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封建王朝,二者同是汉族政权,年代也接近,相似点比较多,甚至连生死巨变也非常相似:北宋在经济发达,国势比较强的时候突遭了“靖康之变”的厄运,明朝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同样突遭了“土木堡之变”。这两件事过程颇有相似性,结果却大不同,北宋在“靖康之变”中灰飞烟灭,彻底灭亡,徽钦二帝也惨死五国城;明朝却在“土木堡之变”中坚强地顶了过去,被捉的皇帝也平安回朝,最终成就了276年的大明帝国。
具体来说,这两起突发事件的相似之处还有,两朝的皇帝同样是被外族势力俘虏,不同的是北宋基本是皇族成员被连窝儿端,只逃了个赵构,明朝是只有明英宗朱祁镇一人被捉。另外一点相同就是皇帝被捉后,两朝都有皇族亲人继承皇位,而且都是皇帝的亲弟弟,北宋是由赵构继位,大明是由朱祁玉继位。看到宋明两朝厄运的这些相似之处,很多人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两起影响国运的大事件,结果会差别那么大呢?
笔者认为之所以在差不多的遭遇的情况下,宋明两朝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问题主要出在了统治者身上。
首先是继任者的态度和心理不同,对事件结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靖康耻”发生后,赵构在混乱中称帝,迎来了翻身的机会,当然开始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幸运的是在战乱中形成了一批以岳飞为代表的能有效抵御女真人的武装力量,但赵构的可恶之处是空有立国之志,却无识人用人之能,他对武将的猜忌心理和坚守“武将不可信”的态度,使得在“靖康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批有望战胜女真人入侵的武将,处境非常尴尬和无奈,最终无法形成上下同心共御外敌的局面,所以只能落得苟安一隅的下场。
再看明朝,“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明朝内部也是混乱一片,犹如天塌下来一样,一开始迁都南京的意见不绝于耳,在一片混乱中,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但庆幸的是,关键时刻那位能力出众、见识深远的于谦挺身而出,提出了拥立郕王朱祁钰称帝的意见,并得到孙太后和其他朝臣的支持。皇帝重新确立后,接下来就要面临蒙古人的正面冲锋了,朱祁玉强于赵构的是,他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做到充分信任于谦,并授权于谦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结果,于谦完美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尽最大努力保住了京城的安危,逼退了蒙古兵,使得大明朝得以浴火重生。
对比赵构和朱祁玉,其实赵构的智商和聪明程度甚至是超过朱祁玉的,但他却不能充分信任有能力帮他翻身的人,比如开始的李纲,陈东,后来的岳飞等人,反而和一众奸佞小人始终打得火热,比如开始的汪伯彦、黄潜善,后来的秦桧等人,这种“亲小人”的举动怎能激发抵御金兵的力量呢?反观朱祁玉,从《明史》的记载中可见,他对于谦始终是非常信任的,他先对于谦提出的保卫京师的建议全面采纳,并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后加少保衔,总督军务,赢得了保卫京师的胜利。蒙古人撤退,朝局初稳后,他对于谦仍旧言听计从,非常信任,甚至达到了“凡用一人,计出于谦”的地步,如有御史弹劾于谦,他也力排众议,始终信任他。
可见,朱祁玉和于谦对延续明朝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两个正确的人在正确时间相遇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们心中盘算的是明朝存亡的大格局;赵构的心里则始终打得是个人能否尽快享受生活的小算盘,他才不管北宋能不能复国,只要能在江南这一小片儿土地上过上安稳享受的日子,什么“徽钦二帝”,什么东京汴梁、祖宗宗庙都可丢弃,至于百姓和国土更不在他的思考范围,皆可丢弃。其心似此,又怎能延续北宋的江山呢?
其次是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心态不同,对事件结果也产生了不同影响。女真人对中原的宋朝是向往和羡慕的,但他们的目的是掠夺宋朝的物质条件,他们的志向是能够夺尽宋朝所有财富和女人,至于中原地区的江山社稷他们兴趣不大。“靖康耻”后,女真人夺走了京城汴梁附近的所有金银财宝,然后先扶植张邦昌,后扶植刘裕代替他们统治中原地区,基本没有占领中原图谋华夏的理想,这也是赵构能够通过出卖国土和财物换得苟安一隅的重要原因。“土木堡之变”对也先来说是很意外的收获,他万没想到三十万明朝精锐部队,会被猪一样的王振和朱祁镇两人自己玩死。轻松的胜利,刺激他产生了拿下北京的想法,却没想到遭遇了于谦组织的顽强抵抗,见识了大明的力量,打消了其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所以,明朝是靠意志和实力消灭了蒙古人的野心。
女真人侵宋而不进一步统治中原,是本来就没有那种想法(当然岳飞、韩世忠等名将也给了他们不小的打击);蒙古也先攻明而没能进一步统一中原是有了一些想法,但没能实现。所以纵观二者还是有些差别的。宋的“靖康耻”是古代汉族政权始终无法抹平的奇耻大辱,明的“土木堡之变”则是古代汉族政权奋发图强,积极抗争的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