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薛平为何婉拒薛嵩的节度使官位,让给叔父薛崿?

薛平为何婉拒薛嵩的节度使官位,让给叔父薛崿?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节度使便成为唐朝军人的最高理想,很多将门世家出身的军人,一生对此职位梦寐以求。到了安史之乱后,各地的节度使趁着唐朝中央军队的衰弱,纷纷割据自立,出现了藩镇当道的局面。而节度使作为各地藩镇的的最高官职,更是受到军阀们的追捧,甚至逼迫朝廷将这个职位改成了世袭的制度。然而这种历史背景下,也有人主动拒绝继承节度使的官位,让位于人,让人感到非常惊讶。这位将自己的节度使官位让给别人的,就是昭义节度使薛嵩的儿子薛平。他向叔父薛崿让出官位,受到朝野的一致好评。

薛平的家世非常显赫,他出身于河东薛氏,是初唐关陇门阀集团的六大世家之一。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是初唐的第二代名将之一,受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位皇帝的器重。薛平的爷爷是范阳节度使薛楚玉,他手下一个小兵,就是后来掀起安史之乱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薛楚玉的哥哥薛讷,是戏文里薛丁山的原型,也是女皇帝武则天时代数一数二的名将。薛平的父亲薛嵩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大将,在安史之乱中崛起,占据了以相州和卫州为核心的大片州县,在战后被朝廷收编,任命为昭义节度使。

因为家世显赫,薛平年纪轻轻就有了极高的官位。他十二岁就在薛嵩管辖的磁州担任刺史,被父亲当接班人培养。薛嵩是薛家将中官位最高的,后来超过了薛仁贵和薛讷。薛嵩参与了安史之乱的叛乱,利用叛乱时机占领大片州县,割据自立,成为了河北最强军阀之一。安史之乱被平定后,薛嵩主动向负责平乱的天下兵马副元帅仆固怀恩投降,朝廷遂下诏封薛嵩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后来唐朝内部争端激烈,为了安抚安史之乱的旧将,薛嵩又被加封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成为薛家第一位封王的将领。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有四位安史之乱旧将成为河北主要的节度使,分别为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和昭义节度使薛嵩。前三位节度使的地盘在河北中部和北部,秉承为河朔三镇。而薛嵩的地盘在河朔三镇以南,占据了南下的交通要道,东至山东,西达河南。当时朝廷如此安排是不得已的选择,主要是安史之乱席卷整个唐朝北方,让唐朝从开元盛世的巅峰跌落,国力衰败非常严重。而同时唐朝又遭到了以吐蕃等外族势力为首的威胁,不得不选择与叛军妥协,集中力量对外防御和恢复国家战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薛嵩成为朝廷最为器重的安史之乱旧将,给予了很高的个人待遇和权位。薛嵩占据的地盘是兵家必争之地,既能够限制河朔三镇的发展,又能隔断河南山东等唐军向藩镇军的通路。因此薛嵩北压河朔三镇,南挡唐军各部,成为中原局势和平的关键所在。

按照当时的制度,节度使去世后会指定节度留后,这是将节度使的官位作为家族世袭的前奏。在得到了藩镇内部的军队保举,以及朝廷方面的册封后,节度留后会继承节度使的官位,行驶军政大权。这种将藩镇势力世袭制的做法,也是节度使成为主导唐朝历史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薛嵩去世后也不例外,薛平在薛嵩旧部的拥戴下,很快就成为了昭义节度使留后,并向朝廷上书。但让人意外的是,没几天后薛平便将这个职位让给了叔父薛崿,押送着薛嵩的棺木回了老家。后来朝廷下旨,任命薛崿为昭义节度使,薛平在守丧期满后则去朝廷当了南衙禁军右卫将军。薛平放弃昭义节度使的行为受到了朝野的普遍赞扬,很多人认为他不贪恋权位,拥有很高的品格。也有人觉的他是薛家将中的代表,是忠于朝廷的忠臣,认为他在军阀割据时代偏向于朝廷,对其个人的评价非常的高。

薛平放弃成为昭义节度使的机会真的是为了忠于朝廷么,其实很多人也是对此表示怀疑的。一方面是因为薛平后来也成为了节度使,而且身兼平卢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两大藩镇。另一方面成为节度使与忠于朝廷并不背离,实际上在唐朝中后期有很多的藩镇节度使都是忠于朝廷的。比如在安史之乱后统帅河中诸藩镇的名将郭子仪,他就是唐朝最大的忠臣。又比如被誉为“中兴军功第一”的名将李光弼,在安史之乱后也兼任多个藩镇的节度使。所以忠于朝廷和出任节度使并不矛盾,为了忠于朝廷而辞去节度使之职,显然是悖论。

那么薛平放弃继承节度使的位置,其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很显然是为了避祸。薛嵩是昭义节度使,其地盘处于河朔三镇和中原、山东的唐军之间。既可以说他隔断了安史之乱旧将与唐军的联系,也可以说他在这些军队的包围之中。

