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亨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坑,是他让叛乱拖了八年

李亨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坑,是他让叛乱拖了八年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让唐朝从开元盛世的巅峰突然跌落到谷底,从此便走向了下坡路。从平定这场战乱的过程来看,虽然叛军在初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一度攻占唐朝首都长安,但在实战能力并不比唐军强出太多。尤其是面对不到七千人的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史思明的十万叛军竟然打了十个月之久,可见叛军的战斗力对唐军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且唐军还占据着国家大部分土地,相对于叛军具有更强的战争潜力。可是为了平乱,唐军竟然花费了八年之久,让叛军给国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唐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而作为唐朝巅峰的开元盛世,又是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军面对只有三镇节度使的叛军,竟然被缠斗了八年,这是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后世的历史学者们分析安史之乱战争中的各种乱象,对这种情况得出不少结论,其中比较让人诟病的便是唐肃宗李亨在战争中的胡乱指挥。从这种结论看来,李亨简直就是唐军在平定叛军中的卧底,对唐军的军事行动各种挖坑,使得战事迁延了八年之久。那么问题来了,李亨为什么要这么乱来呢?

在史书中,记载李亨瞎指挥的事件不少,算是多次挽救了叛军灭亡的危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紧急召回郭子仪和李光弼,谋划收复长安和洛阳的战事,让史思明兵团和叛军的范阳老巢逃过一劫。当时正是马嵬坡兵变过后,李亨与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扬镳。李亨北上灵武与支援关中长安的朔方等大军会合,组织反攻叛军的战争。他在灵武被大臣和军将拥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又遥尊蜀中避难的李隆基为太上皇。然后李亨派使者前往蜀中拜见李隆基,李隆基正是下诏承认了李亨的皇帝资格。

然后李亨下诏召回了远在河北作战的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使出了他登基以来第一次昏招。当初安禄山攻陷洛阳之后,李隆基启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让他们两人率军攻打叛军。两人东出太行山,攻占常山郡后完成会师,让叛军势如破竹的形势受阻。当时这两位名将在河北取得大胜,不但解了颜杲卿和颜真卿的困局,而且让河北几乎全境光复,打得安禄山派来的史思明兵团溃不成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兵锋直指叛军老巢范阳和卢龙,有一鼓作气将叛军连根拔起的气势。

这个局面可以说是长安沦陷以来,唐军面临的最好局势,也是对叛军速胜的最大良机。此时在灵武的李亨小朝廷中,他的军师李泌提出了解决安史之乱的最佳战略方针,那便是“挫其锐,解其纷”。按照李泌的设计,只需派李光弼守太远,出井陉,攻打叛军的范阳老巢,再派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直扑安禄山在中原的主力。于是唐军便能隔断中原叛军和河北叛军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叛军既需要救长安和洛阳,又需要守范阳和卢龙,两头疲于奔命,变成了无根之水,一两年内就能彻底肃清。

然而李亨否决了李泌的这个战略计划,召回了在河北大胜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谋求急速收回长安和洛阳的战略。可是从史实来看,这完全就是昏招。郭子仪和李光弼返回灵武后,被他们压在博陵苟延残喘的史思明瞬间活了过来。史思明趁着唐军撤离机会纠集残部卷土重来,安禄山也从中原派来援军。于是叛军很快重新攻占河北全境,颜杲卿城破战死,颜真卿被迫弃守平原县城。如此一来叛军危局自解,重新在太行山以东的战场占据了主动权。从这个操作看,李亨简直就是安禄山的卧底,坑死颜杲卿的罪魁祸首。

除了这个大坑以外,李亨坑唐军的事情数不胜数。他在灵武聚集了十五万大军准备收复长安和洛阳,还让郭子仪去回纥借了数万精兵,以二十万总兵力扑向长安。可以说此时唐军在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叛军在关中不到十万的军队根本无力抵抗。奇葩的是,李亨让郭子仪做了攻打长安的副元帅,辅佐广平王李豫,却让不懂军事的宰相房琯总揽军事。房琯出兵后,任命了一大批军盲书生领兵作战,在咸阳县陈陶斜遇到叛军。他们竟然照书搞出了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被叛军打得全军崩溃,死伤的唐军多达四万人。

这次战争让唐军刚刚恢复的士气遭到了沉重打击,差点就一蹶不振。还是郭子仪及时率领朔方军出兵,击破敌将阿史那从礼的五千骑兵,又击溃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数万胡人军队,一举平定了河曲叛军,稳住了唐军的战局。可以说李亨任命丝毫不懂军事的房琯打仗,完全就是视唐军将士生命如儿戏。

