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边疆时空】牛敬飞陇右与陇上:论汉魏南北朝西北战略中的陇山意象

【边疆时空】牛敬飞陇右与陇上:论汉魏南北朝西北战略中的陇山意象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

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作者简介

牛敬飞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方向)。研究兴趣为中国古代礼制史、西北史地,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学术月刊》《文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摘要:自古以来西北地区的陇山因其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而著称。西汉时陇山的军事作用主要体现为沟通南北以应对匈奴。到了东汉,陇山又成为洛阳朝廷控制西北、抵御羌人的军事屏障,此时“陇右”作为区域地名流行开来。汉末三国之际,因陇山以西分设了南安、广魏二郡,遂有“陇上郡县”之说,陇山西部的区域性日益凸显。至西晋据陇上诸郡设置秦州,陇山的军事意义完成了“以线带面”的转变。魏晋之际陇右内外复杂的军事、民族形势是秦州成立的根本动力。随着西北各民族的大流动,陇右地区地方主义丛生,十六国北朝时陇山周边竟出现了数个陇上政权。如西晋灭亡后成纪豪酋陈安据陇城自称凉王,前秦余部苻登据陇山为苻氏再续国祚,北魏末年莫折念生、万俟丑奴等羌胡首领纷纷称王称帝。如何有效控御陇山,这一历史难题留给了后来的关陇政权。

关键词:陇山;陇上;秦州;高平;陈安;苻登

中国西北的六盘山脉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之地,该山大体呈南北走向,其南段古代以“陇山”著称,又称小陇山,北段被称为大陇山,故六盘山可泛称为陇山(本文即取此义)。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陇山东西差别较大,陇山以西的陇中高原处在农牧交错带上,其地多黄土丘陵、沟壑,且降水较少,不利农业发展,农业种植只局限在部分河谷地区。与之相对,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则早有“天府之国”称号,系中国北方主要农业区之一,乃周秦汉唐诸朝立国之本。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四塞之中尤以西方之陇山最具军事意义。陇山以西、以北长期为农耕文明与游牧人群争夺之地,中原政权衰落时陇山可为关中屏障,中原政权尤其是关陇政权强盛时便可越过陇山向西北开疆拓土。近年来学界对古代陇山交通已有较多关注,如刘满、雍际春等基本厘清了数条陇山古道线路,王子今重点考察了陇山道路与秦国早期发展之关系。2015年宝鸡市社科联专门还组织了“陇山文化发展论坛”,此外文学史研究者对古代“陇头”诗歌亦有不少研究,兹不赘述。下面笔者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尝试梳理两汉魏晋南北朝西北军事战略与陇山之关系,并借此阐发陇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意义。

