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面对王振在大军中瞎指挥,张辅为什么一言不发?

面对王振在大军中瞎指挥,张辅为什么一言不发?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明军第四次北伐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以瓦剌太师也先的蒙古大军击败数十万明军,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而告终。在总结明军在土木堡战败的经验教训时,很多人把最大的败因归咎于王振。大部分人认为王振自己不懂军事,又在明军中独断专行,才造成了军队作战不利,最终导致了被困土木堡,几十万大军溃败的结局。如果这种结论成立,那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出现一个疑点,为什么当时明朝的第一名将张辅没有出来阻止王振的瞎指挥,眼睁睁的看着数十万明军陷入死局之中?

要知道张辅在当时可是地位和权势都不输王振的存在,而且他在军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北伐大军中军功最大的人,他完全是又资格和能力替代王振指挥军队作战的。有人认为是王振专权太大,使得朝廷重臣都不敢阻止。再加上张辅已经老迈不堪,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所以对于王振瞎指挥的事情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史料文献来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很多人主观臆断的想法。其中最大的疑点是,张辅自己就在军中,以他半辈子的军队经验,难道不知道王振战败后他也脱不了干系么?

从史料文献记载来看,张辅的身份非常的高,比王振尤有过之。他是河间王张玉的长子,是明成祖朱棣亲自册封的靖难功臣之一。张玉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可还等不到战争胜利,就已经战死沙场。张辅从靖难之役开始随着朱棣作战,朱棣以其战功封为新城侯,位列靖难功臣。后来他又带兵出征安南,平定交趾乱局,被晋升为英国公。在朱棣时期,张辅跟随朱棣参与了后三次北伐大漠的战争,立下的功勋使他成为永乐朝第一名将。朱高炽即位后,张辅成为明军第一人,执掌中军都督府,位列太师。

朱瞻基即位后,张辅成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大功臣,也是明朝勋贵集团的首领。朱瞻基去世时,由于朱祁镇只有九岁,他便设立了五位托孤大臣,而张辅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说张辅在当时的地位和实力,绝对不比把持朝政的王振差。当时朝廷的大臣们都争相投靠王振,甚至对着王振望风而拜,可唯独张辅能与之分庭抗礼。即便如此,王振不但没有嫉恨张辅,还对张辅礼敬有加,很多大事都要主动找张辅商量。从这些细节来看,张辅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比王振低,尤其是军中第一人的影响力,是有足够能力阻止王振胡作非为的。

然而这次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张辅却一反常态的闭口不言。对于王振这个军盲操持军队事务的荒唐事,他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发表意见。这种反常的情况,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不解,后世也因此而产生了不少猜测。从历史材料来看,张辅不可能怕了王振的权势,否则在朝廷中又怎会与之分庭抗礼。要说张辅老迈惧战也说不过去,因为根本不需要他上场冲锋陷阵,只需要在朱祁镇身边参谋军事即可。朱祁镇时期前三次北伐都是明军胜利,张辅在北京的参谋也起到不少作用,为什么这第四次就惧战了呢?

从这些角度来看,很多史书上对张辅行为的解释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张辅打了一辈子仗,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朱祁镇北伐从出征开始就违背常理,处处透露出诡异的气氛。就连文官于谦都在表示反对,而作为军队第一人的托孤大臣,张辅居然一言不发,这就显得太过于反常了。

结合各种史书的记载来推测,张辅这些反常的行为,恰恰说明了史书中记载的文字存在很多不实之处。首先,史书中记载有王振把持朝政,同时也控制了军队的全部权力,所以整个北伐战争是王振主持的。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王振没有主持军队作战的能力和资源,更何况几十万大军。

按照明朝的制度,王振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参谋军事都是违规,要下达作战指令,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向上,他需要朱祁镇的批红;同级,他需要兵部尚书邝埜的签署;向下,他需要中军都督府的配合和指令的下达。没有这些资源,他根本不可能调动几十万大军。尤其是中军都督府作为明朝军队最高指挥机关,掌权的又是张辅,又怎么可能完全支持王振的胡作非为呢?从这些材料来分析,王振指挥明军需要的权力太大,不是他一个太监能掌控的。这不是朝堂打嘴皮子仗,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没有军方的支持是不可能调动大军的。

