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唐朝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唐朝军事实力强大,而且征伐不断,打遍周边,没有遇到多少敌手。而千古明君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兵锋正隆,一位位名将的征战,打出来唐朝的天威。不过,也有“小人物”在这个过程中铸造了传奇,王玄策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史书中,王玄策连生卒年都无法考证,他甚至不是武将,而是一个文光,曾在广西当过小县令。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被周边各族尊为“天可汗”,引得万国来朝,每年都有使节往来于各国之间,交流频繁。正是趁着这个机会,王玄策进入了天竺使团。
公元643年,当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时,他还是副职,他们的任务是护送摩揭陀国的使节回国。在晃悠大半年后,王玄策一行人顺利回国,这次任务很轻松,他们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封赏。后来,王玄策做了太子府的高级参谋右率府长史,是一个没有多少职权的小小七品官,而就在几年后的647年,这位七品官第二次出使印度,却在那里掀起了巨大的风波。
这一年,王玄策终于以正使的身份,率领使团前往天竺(印度)。这次出行的任务也很简单,只是单纯的交流,一行人的队伍也不太大,只有30多人。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王玄策的使团来到了天竺。
当时天竺有很多的小国,沿途中,他们对王玄策等人殷勤招待,还派遣使者,带着丰盛的礼物,准备跟着王玄策到大唐朝贡。不过,就在队伍出发后,恰好遇到当时戒日王朝的戒日王病逝,手下的大臣阿罗那顺趁机篡位,登上了王位。
虽然有点不厚道,阿罗那顺毕竟坐上了国王宝座,等待他的本来是君临天下的好日子。然而,这位国王或许是有点飘,居然作死到对王玄策一行出手,派军去抢夺他们的财物。王玄策他们只有30人,虽然奋力抵抗,还是战败,全部被活捉。后来,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找机会才逃了出来。
事情发展到这,按照正常的做法,遭受被俘这种奇耻大辱的王玄策,应该逃回大唐,让李世民为他做主。但是,他的做法不一样,本就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选择,王玄策准备自己把仇给报了,他跑到了吐蕃,在这里发布檄文,征集军队。
当时吐蕃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两国处于蜜月期,关系密切。而松赞干布又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三家多多少少算是亲戚关系。于是乎,王玄策在吐蕃帮助下,召集到了1200吐蕃兵和7000名泥婆罗骑兵,带着这支近万人的军队,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一起,杀回了天竺,攻打阿罗那顺。
阿罗那顺一边的战斗力,显然没有他的胆子大,激战三天后,王玄策的军队就大获全胜,杀敌一万三千人,逼得阿罗那顺赶紧逃跑保命。不过他显然没吸取教训,也不愿放弃还没坐稳的王位,于是纠集军队,准备报仇雪恨。结果还是被狂揍。
这一次,阿罗那顺做了俘虏。只是他老婆倒是硬气,带着残兵负隅顽抗。结果王玄策一跑过去,又是兵败如山倒,还一举活捉了阿罗那顺的王子和王妃,俘虏12000人余人,牛马更是多大3万。王玄策这一战让整个东天竺震动,有580多座大大小小的城池望风而降,诸国纷纷示好。王玄策大获全胜,班师回国。
由于路途遥远,王玄策一行人在第二年才返回长安,带着阿罗那顺等俘虏和牛马等战利品面圣。然而,如此长脸的功绩,李世民还比较淡定,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这只是一个从五品的散官,而且没有什么实权。
细细想来,也可以理解。毕竟李世民经历的征伐无数,打败的强敌数不胜数,王玄策的战功,在他看来只是小打小闹。当时的天竺在李世民眼中,也不是什么强敌,况且,那儿路途遥远,打赢了除了展现天朝国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王玄策没有得到重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王玄策的做法,确实挺解气,他在遇到危局时展现出的临危不乱和谋略,也让人赞叹。可惜,这位创造传奇的人,在短暂的辉煌过后,就消失在了史书中,连结局都不知道,这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