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大肆任命传奉官,真实目的是什么?

明宪宗朱见深大肆任命传奉官,真实目的是什么?

明宪宗朱见深执政的成化朝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执政时期的很多政策都受到了后世历史学者们的非议。其中传奉官的任命被认为是朱见深最大的弊政之一,也成为历史学者们批评和贬低他的黑历史。传奉官是朱见深时代的一种让特殊的任命官员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越过朝廷和文官机构,直接赋予普通人官职,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是非常罕见的。他这么做表现出了皇权的高度集权,和对文官朝廷人事权的极大削弱,所以受到文官士大夫阶层的抨击。本章节便以传奉官为主题,看看朱见深这么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要讲传奉官制度,必须要先谈谈封建王朝传统的授官制度。中国的封建王朝一般被认为是从秦朝开始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清朝结束。这两千多年中产生了多种授官制度,但无一不是经过朝廷官员的选拔制度流程来任命的。不管是汉朝的推举制、两晋南北朝的门阀官员,还是唐宋开始的科举选官,最终的授官阶段都是要在爱朝廷机构的主持下进行的。选拔人才和授官是朝廷最重要的权力之一,也是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所有封建王朝的官员选拔,都是要经过朝廷机构的,而不是像戏文中演得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尽管文人士大夫们都有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但他们也都坚持这个梦想是通过朝廷制度产生的,而不是皇帝一时兴起任免官员。实际上像传奉官一样跳过朝廷正规的授官制度,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的,在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但通过这种方式当官的人都被正规官员看不起,被称为幸官或佞臣。北宋仁宗时期名相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其中有一条改革措施就是抑制士大夫子弟通过恩萌制度授官,这就是一种跳过朝廷正规制度的后门。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恩萌制度还在朝廷的范围内,而朱见深的传奉官制度已经完全与朝廷无关。

朱见深开始跳过朝廷制度授官,从他登基之初就有了,但并没有像后来那么大规模的授予官职。他最早是在登基的当年,将司礼监的工匠姚珏任命为工部文思院副使,这种操作不但跳过了科举制度,连恩萌制度的流程都不走,直接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因为工部文思院副使只是从九品的小官,而当时文官集团在朝廷的权力不大,所以没有人进行阻止,姚珏顺利从工匠变身为基层官员。有了这个先例后,朱见深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将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的侄子马瑛、御马监太监梁芳的兄弟梁瑄等人任命了锦衣卫的要职。

朱见深跳过朝廷授官制度任命大量官员,不止有宠信太监的兄弟亲戚,还有出身于工匠、画师、和尚、道士的普通人。他们被授予的官职,也不只是在工部文思院和锦衣卫,而是遍布朝廷的各大文武机构。有史料记载,在成化朝的前七年,朱见深便任命了传奉官二百八十余人,其中有二十余人成为中书舍人。

熟悉古代官职的朋友们都知道,中书舍人在朝廷中是非常重要的官职,有着储相的雅号,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这个官职承担着起草圣旨、参与机要等重大责任,一般是由翰林院的人兼任。这种职务是典型的位卑而权重,很多事关朝廷大事的机密,都需要由中书舍人起草诏令而发出。

到了成化朝中后期,朱见深任命传奉官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甚至有道士和方士出任太常寺卿这样的正三品高官。这种官职滥授的情况让文官士大夫们非常不满,所以产生了很多政治矛盾和冲突。为了反对朱见深乱来,文官集团和内阁多次上书反对传奉官制度,但每次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文官们反对得激烈了,朱见深就象征性的罢免一部分,等风头一过他又故技重施。于是这种为了传奉官而引发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成化朝,成了朱见深最为著名的弊政之一。而朱见深宠信的太监和嫔妃们,则利用这种制度搞出大量卖官鬻爵的事情。

很多文章中分析朱见深大量任命传奉官,认为原因在于朱见深贪图享乐和沉迷于修道炼丹,所以他给那些陪他玩耍的宠臣亲属子弟授予官职,以表示自己对这些佞臣的认可和提拔。所以很多士大夫学者认为这个弊政是朱见深因私废公的典型,也是他滥用皇帝权力而带来的政治灾难。可是从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上分析,这种说法显然是很难以服人的。因为如果只是朱见深个人享乐和炼丹的需要,他根本不用授予那么多的传奉官。他授予的传奉官远远超出了享乐需要的程度,只是在军队武官中就有八百余人,这也太夸张了。

关于朱见深大量授予传奉官的原因和目的,笔者认为主要是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时成化朝前七年,当时朱见深刚登基,朝政不稳,他需要传奉官来稳定的皇权。前文讲过,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为了稳固皇位提拔大量的勋贵武将外戚,对于锦衣卫、司礼监等亲近机构的要职任命了大量的宠臣。

