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问:你目睹过“忠义”吗?货真价实、恒久不渝的忠义?你可能犹疑:难道它是罕见的?它有被逐出现实之虞吗?无论“忠”或“义”,都越来越显苍凉,古意越来越浓,守墓守的是一种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还有一种是忠义精神。我们国家伟大就伟大在自古以来的忠义精神。袁大将军忠,佘家义。这是一种特殊的遗产。
在明朝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被后世人所铭记,他就是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因自己平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觉得自己对边塞了解,于是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的征用,可由于朝廷的昏暗,袁崇焕立了大功却没有得到任何奖赏,刚正不阿的袁崇焕得到了不公正待遇,一气之下便辞官回乡。
直到朱由检继位后,铲除了魏忠贤等人,众臣认为袁崇焕能力出众,希望重新请袁崇焕回朝做官,直接让他担任兵部尚书,才又一次回到朝中为官。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打得皇太极重伤。
但此战过后,袁崇焕却被革去所有职务,并且逮捕入狱。原因是他私通敌国,将他作为卖国贼的表率告知天下百姓。而给他定罪的证据却是由两个从金营中逃脱回来的太监窃听得知的情报,其实内在原因是:魏忠贤遗党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而后金皇太极也故意使用离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
1630年,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佘义士是跟随袁将军多年的一位谋士,在袁被害后,他含悲衔愤冒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氏人头,葬于自家宅内(现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并命佘家子孙世代在此守墓,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守了一辈子墓的佘幼芝已经76岁了,她是第17代守墓人。
正所谓一诺千金,在咱们中国人的观念中诺言甚至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有的人为了一句誓言守一辈子,有的人甚至守着一句誓言百年,甚至子孙后代都在守着一句言,一块碑一座墓,埋葬了一位冤屈的民族英雄。17代人、387年,守定一片忠心耿耿的英雄大义。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三百八十七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