和儿子如何牵扯到这个案子,也是缺乏史料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用阴谋论的角度分析宋濂获罪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牵强的。因此要解析宋濂获罪的根本原因,必须抛开阴谋论的角度,从历史大环境进行分析。
从历史大环境而言,朱元璋处置胡惟庸案,其实并不只是胡惟庸个人的问题,而是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朋党集团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从明朝建立就开始了,而不是胡惟庸上台后才有的。所谓淮西朋党,是指跟随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淮西功臣们组成的朋党。这里面以李善长为首,包括了胡惟庸、汪广洋等一大批来自淮西的开国元勋。他们之中宰相就出了三位,把持朝政,对皇权形成了重大的威胁。朱元璋处置胡惟庸案,并不只是针对胡惟庸个人,实际上连同李善长、汪广洋都是他打击的对象,最终他们也是因此案而死。
由于朱元璋在淮西加入红巾军抗元,所以明朝初年的开国元勋中淮西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在明朝建立之前就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甚至互相之间有着姻亲关系,比如说李善长和胡惟庸。这种关系让他们成为政治上的盟友,也就是所谓的淮西朋党。李善长和胡惟庸当宰相时,行使国家权力都是依托于这个朋党,而在胡惟庸是这个朋党的势力发挥到顶峰。当时很多递到朱元璋面前的奏折都必须先走胡惟庸那里过,很多案子都被胡惟庸压下,朱元璋连最基础的知情权都失去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朱元璋感到了皇权被架空的威胁。
这种情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伴随着淮西朋党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在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安排了刘基作为御史中丞,成为朝廷文臣的第二位,牵制作为宰相的李善长。到那时刘基上位后却没有起到应该的作用,在很多事情上回避与李善长争执,使得朱元璋内部制衡的策略失效。刘基的主动退让让李善长的气焰更加嚣张,而淮西朋党则因此而越发强大。朱元璋虽然扶持了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企图分化李善长的权力,最终也没有达到效果,胡惟庸和汪广洋反而成为淮西朋党的第二代领导者。
从这个史实来看,朱元璋最初也是不愿意用杀人的方式来处置淮西朋党,也是考虑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可是刘基的回避、胡惟庸和汪广洋和淮西朋党走一路,使得朱元璋根本没办法控制朝廷。他作为皇帝,各种权力被宰相架空,做出激烈的反击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宋濂家族并不属于淮西朋党,而是朝廷文臣的另一派江南文官集团。这个集团也是形成在明朝建立之前,是以刘基和宋濂为首的江南文人组成。刘基去世后,宋濂就是这个派系的首领。虽然宋濂主动告老还乡,但他在这个派系中的影响力透过儿子和孙子依旧存在。
从各种历史文献来看,朱元璋对于江南文官集团是很纠结的,甚至是非常不满的。他最初启用刘基,就是想要用江南文官制衡淮西朋党。可惜的是刘基不接招,处处回避与李善长的冲突,让朱元璋的打算落了空。而宋濂比刘基更滑头,主动退让去当闲职。朱元璋安排他为翰林学士承旨,手握知制诰大权,可他却对李善长唯唯诺诺,不敢封还李善长的起草的圣旨。朱元璋多次找理由处置宋濂,贬官后又多次召回朝廷,其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出面制衡李善长。可惜宋濂是个大滑头,宁愿告老还乡,也不愿与淮西朋党发生冲突。
朱元璋一度对宋濂是抱有极高期望的,从他让宋濂给朱标当老师就看得出来。朱元璋还很照顾宋濂的儿子和孙子,多次破格提拔宋慎和宋璲。他还曾经对宋濂说过,你替我教育儿子,我也帮你教育儿子和孙子。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把宋濂的子孙当作心腹之人来看待的,也是希望宋濂及其家族对皇室忠心耿耿。然而在胡惟庸案爆发后,宋濂的儿子和孙子却被以涉案人员处死,并没有留下罪状,这就有些奇怪了。从后来其他功臣被处死的情况看,即便宋慎和宋璲没有加入胡党,至少也是对胡党的情形心知肚明的,知情不报的罪名是少不了的。
从这些地方来看,宋濂及其家族是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的。当朱元璋的权力被架空时,就连太监们都在想办法了解胡惟庸及其党羽的情况,可被他寄予厚望的宋濂子孙和江南文官集团却在看热闹。在这种情况使朱元璋感到非常失望,怒而杀人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宋慎和宋璲虽然不是胡党,但是在过程中依附于胡惟庸的行为肯定是存在的。这种依附的行为不一定是为了利益,多半也只是为了自保,或者观望朝廷形势。但是对于朱元璋而言,却少了有力的支撑。江南文官当时以宋家为首,宋家如此操作,其他文官自然有样学样。
从这样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情形看,朱元璋在处置胡惟庸案时,把宋濂也卷进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敲山震虎。朱元璋被淮西朋党搞得焦头烂额,自然不希望打下一波,却立起另外一波。更何况以宋濂为首的江南文官坐山观虎斗,甚至暗中纵容和勾结,他自然不会心慈手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这个案子清扫朝中的朋党集团,加强中央集权,目的就是皇权稳固。如果让江南文官从中得了渔翁之利,那朱元璋打击淮西朋党岂不是白费功夫?出于这个角度考虑,他处死宋濂子孙,扬言要处死宋濂,其实都是为了震慑江南文官集团。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宋濂在其中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政治老滑头的明哲保身罢了。但是宋濂的政治影响力还在,又是皇太子朱标的老师,是足以领导江南文官集团的。既然李善长这种跟随他起义和建国的大忠臣都能出现被判的迹象,朱元璋也就更不敢相信宋濂这个老滑头了。
实际上他本就无意处死宋濂,只是希望让江南文官们安分守己,不要插手胡惟庸案,更不能效仿淮西朋党,所以他用处死宋濂来敲山震虎。而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解只是给了朱元璋下台阶的机会,既达到了敲山震虎的目的,又没有绝情地处死宋濂。由此可见,朱元璋政治斗争手段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