一、从陇首到陇右:两汉陇山边防的战略转向

秦及西汉中前期面临的最大边患是来自北方的匈奴。战国后期匈奴势力一度越过河套抵达黄土高原,直接威胁关中。据《史记》载,秦始皇灭六国后首次巡游就选择了西向陇山,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鸡头山即笄头山,《汉书·地理志》言:“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据刘满先生考证,鸡头山乃今六盘山泾源县段之别称,回中即南起今陇县北至萧关的回中道。秦始皇此行先逾陇山至陇西,再北上巡北地郡,最后由陇山东侧的回中道返回,恰好绕行陇山一周。此行旨在巩固西北边防、震慑匈奴,也较早释放了秦朝将向北境拓边的信号。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巡北边后即遣蒙恬北上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但不久秦朝灭亡,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后很快就趁势南侵,“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肤施属上郡,在陕北黄土高原之东;朝那属北地郡,在鸡头山北,今固原东南,其地设有萧关(又称朝那塞)。此知陇山东北段为匈奴南下常行路线,萧关可暂时阻挡匈奴骑兵。在汉武帝征服匈奴前,西汉陇山萧关一线边防压力巨大。如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景帝朝吴王联络诸王起兵时曾扬言:“燕王、赵王故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下,以安高庙。”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接连大败匈奴,诸将封狼居胥山后,匈奴漠南再无王庭,元鼎三年(前114)西汉依托陇山分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今固原),分陇西郡东部置天水郡。此后汉武帝便开始频繁巡行西北。如元鼎五年初武帝祭祀雍地五畤后“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此是武帝首次西越陇山。元封四年初(前108)祭祀五畤后武帝“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此后武帝多次出回中道巡幸安定、北地,其中数次仍是在祭祀雍地五畤或甘泉泰畤后北上。武帝朝郊祀歌中有《朝陇首》一篇,其辞曰“朝陇首,览西垠”,臣瓒注:“谓朝于陇首而览西北也。”所谓“朝陇首”应当就是指走回中道由南向北抵达陇山北端。《朝陇首》还强调了武帝巡幸陇山的目的是“图匈虐,熏鬻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据《汉书·武帝纪》武帝曾十次巡行陇山,其频率几乎与赴雍地祭五畤、至甘泉祭泰畤一样高,这充分印证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更印证了汉家边防重在陇山。当然,汉代陇山外缘的边患不仅有山北之匈奴,还有山西之羌人。《史记·货殖列传》云: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北地上郡南接关中北御匈奴,天水陇西实为汉羌杂处之地,司马迁虽泛言长安“要其道”,可关中诸塞能兼御羌胡者唯有陇山。西汉时西北羌患不大,汉军相比羌人有绝对优势,宣帝时赵充国曾率军一路攻取羌人薮聚之河湟。但到两汉之际,陇右局势急转直下。建武元年(25)长安赤眉军杀更始帝后,陇山地区立刻出现了两股割据势力,即“隗嚣据陇右,卢芳起安定”。此后卢芳北逃,隗嚣则盘踞天水与东汉对峙十年之久。与此同时,隗嚣势力之西的河湟羌人复起:“更始、赤眉之际,羌遂放纵,寇金城、陇西。隗嚣虽拥兵而不能讨之,乃就慰纳,因发其众与汉相拒。”东汉获取关中后未立即进军陇山,直至建武六年光武帝才决定亲征隗嚣,双方遂在陇山左右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拉锯战,隗嚣军数次下陇山侵扰三辅,期间河西窦融一度率军与光武帝会师高平(今宁夏固原)。隗氏势力最终在建武十年由来歙等平定,但就在东汉刚刚入主陇右之时,“先零羌寇金城、陇西,来歙率诸将击羌于五谿,大破之。”五谿即五谿聚,属陇西郡襄武县(今甘肃陇西),此知这次先零羌入侵已越过洮河靠近天水。之后陇右羌患伴随东汉一朝,陇山也成为东汉控御西北的前哨。永初元年(107)先零诸降羌起兵,“断陇道,大为寇掠”,东汉将领接连失利,先零羌头人滇零遂于北地称天子,其势甚盛。陇道断绝后,河湟地区与中央失去联系,“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此后元初元年(114)先零羌再“绝陇道”。永和五年(140)且冻羌越陇山“大寇三辅,杀害长吏”,名将马贤试图打通陇山交通,“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且冻羌“烧陇关,掠苑马”。

东汉羌乱中对关中威胁较大的是号称“东羌”的先零诸羌。关于东汉西羌、东羌之别,胡三省言:“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谓之东羌;居陇西、汉阳,延及金城塞外者,谓之西羌。”从地理上看,东、西羌大体就是以陇山为界,东羌南下亦常取道陇山东麓。桓灵之际,先零羌再次叛汉,为害三辅。建宁元年(168)段颎“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彭阳在高平东南,李贤言逢义山在“今原州平高县”,清人认为固原之北的须弥山或即逢义山。段颎行军路线大概就是北地先零常走路线,即先沿陇山北段南下,过高平后或沿汧河南下入侵扶风,或沿泾河南下直抵京兆。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检索前四史不难发现《史记》《汉书》从未提及后世常用的“陇右”一词,该词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才开始频繁出现,其中《后汉书》提及“陇右”多达31处。如《后汉书·隗嚣传》有“(牛邯)与来歙平陇右”,该书《安帝纪》言元初四年马贤大败先零羌后“陇右平”,该书《马援传》记马援平陇西羌后“于是陇右清静”。此外,《后汉书》提及伐隗嚣事还多用“上陇”“下陇”等词,如《隗嚣传》记隗嚣据陇山抵御赤眉军时提到:“及赤眉去长安,欲西上陇,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同传记隗嚣东出陇山时言:“嚣又令别将下陇,攻祭遵于汧。”《东观汉记》关于伐隗嚣事亦有“上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马武与众将上陇击隗嚣”等记录。至此可以判断,从东汉初年隗嚣割据到此后百余年的羌患,陇山以西地区始终是东汉治理西北的难题,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朝廷才逐渐开始使用“陇右”“上陇”“下陇”等词汇。

