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白被山东儒生嘲讽,内心抑郁写下一首诗,至今已成骂人的绝唱

李白被山东儒生嘲讽,内心抑郁写下一首诗,至今已成骂人的绝唱

一首《将进酒》写尽了他的洒脱不羁,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展现了他的凛然风骨。他是李白,是盛唐自由开放风气下孕育出的天之骄子,当之无愧的天才。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并不是顺风顺水,他的后半生甚至可以说穷困潦倒,四处碰壁。在仕途受挫之后,他回到鲁地,沦为当地儒生的笑柄,不过他也毫不示弱,以一首诗进行回击,捍卫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文人尊严。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据《新唐书》本传记载,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在他五岁时,随他的家人从碎叶迁居蜀中,李白就在蜀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蜀中地灵人杰,崇尚任侠风气,李白隐居在大匡山中读书,跟随赵蕤学习剑术和纵横术,梦想有朝一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天资聪颖,加冠不久便学有所成。

李白满怀壮志想入朝为官,当时干谒蔚然成风,他也受此影响。他并不想通过传统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堂,而是选择辞亲远游,希望大量结交朋友,通过朋友的举荐入朝为官。

理想虽然美好,却屡屡碰壁,他不断上书名人高官,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但皆石沉大海。

李白不得已低下高傲的头,写下一封大名鼎鼎的自荐信《与韩荆州书》。

第一句便对韩荆州进行了用力过猛的吹捧:“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荆州就是韩朝宗,他在唐朝人才济济的队伍中不过是很平庸的一员,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不过经过李白的这一吹捧,韩朝宗可谓留名千古。

当时李白已名满天下,只是苦于没有人举荐,韩朝宗素以举贤才闻名,是李白的一个希望。

然而在韩朝宗看来,李白在写诗作文方面,确实才情斐然,但是涉及治国理政,他并不擅长,于是没有举荐李白。

李白对此既愤慨又无奈,好在李白在漫游各地时,一边游玩,一边写诗,收获了不少人的喜爱,其中就包括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著名诗人贺知章。

经过玉真公主的举荐,加上贺知章的助力,李白终于奉诏入京。

这是李白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唐玄宗下辇亲自迎接,亲手为他调羹。

唐玄宗问了李白一些当世之事。由于李白四处游览,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看惯了各地的民生疾苦和风土人情,于是对答如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学和对民生的关注。

唐玄宗很是赏识李白,当即宣布让李白供奉翰林。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距离梦想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很快李白便发现,他只是唐玄宗的一位御用文人,并非正式的朝廷命官,他可以为唐玄宗写诗作文,舞文弄墨,却参与不了政治,实现不了抱负。

这与李白的初心相去甚远,李白固然失望,但是也算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为唐玄宗写了不少诗歌,有些还被唐玄宗命令梨园谱成曲歌唱。

饶是如此,李白的骨子里依旧是对权贵的蔑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比较有名的一件事是李白醉酒之后,受到唐玄宗召见,要求他当即发挥写一首诗,唐玄宗礼遇李白,允许他脱靴而入,李白没有客气,抬脚要求侍奉唐玄宗的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茫然了几秒,过去为李白脱靴。

因为即兴发挥的诗歌作得好,唐玄宗很高兴,也就没有追究这件事,不过高力士却忍不下这口气。

据说还有一次,李白奉唐玄宗之命写了一首《清平调》,其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本意是为了赞美杨玉环,但是高力士却对杨玉环进言,说李白是将她比作了秽乱汉宫的赵飞燕。杨玉环听信谗言,对这件事一直心有芥蒂,于是每当唐玄宗想要重用李白时,她就会想方设法阻挠。

李白一直无法得到重用,而他又因为豪放不羁的性格开罪了不少宫廷和朝堂之人,于是,一些小人开始在唐玄宗面前谗谤李白。

不久之后,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最后将他“赐金放还”。

李白在入仕这条道路上受挫之后,他回到鲁地,鲁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一带,一向以“孔孟之乡”的称号享誉各地。

李白在奉诏入京之前,就已经在鲁地定居了三年,被“赐金放还”后,伤心又悲愤,抑郁不得志的他只能又回到了鲁地。

鲁地多腐儒,他们迂腐地认为读书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他们心中孔孟之“礼”的规范,否则就是逾越了规矩,为正统儒家所不容。狂放的李白在他们心目中是离经叛道。

他们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将科举考试当作唯一进入仕途的方式,用科举的标准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只会对遣词造句加以斟酌,并无什么真知灼见。

他们对李白这种投机取巧,四处找人举荐的行径所不齿。

因此李白奉诏而去,落魄而归,免不了受人嘲笑。

而李白也是生性桀骜,年少在蜀中时就为当地的任侠风气所感染,游历山川,见多识广,对这群因循守旧的酸腐文人也是嗤之以鼻。

因此当这群腐儒公然嘲讽李白时,李白没有选择退让,而是挥毫落笔,写了一首《嘲鲁儒》,反唇相讥。

头两句便毫不留情:“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意思就是,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也只能死守章句,问他们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这两句讽刺意味浓厚,意思是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

你们非但没有自知之明,反而过来嘲讽我,那么干脆不要读书了,“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李白优雅地将腐儒骂了一通,将文人的锋芒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李白虽然瞧不上这些只懂寻章摘句,不知经国治世的迂腐文人,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大儒,他还是十分尊敬的。从《嘲鲁儒》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叔孙通这样懂得灵活应变的儒者,所持态度是赞美的。

李白虽是文人,骨子里却是狂傲不羁,豪情万丈。他会在受挫时豁达地安慰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会在腐朽文人讽刺他时反唇相讥。回望李白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建树,但他的诗歌,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山东,嘲讽,李白,内心,韩朝宗,仕途,儒生,骂人,鲁地,唐玄宗,李白,韩朝宗,高力士,鲁地,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山东,嘲讽,李白,内心,韩朝宗,仕途,儒生,骂人,鲁地,唐玄宗,李白,韩朝宗,高力士,鲁地,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山东,嘲讽,李白,内心,韩朝宗,仕途,儒生,骂人,鲁地,唐玄宗,李白,韩朝宗,高力士,鲁地,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