李亨这种胡乱操作还有很多,每次都挽救叛军于危局之中。比如他让李光弼率领五千人就去守太原,面对史思明的十万大军。好在李光弼一代名将,五千人以少胜多,扭转了河东败局,迫使史思明不得不退回博陵躲避。可李光弼正准备乘胜追击时,李亨又把他召回了长安,使得史思明再次逃过一劫。

然后李亨为了平衡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唐军中的权力,奇葩的任命太监鱼朝恩为监军,却在军队中不设立元帅。结果鱼朝恩否定了李光弼积极攻打驻扎在魏州的史思明的建议,强行在安阳河北岸与叛军交战,使得唐军大败。于是史思明和安庆绪又因为李亨的挽救,逃过了全军覆灭的危机。

李亨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坑唐军的行为,让后世历史爱好者感到非常不可理解。很多人认为唐军数十万精锐,再加上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天才军师白衣卿相李泌,遇到李亨这个糊涂皇帝算是倒霉到家了。本来只需要一两年的战争,竟然活活拖了八年之久,而唐朝也因此国力衰弱到开国以来的最低点。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李亨是昏君,完全不懂得军事,只会瞎指挥。可是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亨却不像昏君的样子。他自从在开元末年当了太子后,便陷入到朝廷的政治斗争中,面对权臣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轮番攻击,都没能将他拖下太子位。而且在安史之乱中,他还成功上位登基当了皇帝,这显然不是昏君能做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来看,李亨是非常精于政治斗争的,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是昏君?可是他在安史之乱中胡乱操作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让人感到非常矛盾了。为了解答这种矛盾的现象,可以重新回到史书中找答案。

分析李亨即位后的唐朝政局,可以发现李亨的操作是有理由的。这种理由说起来非常无耻,但却正好符合李亨精于政治斗争的政客心理。李亨即位后唐朝处于二元政治的格局,一个是以他为首的灵武朝廷,另外一个是以李隆基为首的蜀中朝廷。虽然李隆基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李亨,却任命了不少大臣和军事将领,在蜀中遥控国家大事。于是李亨成了一个跛脚皇帝,国家大事的决策都需要派人到蜀中送信。这样的情况对于李亨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于是免不了在政治权力上与李隆基发生争执。

为了争夺对朝政的掌控大权,彰显他作为皇帝的权威,他利用安史之乱玩了不少权谋之术的把戏。他急于收回长安和洛阳两京,是为了体现新皇帝的权威,夺回军政大权。为此他不惜牺牲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的战果,以强化自己对军队掌控的权力。他任命房琯和鱼朝恩这样的军盲带兵打仗,是为了掌控更多的军权,将原来李隆基任命的人替换下来,因为这两位都是他的心腹亲信。更重要的是他不希望安史之乱快速平定,对他来说安史之乱拖得越久越好。只有把安史之乱拖下去,他才能利用战争掌控权力,把李隆基彻底边缘化。

他的这种操作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非常普遍,即便是现代国际上各国的博弈中都很常见。上到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的宰相管仲,下到清朝的裱糊匠李鸿章,或者是大洋对面的各位总统,都是玩这种把戏的高手。这种手段古人称之为“养贼自肥”,也叫做“养寇自重”。就是积极制造战争机会,又不把对手一棒子打死,利用战争的延续发国难财。其中的利益除了最直接的经济方面,政治上的权势也是操盘者积极争取的方向。李亨明知到李隆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去打仗,便积极利用打仗的机会,掌控的唐朝的政权。

从这点来看,李亨不但不是糊涂皇帝,而且是非常精明的政客。他在军事布置中屡屡使出挽救叛军的昏招,却给他掌控唐朝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可惜他的这种操作上不了台面,都是些鸡鸣狗盗的鬼蜮伎俩,登不了大雅之堂。李隆基就是沉迷于这种帝王权术,才造成了国家的混乱和内战。李亨没有学到李隆基在治国上优秀的一面,却把这种阴谋诡计学了个十足,给百姓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唐朝也因此衰入谷底。因此李亨是个彻彻底底的昏君和庸君,自私自利的阴险小人。这样的人当皇帝,唐朝怎么可能重现开元盛世的荣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唐军,大坑,史思明,李亨,叛军,叛乱,平定,郭子仪,安史之乱,李光弼,知识科普,唐军,李隆基,李亨,叛军,李光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唐军,大坑,史思明,李亨,叛军,叛乱,平定,郭子仪,安史之乱,李光弼,知识科普,唐军,李隆基,李亨,叛军,李光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唐军,大坑,史思明,李亨,叛军,叛乱,平定,郭子仪,安史之乱,李光弼,知识科普,唐军,李隆基,李亨,叛军,李光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