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曾有一段南北朝并立的特殊年份,北方是满洲清朝,南方是汉人吴周政权。可能很多人对吴周政权并不熟悉,但如果说是吴三桂创建的王朝,可能就没有人不知道了。
康熙皇帝逐渐长大后,由于对历史遗留的异姓藩王不满,搞起了削藩行动,一下把经营云南多年的平西王吴三桂惹毛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得知清廷削藩的计划后,立刻决定举旗造反,同时联络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共同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在起兵之初,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连下贵州、湖南,福建靖南、广东等地,加之尚之信、耿精忠,以及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势力的纷纷响应,一时间形成了声势浩大,必胜满洲的局面。清朝方面孝庄太后气的训斥逃回京城的各地官员说“吴三桂有三头六臂”吗?康熙皇帝甚至也一度十分沮丧。
但吴三桂终究只是个将才,指挥战斗还算在行,谋求全国的战略眼光就很一般了。起兵初获成果后,他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淆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错过了最佳的战机,使绝望中的康熙看到了希望,开始从容布置军队反击。
另外,吴三桂当初剿灭明朝残余势力的凶狠和对清朝效忠的嘴脸,也使汉人势力看出他“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面目”,这就使得很多有气节、有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他嗤之以鼻,耻于与其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并未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面对逐渐逆转的形势,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挽救危局,稳定军心、民心,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678年3月23日),筑坛于衡州府回雁峰前馒头岭,举行称帝加冕典礼,称“大周昭武皇帝”,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为“应天府”,改钟鼓楼为“五凤楼”,回雁门为“正阳门”,大街名“棋盘街”等,一切都用京城名称,册封妻张氏为皇后,孙子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大周帝国辖衡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八月还开科录士,录取60名人才。并建造皇帝宫殿95间,象征九五之尊。
就这样,吴三桂与满清开始了消耗战,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亲点大将马宝,并授计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一战击毙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据清兵河外营地;另一战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援军,营垒被冲垮,河南岸失陷,清军被迫退回广东,给清军和康熙以严重的军事打击。
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吴三桂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没准儿会成功,或至少得个半壁江山。可惜,同年中旬,吴三桂的张皇后驾崩,使吴三桂精神受挫。康熙十七年七月,吴三桂亲自部署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在衡州派出大将胡国柱、夏国相率10万大军,突入两广,几度得手,尤其在广西取得了更大的进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吴军收回。北部岳州战事由吴三桂侄儿吴应期主持,御清军于湖湘门外,清兵几次渡江,均未得逞。
但是,此时年已67岁的吴三桂,却再也挺不住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天气非常酷热,吴三桂死了皇后心情又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忽然间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虽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结束了五个多月的皇帝梦。
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立刻失去了灵魂,留在都城衡州,也是前线指挥部的将士,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吴国贵召集诸将开会,提出“舍弃云南而不顾,北向以争天下:以一军图荆州,略襄阳,直趋河南;一军下武昌,顺流而下,经略江北。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勿退生,拼死决战,剜中原之腹心,断东南之漕运,即令不能混一,黄河以南,我当有之。”吴国贵虽是周帝国颇有眼光、有胆有识的统帅,但诸将欲保云南家小财物,此议没经慎重讨论,便被否决了。
一群担心云南家小的叛将,最后选择一路撤退,退回云贵。清军则迅速南进,于康熙二十年(1681)春包围昆明,并分兵攻克附近州县。十月,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八年之久的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至此全部平定。吴三桂的吴周政权终未成事,不仅如此,还留下了“反复无常”的历史骂名!(文/讲史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