综上所述,可以说秦及西汉时陇山的军事意义主要体现在沟通南北、应对匈奴上,故“陇首”“萧关”因陇山而闻名;到了东汉,陇山成为洛阳朝廷控御西北、抵御羌人的关键所在,其重要作用就是沟通东西,“陇右”作为区域地名也流行开来。需要补充的是,东汉狭义的陇右仅指靠近陇山的天水郡(后改汉阳郡),如《后汉书·樊晔传》载:“隗嚣灭后,陇右不安,乃拜晔为天水太守。”建武八年来歙度陇据略阳,隗嚣围攻数月而败,《后汉书》称“陇右溃,隗嚣奔西城”,这里的“陇右”甚至仅指更近陇山的略阳城。与此相对,广义的陇右则可西尽河湟,如来歙灭隗嚣后,又率军破金城羌,平定陇西襄武叛乱,史书称在其安抚治理之下:“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这里的陇右便包括金城、陇西、汉阳诸郡。

二、魏晋时期的“陇上”郡县

《三国志》记建安十六年(211)马超在关中战败后,“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曹魏鱼豢所撰《典略》提及马超逃离陇右时言道:“超复败于陇上。”东汉陇山以西本只有汉阳、陇西二郡,近陇山者也只有汉阳一郡,何来“陇上郡县”?

这里还要从汉末分汉阳郡新设郡县谈起。《续汉书·郡国志》“汉阳郡”刘昭注有:“《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献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分汉阳、上郡为永阳,以乡亭为属县。’”先看南安郡,学者一般皆接受《秦州记》所言中平五年置郡。关于此郡设置年代,《宋书·郡国志》云:“南安太守,何志云故属天水,魏分立。”即何承天认为南安郡始设自曹魏。笔者认为中平五年说可能过早。东汉中平元年(184)边章、韩遂等据金城起兵叛汉,不久攻陷汉阳,随即下陇东寇三辅。中平四年韩遂杀凉州司马耿鄙,又与马腾、王国两股反汉势力结盟,“共推王国为主,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中平六年春皇甫嵩等“大破王国于陈仓”,韩遂等人分崩离析,但东汉自此再难控制陇右。中平五年时王国、韩遂等士气正盛,凉州兵正攻打三辅,东汉无法在此时于陇右设新郡。至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汉帝西迁,“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陇右方服从汉朝羁縻,故南安郡当在此后设立。又据《三国志》,建安十七年杨阜等人起兵反马超时“并结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而曹操于建安十八年称魏公,建安二十一年方称魏王,此知何承天所说南安始自曹魏说亦不确。永阳郡设置时间较为明确,始自初平四年,废于建安十九年。要言之,初平年间以后东汉曾从汉阳郡分出南安郡和永阳郡,其方式即“以乡亭为属县”,选县立郡。由此可知,马超战败后上陇就会面对汉阳等三郡,外加陇西共有四郡,这便是《三国志》所言“陇上郡县”。曹操建魏国后又在天水郡(由汉阳改)东依陇山设广魏郡,如此陇山之西有广魏(晋改为略阳)、天水、南安、陇西四郡。曹魏正元二年(255)特赦“陇右四郡及金城”,此处“陇右四郡”即广魏等四郡。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陇上郡县包括偏西的南安、陇西,但其战略重心仍在靠近陇山的天水和广魏。如东汉初年平定隗嚣的关键之战是来歙越陇山突袭略阳,略阳即位于陇山西麓之重镇(今甘肃张家川西)。东汉凉州刺史治所也长期在陇山西麓的陇城(今张家川),汉末又迁至冀县(今甘肃甘谷东)。至魏蜀角力陇右,诸葛亮曾两次选择天水南部的祁山作为北伐突破口,其目的即攻下天水占据陇山形胜进而下陇夺取关中,曹操亦知控制陇山之重要性,故在陇山西侧置广魏郡。

