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像秦朝一样,国祚很短,仅仅几十年;都是只经历两代皇帝就被推翻了。不过,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有一点与秦朝不一样,那就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民生,开创了又一个盛世,即“开皇之治”。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在文帝杨坚的统治下,全国有870万户人家。
这个记录,直到盛唐时期都没打破。
自登基后五年,杨广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当时每月就征用军民两百万人,不但大肆修建宫城,还建造了很大的粮食仓库,里面盛满了隋炀从天下富户穷人家中搜刮来的粮食。这些粮食到底有多少?后来留下了多少?说法不一,有说50年,有说30年,甚至还有人说100年。
不管是几十年,都有一个问题:要知道粮食的储存对环境有要求,稍微湿润了就会生霉,变质,隋唐时期,这么多粮食是怎么保质的呢?
隋炀帝时期,便在东都洛阳宫城的东北,营建含嘉城,用来储存粮食,到了唐代又不断扩建完善,含嘉仓于是成为皇家粮仓。含嘉城中,粮窖密布,多达几百个。其中最大的粮窖深12米,口径18米。
这些粮窖的形制基本一致,建造时,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土窖,窖底要进行处理,若是潮湿则无法储存粮食。为了确保粮食能够几十年不变质,对这些粮窖还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干燥处理。大概要分三步:
首先,要把粮窖的底部夯实。底部湿气重,最容易影响粮食,所以要先把底部夯得平整,一些粮窖底部的夯土层竟然有30厘米厚。另外,这也能防止窖底下沉,否则若被耗子发现,那就成了老鼠的口粮了。
其次,对窖底进行火烧。夯实后的底部依旧不够干燥,夯土层下的突然还是湿润的,这部分湿气会慢慢上升,要想彻底干燥,必须烧很久,直到土壤呈现黑红色,几乎成砖头了,才算结束。
最后,窖底铺上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等拌成的混合物。要知道尽管夯实和火烧可以防潮,但若要储存几十年粮食,还是要以防万一有湿气。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类似于干燥剂,不但能吸收水分,还能防止地下和四壁的湿气。
完成这三步之后,还要继续铺草。先是铺筑木板或草,上面再加铺谷糠和席;窖的四壁用木板砌成,有的在木板和储存的粟米之间,还夹有围席和谷糠。最后在封窖时,还要在草顶上糊上后后的黄泥,确保不会进空气。
这些都完成后,基本可以确保粮食十年不变质。
上个世纪,专家对含嘉仓的粮窖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些保存完整的粮食。第二天,这些粮食竟然还有发芽的!要知道,这些种子可是隋唐时期的,距今1400年了!
根据窖160出土的粟来推算,仅这一个粮窖就储存了50万斤粮食。要是把大大小小287个粮窖的粮食都加起来,整个含嘉仓约储粮2亿斤。这么多粮食,只占当时全国总储粮的一小半,难怪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