当时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吐蕃军队又趁火打劫,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李豫即位不久,既要处置内部叛乱的残余,又要组织应对吐蕃入侵,国势非常的艰难。面对这种情况,他组建了以郭子仪为核心的河中军团,以应对吐蕃入侵和各地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便出现了外重內轻的军事布局。大量的军队集中在西部和西北边境以应对吐蕃等少数民族入侵,国内的军事力量出现了空虚的情况。在安史之乱中参与叛乱的河朔三镇找到了机会,开始积极扩军,蚕食周边的唐军地盘,拥兵自重要挟朝廷,以谋取更大的权势。在河朔三镇中野心最大的要数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他擅自任命官吏,夺取地方税赋,为扩军做准备。在意识到唐朝的中央军无法同时应对国内和国外的两场战争后,田承嗣便积极备战,各种扩编军队,部众多达十余万人。

田承嗣麾下的一万魏博牙军最为精锐,直到百年后的五代十国依然是中原王朝第一强军。有了这些强军的支持,田承嗣开始侵袭周围的州县,并拉拢各地藩镇的将领,蚕食地方领土。其实在薛嵩去世之前,他就与田承嗣有过多次矛盾。田承嗣一直对薛嵩的地盘虎视眈眈,但因为忌惮薛嵩而不敢轻举妄动。薛嵩去世后,田承嗣没有了掣肘,便肆无忌惮起来,各种拉拢昭义节度使麾下的将领。面对这种情况,魏博和昭义两地的冲突一触即发,薛平作为薛嵩的儿子和继承人,对此是有着充分的认识的。

他虽然受到昭义节度使麾下的将领拥戴为节度留后,但他知道自己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实际上这些将领中既有跟着薛嵩参与安史之乱的,也有薛家的几个叔叔,哪个都不是好相与的。如果这个时候田承嗣南侵,而麾下的将领们又里应外合,这对于薛家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所以薛平虽然答应了当节度留后,但并没有当昭义节度使的打算,只是为了稳住局势而已。从史书来看,薛嵩去世打破了河北藩镇的平衡,河朔三镇都对昭义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薛平以押送薛嵩棺木的名义回乡守丧,是为了避开即将发生的河北藩镇内乱。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薛平的先见之明,薛崿成为昭义节度使不久,内乱就开始了。先是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不服从薛崿的军令,在在田承嗣支持下举兵作乱,驱逐薛崿,率部归附魏博。然后田承嗣以救援为借口,出兵袭取相州。唐代宗李豫派内侍孙知古道魏州让田承嗣退兵,田承嗣不但拒绝退兵,反而派部下卢子期攻取洺州,杨光朝攻取卫州。由于薛嵩的族弟卫州刺史薛雄不向田承嗣投降,田承嗣还派人杀了薛雄全家老少。经过这一系列战争,田承嗣占据昭义节度使的四州地盘,他任命官吏、攫取税赋,收拢军队,由此成为河北最强藩镇。

可以说薛嵩去世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是以河朔三镇为首的河北藩镇再次挑起内战的契机。由于唐朝军队集中在边境对付吐蕃入侵,郭子仪根本抽不出手来对付这些 叛军,所以内战不断的扩大化,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灾难。薛平藩镇高层,对于这种内乱是有预感的,所以提前带着家人撤离,以避免杀身之祸。这些藩镇内乱一直持续道唐德宗李适时期,甚至在后来的四镇之乱和奉天之难中再次席卷唐朝北方,中断了唐朝国力恢复的进程。而薛平聪明的选择的躲过了这些战争,显露出敏锐的政治嗅觉,为后来的崛起积蓄了力量。

由此可见,有的时候婉拒高官厚禄并不只是道德水平高的体现,很可能是以退为进,或者是明哲保身的选择。薛平在这方面就比他那几个叔叔高明,而薛崿、薛雄等人则贪恋权势,最终不但自己死于战乱,就连家族都无法保全。在古代书籍中还有一种说法,是薛嵩临终前就安排好的,薛平辞官也是父亲的意思。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作为叛唐老油条的薛嵩,是有这种政治嗅觉的。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实际的证据存在,都是后世的文人学者主观臆测,具体是否成立就不好说了。但至少从结果来看,这种避祸的选择非常的高明,深得乱世生存之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昭义,朝廷,唐朝,叔父,薛平,军队,官位,节度使,薛嵩,安史之乱,知识科普,田承嗣,薛平,河朔三镇,薛嵩,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昭义,朝廷,唐朝,叔父,薛平,军队,官位,节度使,薛嵩,安史之乱,知识科普,田承嗣,薛平,河朔三镇,薛嵩,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昭义,朝廷,唐朝,叔父,薛平,军队,官位,节度使,薛嵩,安史之乱,知识科普,田承嗣,薛平,河朔三镇,薛嵩,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