两汉时期天水、陇西两郡长期属凉州,但陇右无论从地理、经济还是人文风物皆与河西有别,此点班固在《汉书·地理志》皆明辨之。东汉三国之时陇山军事意义不断展现,陇山以西地区作为独立的政治、军事区域越来越得到统治者的关注,从东汉流行的“陇右”到曹魏出现的“陇上郡县”就反映了这一趋势,也可以说陇山的军事战略意义逐渐开始了“以线带面”的提升。

据《晋书·地理志》,曹魏曾短暂以陇上诸郡设秦州,但因魏蜀争衡,陇上诸郡绝大部分时间仍属雍州。秦州的正式设立是在西晋,《宋书·州郡志》载:

秦州刺史,晋武帝泰始五年,分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梁州阴平并七郡为秦州,治天水冀县。太康三年并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复立。

所谓陇右五郡即略阳等四郡外加天水南部的武都郡,《晋书·地理志》“秦州”下已无金城,故元康七年(297)金城郡应划归凉州,秦州复立后辖六郡,新的州治在上邽(今甘肃天水秦州区),其与冀城皆在天水。秦州的成立可谓是“陇右”“陇上”地域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如赵向群所示,西晋初置秦州的直接目的是应对西北新生的“羌胡”问题亦即河西鲜卑。设置秦州后,次年秃发树机能就东越黄河威胁陇右,时任秦州刺史胡烈与其决战而死。咸宁五年(279)马隆斩树机能,凉州平。太康三年(282)正月晋武帝即罢秦州。其实元康七年秦州复立,亦与关陇诸族起兵有关。元康六年关中北山羌胡反叛,不久“秦雍氐、羌悉叛,推氐帅齐万年僭号称帝,围泾阳。”所谓秦雍氐羌主要来自陇山左右。《魏略》载,曹魏曾分置难驯服之氐人于扶风、美阳(齐万年系出自此部),“其本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广魏郡所守是也。”由此可知西晋再立秦州旨在分化、扑灭关中氐羌之乱。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河西鲜卑,还是关中氐羌之乱它们不过是放置秦州的外部原因。东汉以降,羌胡诸族或主动或被动涌入陇上诸郡,陇右地区的民族问题和治理难度大大超越前朝。东汉后期历经多次羌乱,渭河上游南北山地已遍是羌人,段颎平东羌后仍将先零诸羌“分置安定、汉阳、陇西三郡”,故西晋在设置秦州同时,亦在陇右设东羌校尉。如前所述,天水诸郡亦是氐人的根据地。后来十六国中前秦、后凉的建立者苻、吕两姓皆是略阳氐人,后秦姚氏则出自南安赤亭羌。此外,陇右自汉代起就有大量胡人涌入,如两汉陇山之北的安定属国主要接纳匈奴降胡;东汉时湟中胡随战乱进入关陇;曹魏时西北赀虏活动范围亦南至广魏(略阳)界。魏蜀对峙期间郭淮因陇右无谷,曾“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至十六国时更有“天水屠各、略阳羌胡”之说。魏晋之际,中国西北面临的最大规模的民族流动当属鲜卑诸部南下。如《晋书》记录乞伏祐邻事迹:“泰始初,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部众稍盛。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与祐邻迭相攻击。鹿结败,南奔略阳,祐邻尽并其众,因居高平川。”此时高平所在的陇山北段就像一个分流器,鲜卑诸胡东下则进入泾河上游岭北地区,向西南流动则进入陇右,乞伏部后来南下苑川即被称作陇西鲜卑。当然,陇山地区本身就有较好的高山牧场,亦可为南下诸族提供喘息之机。总而言之,汉魏之际增设陇上郡县固然是秦州成立的制度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魏晋之际陇右内外日益复杂的军事、民族形势才是设置秦州的根本动力。

三、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陇上”国家

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政局失控,陇右的秦州不仅再难以应对各民族的流动,它本身也成为各种政治势力角力的场所。西晋末年司马保据秦州,319年长安陷落后司马保即称晋王,其将陈安据陇山西麓之陇城降刘曜,翌年奉前赵旗号赶走司马保后,陈安旋又据陇山自立并反击刘曜。《十六国春秋》云:“陈安字虎侯,成纪平庄人也,家世农民。”成纪在天水北,地近陇城。陈安作为土著豪强,得到了陇上各族的支持。史载:

陈安使其将刘烈、赵罕袭汧城,拔之,西州氐羌悉从安。安士马雄盛,众十余万,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假黄钺、大将军、雍凉秦梁四州牧、凉王,以赵募为相国,领左长史。

如此陈安就以陇城为中心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第一个陇上政权,其时南安仍属刘曜,陈安势力所及不过天水与陇山尔。323年前赵大军围攻陇城,陈安突围奋战而亡。值得注意的是,陈安这样一个看似首鼠两端的“投机者”死后却被陇上民众当作英雄歌颂,其辞甚悲壮:“陇上壮士有陈安,驱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此歌在颂扬陈安之余,更展现出晋末乱世中陇上诸族强烈的本土意识。平定陈安后,前凉张茂畏惧刘曜之势遂上表称藩,仇池氐杨难敌亦逃至汉中。有意思的是,前赵末年刘曜被石勒擒获,其子刘熙等逃奔上邽,欲据陇上收复关中,后石虎大破上邽,“执其伪太子熙、南阳王刘胤并将相诸王等及其诸卿校公侯已下三千余人,皆杀之。”前赵之亡国与被其灭亡的西晋竟如此相似,可以说皆亡于陇上。

上文提到魏晋时陇山北段成为鲜卑各族流动、汇聚之枢纽,十六国诸政权对此地亦颇为重视。如前赵在高平城置朔州,后赵承之并在高平川设牧监,同时还在高平之南泾河源头附近设陇东郡(今甘肃平凉西北)。四世纪末苻坚从孙苻登正是在陇东称帝,为前秦再续国祚。苻登之父曾为陇东太守,苻登曾在上邽任秦州驻军长史,其在陇山地区原有一定的政治基础。姚苌杀苻坚后,苻登从河州起兵东渡洮河讨伐后秦,史载:“登既克南安,夷夏归之者三万余户,遂进攻硕德于秦州。”姚硕德被迫下陇,苻登即占据陇上诸郡。后来苻登又得到了苻坚旧臣活跃在陇山北部的鲜卑没奕于的支持,386年苻登得以在陇东登基称帝,《宋书》言“苻登自立陇上”。此时苻登之势已遍及陇山东西,随后便与后秦姚氏在泾河流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苻登频频出山,或“次于瓦亭”(今固原南),或“下陇入朝那”,这些表明苻登政权就是以陇山为根据地,此外苻氏还把其国划分为三个都督区,命窦冲“都督陇东诸军事”,杨璧“都督陇右诸军事”,杨定“都督中外诸军事”,随后又命杨定“率陇上诸军为其后继”以攻关中。此更知苻登之中枢所在即是以陇山为中心的“陇上”,其范围应包括西麓的略阳、天水。394年苻登兵败后“收集遗众入马毛山”(马毛山在固原西南),不久战死山南。与陈安据陇山西麓立国相对,苻登主要活动在陇山东麓,彼时的前秦成了继陈安“凉国”之后的又一个陇上国家。

后秦灭苻登后名义上暂时拥有陇右,但盘踞在金城、苑川的乞伏鲜卑始终觊觎东向,407年乞伏乾归复国后“攻克兴略阳、南安、陇西诸郡”,姚兴“力未能西讨,恐更为边害”,只得为其遥授加爵。因未能有效掌控陇山诸郡,后秦一朝大部分时间蜷缩于关中,国势远不及前秦甚至前赵。中古分裂时期陇山、陇上高峻之地势外加异族豪酋、地方豪强杂处,使秦州郡县成了滋生、庇护地方割据势力的温床,实乃关陇及东方政权进军西北的最大障碍。如后赵平上邽后不久,天水休屠王羌即叛之并大败后赵秦州军,其时“陇右大扰,氐羌悉叛”,石勒复遣大军上陇方平定之。有意思的是,与前赵类似,赫连夏末主赫连定在北魏逼迫下也一度逃至上邽,暂获喘息之后竟灭掉了同时在陇右南安避祸的西秦余部。