其次,史料记载大军之中的文武大臣早就对王振瞎搞非常不满,大学士曹鼐曾联合大臣密谋刺杀王振,但最终被张辅阻止。写史书的人认为英国公张辅老迈怕事,不敢承担风险,此事便只得流产。他们的认为杀掉王振容易,平息兵变比较难,一旦事态不可控,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担心在当时是有必要的,但真的可能么?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王振不是将领,而是太监,所以他对军队没有强制的控制能力。所以说杀掉王振就会引发兵变,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张辅比王振强太多。

第三,史料记载在行军过程中出现争执时,王振为了把持军权,甚至罚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在朱祁镇大营之外的草丛之中。这种说法完全是滑天下之大稽,整个就是在胡说八道了。这两位尚书可是朝廷重臣,距离入阁也就半步之遥,王振有什么权力这么做?就算王佐屈服于王振的权势,那邝埜可是出了名的刚直不阿,岂能向王振认怂?实际上从两位尚书下跪的地方就可以看出,罚他们跪的并不是王振,而是朱祁镇。否则为什么会跪在朱祁镇的大营之外,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上述的这些疑点中,如果说有部分是因为史料的作者不懂军事而主观臆测,那最后关于邝埜等人下跪的事情,简直就是故意为之了。史料之中这种欲盖弥彰之处很多,往往都藏有深刻的意义。有的是对某事人曲笔回护,也有的是暗指某些不方便写明的史实。结合这些疑点来推测,可以看出这支北伐大军的指挥者并不是王振,而是朱祁镇。因为只有皇帝亲自指挥,上述的疑点才能迎刃而解。尤其对张辅、曹鼐、邝埜这样的朝廷重臣而言,王振一个太监是压不住的,只有皇帝才能让他们投鼠忌器。

整个北伐大军的指挥,完全是朱祁镇和王振谋划的,而王振又是朱祁镇的工具人。朱祁镇只有二十三岁,根本没有打仗经验,完全是纸上谈兵。而王振也是菜鸟军盲,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两个军盲混在一起,主导这场事关几十万人生死的大战,岂有不败之理?

张辅等人难道不想改变这个现状吗?从史实来看,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可朱祁镇就是不听啊。邝埜硬闯朱祁镇营帐,结果被朱祁镇身边的太监拖了出去。曹鼐的办法哪是刺杀王振,分明是想要劫持朱祁镇,逼着他强行回军。可这怎么能执行?回京后,发动兵变的人还要不要活下去?

从这些情况来看,很明显朱祁镇是想要自己一人搞定这场战争,不想要其他人插手,包括军方第一人张辅。其中原因除了年少气盛之外,他登基以来长期被文官集团小看也是原因之一。朱祁镇九岁登基,朝权掌握在三杨内阁手里,所有的事都是张太后说了算。好不容易熬到张太后和三杨内阁去世,可继任的内阁学士们依旧把他当小孩子。很多政务上他说话并不管用,于是他支持王振和文官集团争权,目的是加强皇权对朝廷的控制力。史书上说王振把持朝政,实际上是朱祁镇利用王振控制朝权,打压反对派的文官集团大臣。

因为出征的问题,朱祁镇和文官集团闹得比较僵,所以也导致了朱祁镇的小孩子脾气发作。史书上说王振劝朱祁镇御驾亲征,显然是为朱祁镇遮掩。实际上是朱祁镇跟文官集团抬杠,非要表现自己的武勇,不能让他们小看。朱祁镇想要这么干,王振一个太监又怎么拦得住?

实际上这些史料明显是在替朱祁镇遮掩,毕竟土木堡之变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皇帝的污点在史书上自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需要找个人背锅,王振作为太监就是最好的背锅侠。由此可见,是朱祁镇的一意孤行才造成了土木堡的大败,而张辅一言不发既是拿皇帝没有办法,也是史书上粉饰太平的需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军,北伐,明朝,作战,朱祁镇,张辅,王振,军队,史书,大军,知识科普,朱祁镇,张辅,王振,土木堡,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军,北伐,明朝,作战,朱祁镇,张辅,王振,军队,史书,大军,知识科普,朱祁镇,张辅,王振,土木堡,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军,北伐,明朝,作战,朱祁镇,张辅,王振,军队,史书,大军,知识科普,朱祁镇,张辅,王振,土木堡,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