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是北宋最为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除了推动变法改善了宋朝的国力,也在军事上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采纳名将王韶的《平戎策》的建议,拉开了熙河开边的序幕,使宋朝版图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扩张。历史上对熙河开边有着各种的争论,尤其是对名将王韶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军事行动也成为宋神宗最大的功绩之一,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熙河开边最初,它是受到宋朝朝廷各方一致反对的,尤其是主掌军事的枢密院系统极度不配合。
熙河开边是起于熙宁元年,当时名将王韶在自己的《平戎策》向宋神宗提出了“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被宋神宗采纳,成为了朝廷治理西北边境,解决西夏军事威胁问题的总纲领。这个方针不但得到了宋神宗的采纳,而且也得到了新任参知政事王安石的推崇。于是王韶得到了变法派的支持,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王韶也就成为继夏竦、范仲淹、韩琦之后,又一位主掌西北对夏军务作战的文人将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从一开始这个方案就遭到了来自宋朝内部的各种阻挠。
当时王韶在《平戎策》中详细分析了西北宋夏战争未来的局势,全面地指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从王韶的上书中可以看到,当时宋夏战争已经不是北宋和西夏两国的事情,而是夹杂了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部落有的来自于吐蕃,也有的是本地的西羌部落。他们支离破碎的分布在宋朝西北边境之外,处于宋朝和西夏之间摇摆不定。一旦战争形势扩大,他们很可能成为主导战争变化的一处力量。王韶的建议便是通过分化瓦解拉拢的策略,逐步地招抚这些部落,使他们在宋夏战争中站在宋朝的一方。
如果能完成这个计划,宋朝将形成联合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包围西夏的战略格局,整个战争态势将会向有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王韶的策略无疑是最正确的,否则也不会取得的拓地两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的辉煌战绩。
可是在王韶上任之初,却面临着多方阻挠的问题。首先,他是个有职无权的光杆司令,无法单独调动西北边军的一兵一卒。所有的军务安排,都需要经过西北边军及当地的地方政府。第二,他是个文官,而且是进士及第的那种。与武将天然的不合,西北边军本身对他就非常的排斥。
于是他上任后遭到了各方面的为难,对手用尽各种手段阻挠王韶执行熙河开边的计划。王韶也很坚决,居然单枪匹马地去了附近最大的吐蕃部落俞龙珂,想要劝说他们臣服朝廷。当时俞龙珂部是青唐地区最大的部族,西夏攻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攻下。附近的西羌人也很看重俞龙珂的地盘,想要将其夺取下来。面对这样的局势,王韶居然说服了俞龙珂加入朝廷,成为他在熙河开边中的第一项功绩。而且他还在俞龙珂部住了一夜,吸引了附近不少西羌人的部族前来交谈,最终形成了十二万多人的臣服宋朝朝廷的队伍。
有了人马之后,王韶又提出在边境的渭源到秦州一带设立市易司,发展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他想通过贸易往来拉拢更多的少数民族部落,离间分化他们和西夏的关系。贸易所得的税收还可以招揽内地民众到边境屯田开荒,这既解决了边军的粮食问题,也能稳固宋朝对于边境地区的统治。但他的计划又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其中最为激烈的便是他的上司秦凤路统帅孙永。于是各种阻挠接连而至,先是孙永上书宋神宗说拓边计划是劳民伤财,然后又有孙永的继任者李师中弹劾王韶想借机侵占边境弓箭手的土地。
由于王韶在奏章中提到西北边境大量土地抛荒,这便成了反对者们攻讦的把柄。王安石对王韶表示支持,罢免了秦凤路统帅李师中,换了窦舜卿接替这个职位。反对派又鼓动朝廷派出李若愚查这个案子,得出的结果是边境没有土地抛荒,再度弹劾王韶谎报军情。王安石再次强硬的罢免了窦舜卿,任命韩缜来接替。韩缜是王安石副手韩绛的弟弟,秉承了王安石的意志,站在了王韶的这一边。这个案子刚结束。西军名将郭逵又再次弹劾王韶,说他偷偷地贷市易钱。王安石又再次力保王韶,将郭逵调到泾原去了。