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使得朝廷文官集团的权力被削弱,而武将勋贵把持超真的现象,这对刚登基的朱见深来说是很大的威胁。朱见深通过处死王纶、流放门达、贬官牛玉、废除吴皇后等一系列操作打压了掌权的勋贵武将外戚,让国家的权力逐渐回归朝廷,文官内阁逐渐主导了朝廷的政治路线。

经过了这一系列操作后,很多官职便空了出来,必须要朱见深信得过的人来接替。如果任由主导朝廷的文官内阁来选拔任命,这等于是将权力和生命交到文官手里,以朱见深多疑的性格是完全不可能接受的。他通过传奉官的方式任命大量宠臣的亲戚,这样就有力的掌控了这些主要的职位,强化了对朝廷的统治力,稳定了皇位。从任命传奉官的数量看,此时的朱见深还比较理智。任命的官员并不算多,一年不到三十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中书舍人虽然位卑而权重,但也只是正七品,朝廷中没有话语权。

成化七年之后,明朝的政治格局发生大变,朱见深任命传奉官的原因和目的又有所不同。当时他在文官内阁的辅佐下稳定了朝廷局势,平定了内部叛乱,逐渐让国家从朱祁镇时代的衰落中复苏,开始了中兴历程。文官集团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极具膨胀,领导他们的文官内阁出现了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让多疑的朱见深有了猜疑之心。他既需要文官集团帮他统治国家,让国家快速中兴,但又不能让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更不能让内阁首辅大臣成为朝廷的权臣。于是朱见深又开始玩权谋之术,在文官集团内部安插私人。

前文讲过,朱见深让不学无术的万安当内阁大臣,其目的便是在内阁里面安插亲信,防止内阁把持大权。但是文官集团遍布朝廷内外,一两个亲信重臣并不能完全瓦解他们,所以朱见深开始大批量的任命传奉官。这些官员出身低微,文化程度极低,但有个好处是任命容易,罢免也方便,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由于地位上的弱势,他们天然被文官士大夫排斥,双方不会同流合污,这是朱见深最为放心的。只要他们在政务中互相内耗,这就避免了文官集团尾大不掉。朱见深也能够利用这种内耗,发挥乾纲独断的权力。

为了达到牵制文官集团的目的,朱见深任命的传奉官数量大增,官位也从八九品升级到最高三四品。成化朝最多的时候有着数千传奉官,这些官员的来历千奇百怪,有的是太监和嫔妃的兄弟亲戚,有的是给朱见深修房子院子的工匠画师,还有各种道士、和尚、番僧等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陪着朱见深吃喝玩乐,满足各种生活需求,但却占据着朝廷的要职。他们可以通过这些职位大捞好处,使得朝廷政务大量被懈怠,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也中断了正在恢复中兴的明朝。文官们为此和朱见深大打笔墨官司,但朱见深却依然我行我素。

实际上这样的情形正是朱见深所需要的,而不是很多史书上认为朱见深昏庸导致。现在互联网中对朱见深有种评价叫做“小刘彻”,认为他平定内外乱局的功绩可与汉武帝刘彻媲美。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个称号更像是他在与刘彻比权谋之术。在关于汉武帝刘彻的文章中讲过,刘彻是非常擅于权谋之术的皇帝。而朱见深在这方面比刘彻有过之而不无不及,他利用权谋治国,各种控制朝廷的走向,限制文官集团的权力,这种政治手腕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传奉官的任命虽然祸国殃民,却满足了朱见深掌控国家政局的需要。

朱见深利用传奉官来掌控国家政局,稳定自己的皇位,使自己成为明朝少有的能乾纲独断的皇帝。可是从大格局角度看,朱见深的这些操作实际上是走了邪路,只能让自己短期的控制住国家大权,而无法延续下去。这种操作给他带来权力的同时,也给明朝带来了严重的反噬效果。实际上传奉官造成的腐败乱象非常严重,让明朝国力内耗极大,使得中兴成果被葬送。这种情形延续十余年,使得明朝根基受到极大的伤害。到了成化末年,明朝表面上出现了中兴的虚假繁荣,实际上却在民间埋下了动乱的祸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权力,朱见深,机构,皇帝,目的,制度,成化,朝廷和,官职,知识科普,工部文思院,朱见深,朝廷,刘彻,文官集团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权力,朱见深,机构,皇帝,目的,制度,成化,朝廷和,官职,知识科普,工部文思院,朱见深,朝廷,刘彻,文官集团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权力,朱见深,机构,皇帝,目的,制度,成化,朝廷和,官职,知识科普,工部文思院,朱见深,朝廷,刘彻,文官集团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