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财经 大众朗逸VS比亚迪秦PLUS,优势越来越弱,品牌难掩产品力不足

大众朗逸VS比亚迪秦PLUS,优势越来越弱,品牌难掩产品力不足

细数纯燃油轿车里的常青藤,自然有大众朗逸一席之地,这款车从上市至今常年霸榜汽车销量前三之位,也是国内保有量最高的紧凑型轿车之一,不过从近两个月的销售趋势来看,大众朗逸已经被比亚迪秦PLUS冠军版反超(如下图)。

显而易见的是,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不仅有节能优势,而且也具备不限行、不限购的优势,在很多一二线城市拥有更高的路权,此外,两款车还有哪些产品力上的区别呢?

价格对比:

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市场指导价格为9.98-14.58万元,2023款大众朗逸指导价格为12.09-15.19万元。从指导价格来看,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确实有价格优势,做到了“油电同价”的定价策略。

不过从销售终端来看看,大众朗逸普遍有上万元不等的优惠,反之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则是以指导价格进行销售,所以实际落地价格方面,两款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大众朗逸优惠后价格甚至还要低于秦PLUS DM-i冠军版。

尺寸对比:

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车身尺寸为4765x1837x1495mm,轴距为2718mm;大众朗逸车身尺寸为4678x1806x1474mm,轴距为2688mm。从尺寸维度来看大众朗逸小于比亚迪秦PLUS DM-i。在实际表现上两款车则基本在伯仲之间,因为秦PLUS DM-i的电池和电机也需要占据安装位,所以尺寸优势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车内空间上。

设计对比:

从设计角度而言,两款车只能用春兰秋菊来形容,比亚迪秦PLUS DM-i车身曲线更加流畅,大尺寸中网、溜背式车顶都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设计风格;大众朗逸的设计风格则相对比较周正,立体的运动前包围、硬朗的车身线条。其实两款车都符合国内的主流审美,差异还是要落在消费者的主观意识而非客观高低上。

内饰方面,我认为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的中控台更有设计感和上下层次感,而大众朗逸平直的中控台相比之下就显得比较简谱。此外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的内饰材料的确要高档一些,大量软性双色拼接材料的运用,其质感超过了大众朗逸硬邦邦的塑料件。这也是同价位/同级别国产汽车与合资汽车之间的普遍差距。

配置对比:

在降低了市场指导价格之后,严格来说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并不具备国产车惯有的配置优势,不过相比大众朗逸而言,全系依旧多了远程启动、蓝牙/NFC/RFID钥匙、全液晶仪表盘、前排手机无线充电(朗逸全系没有配置)、车载KTV、卫星导航、语音控制系统、自动空调等配置,此外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卓越型提供L2级驾驶辅助系统,大众朗逸只能提供L1级驾驶辅助系统。配置决定了用户的体验感,这一点秦PLUS DM-i冠军版表现更好。

动力对比:

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提供两种动力系统,其中1.5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10马力,电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80马力和197马力,综合扭矩分别为316牛米和325牛米,对应地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9秒和7.3秒。续航方面提供55KM和120KM纯电续航里程,最低荷电油耗均为4.6L/百公里,满油满电的状态下最大续航均可超过1100公里。

大众朗逸目前提供四种动力系统,其中1.5L自吸发动机最大功率110马力,峰值扭矩141牛米;1.2T发动机最大功率116马力,峰值扭矩200牛米;1.4T发动机最大功率150马力,峰值扭矩250牛米;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60马力,峰值扭矩250牛米。在能耗方面,四款发动机百公里平均油耗在5.4-5.92L/百公里之间。

从我们的实测来看,比亚迪秦PLUS 冠军版 55KM的实际百公里加速为8.4秒,百公里实际油耗为4.55L;120KM的实际加速时间为7.37秒,百公里实际油耗为4.47L。大众朗逸280TSI(1.4T)百公里加速时间为8.92秒,百公里实际油耗为6.9L。而1.5L、1.2T车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在10秒开外,实际百公里油耗在6L的区间内。

写在最后:很显然,比亚迪秦PLUS DM-i在动力和节能两个核心产品力上,要比大众朗逸表现得更好,这也是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优势所在,此外还有我们上文所说的路权优势、配置优势,以15万级内的价格来考量,秦PLUS DM-i冠军版的综合产品力更好,而且在最近两年内,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也是水涨船高,已经和大众等合资品牌难分伯仲,在这些前提下,销量稳居紧凑型轿车第一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