可以说从王韶上任开始,各方面的告状弹劾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在熙河开边的事情上各种不配合。尤其是总体负责这个事情的西军各部,各种找王韶麻烦和拖后腿,想要将这个计划溺死在襁褓之中。好在王韶的能力非常卓越,再加上宰相王安石的力保,才能够将这个计划继续下去。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熙河开边不是很好的事情么,为什么作为国家防御西北主力的西军各部还如此反对呢?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地阻挠王韶,各种拖后腿下阴手,巴不得这个计划胎死腹中。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要从各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看清楚这后面藏着的各种阴谋诡计。
上述的这些各种阻挠熙河开边的动作都是围绕着王韶展开的,但实际上这个事情却不是来自于王韶身上的原因。王韶虽然是熙河开边的提出者,但导致整个宋朝军方集体反对的根源却是在王安石身上。王韶是嘉祐二年的进士,王安石一上台后便很看重他,想要将他调入熙宁变法的核心部门。王韶对变法兴趣不大,但是对军事却极有见地,想要到西北参与军队事务。王安石搞变法的目的便是富国强兵,自然不能缺少了军队方面的支持。而当时军队都是被以文彦博为首的保守派军方势力把持,变法派正好需要有人打入这个系统中。
于是王安石将王韶的《平戎策》递上去了,并且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可。因为是变法派发起的作战计划,所以保守派天生就处于反对的立场。当时的枢密院还是文彦博掌控,里面大部分官员都是保守派的。他们既反对熙河开边的计划,又嫉恨王韶绕过枢密院向皇帝上书。按照宋朝的军事制度,所有军队事务都要通过枢密院的。但王安石作为宰相有绕开枢密院的权力,这就让王韶走了捷径。于是熙河开边被认为是变法派夺取保守派军权的计划,遭到了枢密院的反对。有了枢密院的支持,作为地方的西军各部自然是各种阻挠和拖后腿。
于是王韶推行熙河开边的背后,变成了变法派控制的政事堂和保守派控制的枢密院之间的博弈。最为直接的就是新任宰相王安石和四朝老臣文彦博的针锋相对,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孙永、李师中、窦舜卿之所以敢给王韶下绊子,就是因为背后有文彦博这座大山。但最终的胜利者还是王安石,他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直接将反对的先后三位西军主帅罢免,甚至于连大名鼎鼎的郭逵也被调走了,给王韶推行熙河开边扫清了道路。这次博弈的成功,不仅让王韶升职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也让变法派打破了保守派对军政大权的掌控。
从党争的角度看,以文彦博为首的枢密院反对熙河开边,实际上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一方面他们反对新法,如果熙河开边成功,将对新法的推进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王安石通过王韶将手伸进了他们把持的军政领域,他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想要通过打击王韶来攻讦王安石。所以这些人利用自己掌控了军政资源,在西军事务上推后腿和摆烂,想让王韶一事无成。只要王韶熙河开边失败了,王安石不但无法掌控枢密院,反而会遭到来自于枢密院的攻讦。用这种办法把宰相挤下课,是文彦博非常擅长的斗争手段。
这些事情对于西军而言也是很支持的,因为熙河开边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宋朝军事架构比较奇葩,在军队中将门世家有着很高的比例,话语权非常重。他们在军队中有很大的利益,别的人很难插进去。就以李师中弹劾王韶侵犯弓箭手的耕地为例,这实际上背后便是将门世家的利益。
宋朝地方上让弓箭手作为维持地方治安,辅助军队防御入侵的责任。为了让弓箭手干活,每个弓箭手会配置两顷田地作为屯田。屯田所得免除各种杂税,都归弓箭手所有。而弓箭手则自备装具,听从当地官府和军队调遣,协助他们维护治安和抵御外来的入侵。
这个制度发展到北宋中后期,这些弓箭手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军队将门世家的附庸。他们的土地也都依托于将门世家,各种利益也与将门世家盘根错节。王韶设置市易司做生意和屯田,实际上就打破了将门世家对边境地区贸易和农业的垄断状态。王韶从内地招人过来,这些外来户不会依托于将门世家。王韶大量招抚西羌和吐蕃的部族,这些部族也不会依附于将门世家。这就让将门世家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而且打仗的时候也不会是将门世家说了算。所以西军各部的将门世家强烈反对熙河开边的,各方面配合枢密院打压王韶。
正是因为熙河开边触犯了从枢密院到西军各部将门世家的利益,所以王韶从一上任起就遭到了全方位的打压和排挤。西军的统帅部里从上到下对皇帝诏令阳奉阴违,对王安石下达的朝廷命令视同无物,让王韶当了光杆司令。好在王韶个人能力出众,他背后的王安石更是不一般。在连续替换三任统帅后,这些人的阴谋玩不下去了,也给了王韶最大的权限来处理熙河开边的事情。最终王韶不负所托,完成了辉煌的业绩,拓地两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前中原王朝的领地,让宋朝军事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