不难看出,征服并控制陇上郡县成了魏晋十六国留给后世的一道难题。北魏入主关陇后,曾在陇山东北设高平镇,陇山东南设汧城镇和长蛇镇,秦州则有上邽镇,渭河上游又有陇西镇,其对陇山和陇右的军事控制可谓严密。但有研究指出,北魏一朝所任秦州刺史极少来自本土,这就造成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疏离。北魏末年在六镇起义影响下,关陇大起义爆发,陇山周边称帝称王者不断。正光五年(524)四月高平敕勒酋长胡琛自称“高平王”,以应沃野镇破六韩拔陵,六月秦州羌人莫折太提杀刺史自称秦王,太提之子念生即位后“窃号天子,改年曰天建,置立官僚”。关陇起义初期莫折氏军势较盛,一度从魏军手中夺得高平,并下陇攻陷岐州,西北诸州皆应之。胡琛后来又据高平与莫折氏联合,一时间陇上出现了两个反魏小国。527年莫折念生被秦州城民所杀,但胡琛部将万俟丑奴仍控制着陇山,528年万俟氏在高平称帝,“时获西北贡师子,因称神兽元年,置百官。”530年万俟氏被氽朱天光、贺拔岳打败后,略阳白马龙涸胡王庆云又在陇城之北的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县)称帝“署置百官”。20世纪70年代甘肃张家川出土了《王真保墓志》,其中有“大赵神平二年”年号,极有可能就是势掩关陇的万俟氏年号。至此可知,北魏末年与六镇起义相呼应的关陇大起义基本是围绕陇山展开,它们将北魏的有生力量不断吸引至关中、陇右,如贺拔岳、宇文泰等即随氽朱天光西征入关,可以说间接导致了北魏的东西分裂。

四、结语

陇山之名虽不见于《禹贡》《周礼·职方氏》等早期经典,但论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的实际影响,恐怕五岳等名山皆难与陇山相提并论,时至今日“陇”和“陇上”仍是甘肃省的代称。秦汉以降陇山的军事意义日益凸显,东汉时“陇右”概念萌生,“上陇”“下陇”之词亦多见诸史册。至汉末魏蜀争衡之际,天水郡分出南安、广魏 (略阳)二郡,遂有“陇上郡县”之说,陇山以西诸郡的区域性逐渐被强调,最终西晋依托天水等郡设置了秦州,陇山的军事意义实现了“以线带面”的转变。然而就在秦州初设之时,中国西北正在经历新的一轮民族大融合,陇上诸郡成为羌、氐、鲜卑、杂胡薮聚之所,陇右的地方主义愈演愈烈,前、后赵为控御陇右皆曾大规模地外迁陇上豪酋。即便如此,陇山及陇上诸郡仍会滋生出各类小的政治体,也常成为争衡西北失败者们的庇护所。如成纪豪酋陈安据陇城自称凉王,前秦余孽苻登据陇东而称皇帝,赫连夏、西秦的两位末主分别退缩到了上邽与南安。北魏末年陇山周边的羌胡纷纷起兵,莫折念生、万俟丑奴所建立的陇上政权给北魏的冲击毫不亚于六镇起义甚至持续性更强。作为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地穷山险、诸族错杂的陇山及陇上郡县不断考验着一个又一个王朝,北魏未能彻底驯服陇山反被连绵战事拖至分裂,治理陇山的重任最终又留给了后来的关陇政权。

【注】原文载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注释从略。

责编:李毅婷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往期回顾

【边疆时空】王久宇 | 完颜娄室神道碑所涉及部分东北地名述略

【边疆时空】李荣辉 | 从敦煌文书P.t.1283看摩尼教传入回鹘时间

【边疆时空】袁刚 | 柔然与西域相关的几个问题

【边疆时空】何修良 罗柳宁 | 全球化时代西方边疆观演变与边疆治理转变——兼论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转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战略,汉武帝,匈奴,牛敬飞,时空,西北,军事,萧关,南北朝,陇右,苻登,陈安,秦州,陇上郡县,陇山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战略,汉武帝,匈奴,牛敬飞,时空,西北,军事,萧关,南北朝,陇右,苻登,陈安,秦州,陇上郡县,陇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战略,汉武帝,匈奴,牛敬飞,时空,西北,军事,萧关,南北朝,陇右,苻登,陈安,秦州,陇上郡县,陇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