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我国的封建制度达到了一个很完善的程度,而在这些封建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在封建的框架中,皇帝自然拥有着最高的地位,其实皇帝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帝王的家族。中国人一向注重血脉的关联,皇家也不例外,而将这些人联系起来的无非是血脉和姓氏。
在礼节繁多的封建社会中,最让人忌惮的便是平民百姓面对皇家的礼节,在很多典籍中我们都能够看到避讳的相关字眼。有很多人都会认为避讳只要是避皇家的讳,其实并不是,避讳深入古人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君臣之间需要避讳,在父子、夫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忌讳。而且需要避讳的程度超出了现代人的接受范围。
以唐朝的大诗人李贺为例,我们都知道他在年仅二十七岁的时候便与世长辞,而主要的原因便是李贺本人怀才不遇。这件事还要从李贺的父亲说起,李贺的父亲中有一“缙”字,而为了避讳,李贺便不能参加进士的考试,这无疑断送了李贺的仕途。即便有当时的大诗人韩愈为其辩护,依旧没能够使得李贺摆脱这个悲惨的命运。
在开明的唐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高度专制的明朝了。不仅仅百姓要避讳皇家的姓氏,连封疆大吏都要注重避讳。明朝的名将徐达养育了一位名为允恭的儿子,但是在徐允恭九岁的时候,朱允炆出生了,允字便成为了皇家的专用字,徐达为了保持对皇家的恭敬,便将自己的儿子改名为徐辉祖。
在百姓眼中,并不会接触到太多高雅的文字,但是有一样东西却和他们休戚相关,那便是家畜猪。但是明朝的皇帝又恰好姓“朱”,难不成让老百姓天天在家里喊着杀猪,那岂不是成了“杀朱”,这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据说,便有百姓因为在自家喊了“杀猪”而被官府逮捕了。
朱元璋也很清楚,作为家畜,猪在百姓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一旦禁止养猪,怕刚刚平定的天下又要战乱四起。在几经思索之后,朱元璋下令将“猪”改名为“豕”,也可以称之为“彘”。
除了自己姓氏之外,朱元璋在明朝的律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如果有官员在上书或者奏折中触犯了皇家的姓名和庙讳,便要承受八十大板的惩罚或者一百大板的惩罚。不过如果你冒犯的内容只是单纯的发音相同,便可以免除这些刑罚。
其实不管怎么说,历代统治者将忌讳一事看得如此严重,还是因为皇家必须有着足够的权威。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便是作为皇家本身便要高人一等,否则怎么能够彰显皇家的特殊性。作为经受过民主思想洗礼的我们,自然不能够理解这些规章制度,在现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为了纪念自己的长辈,将长辈的名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