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5月14日,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暨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南通如皋市举办。会上,来自南京大学的专业考古团队公布了大运河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掘沟”遗址找到了。
从2015年6月开始,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及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的专业团队受江苏省文物局的委托,开展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的调查研究工作。此后,他们陆续在与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历史有关的南通如东国清寺遗址和隋唐时代“掘沟”运河遗址一线,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唐开成四年(839年),日本遣唐使团中的请益僧(跟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佛法的僧人)圆仁到中国求法。这一年农历七月,圆仁等从淮南镇大江口入江,经掘港庭、郭补村、临河仓铺至如皋镇,后北上扬州。这段经历被圆仁写进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写到,在去往如皋镇的途中,一行人走的是一条名为“掘沟”的运河河道,“掘沟宽二丈余,直流无曲,是即隋炀帝所掘矣”。
从2019年10月到2021年4月,南京大学和如皋市博物馆联合对隋唐古掘沟遗址暨古通扬运河遗址区域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六个多月的工作,在如皋市如城街道—东陈镇段运河遗址两侧发现有多处文化遗址,其中以十里铺(古代称“邗沟铺”)路以北、兴源大道以东紧靠古运河的徐家桥段区域勘探发现的一处古遗址文化堆积最为丰富。
“2022年3月,我们开始对徐家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5月13日,贺云翱介绍了徐家桥遗址考古的全过程。徐家桥遗址南北长约90米(东段)—120米(西段),东西宽约200米,地下遗迹保存相对完好。经过十个月的发掘和勘探,考古人员在徐家桥遗址发现不晚于唐代的古运河遗迹及晚唐五代时期的灰沟、宋代的古河道、灰沟、灰坑等各类遗迹11处,出土唐代至宋代的文物标本200多件,包括瓷器、釉陶器、铁器、铜钱、铜像、砖瓦、建筑构件等。
同时,在如皋历史城区,贺云翱团队发现唐代水井、宋代水井遗迹各一处,五代—宋代、元明时代的城市道路遗迹各一处,发现唐代至元明时代的瓷器、牙牌、钱币等文物标本百余件。出土瓷器中有来自长沙窑、寿州窑、越窑、宣城窑、宜兴窑、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的产品。
结合如皋市徐家桥遗址及如皋市历史城区的考古发现,贺云翱认为,徐家桥遗址发现的古运河遗迹,正是隋炀帝时期开挖的“掘沟”运河遗迹,也是唐开成四年,圆仁所在的日本遣唐使团去扬州及长安所行走过的运河河道。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掘沟”连接了海洋和运河,在漫长的岁月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家桥遗址同时也是运河边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从晚唐五代延续到宋代,遗址上出土的与手工业相关的琉璃残件、农业工具、古钱币、不同窑口的瓷器、建筑砖瓦、河道遗迹等,生动展现了唐宋时代古通扬运河沿线的一般聚落文化。
在如皋城区发现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则反映出唐宋时期掘沟运河沿线及滨海区域城市交通和商业的繁荣。贺云翱认为,至少在唐代后期,今天的如皋历史城区就已经是古通扬运河上的重要城镇。
“在如皋发现的运河遗迹以及来源广泛的古代瓷器、古农耕用具、古钱币、古牙牌、城市建筑遗迹等材料,为认识大运河盐文化、江海交汇地带的区域开发历程、江海城市文化起源发展、南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贺云翱说。(于锋)
来源:新华日报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