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修建大运河如此劳民伤财,为何隋炀帝还要不惜民力去修建?

修建大运河如此劳民伤财,为何隋炀帝还要不惜民力去修建?

千年以来,隋炀帝杨广一直是历史上昏君的典型,按照史书的记载,他在位的时候基本什么坏事都干过了,比如当了十几年的伪君子,在老爹老娘面前一直装好人,从而博得了老爹老娘的信任,夺了哥哥的太子之位;在老爹临死前调戏老爹的妃子,被老爹发现后就干脆杀了老爹,篡夺皇位;当了皇帝以后就各种花天酒地,奢靡无度;劳民伤财,三次举全国之力攻打高句丽,还被打了个一败涂地,尤其是动员数百万人修建的大运河,也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到江南游玩等等。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杨广也未必有很多史书说的那么不堪,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杨广的问题在于,用力过猛。

比如从大业七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每次出兵都在百万以上,如此穷兵黩武的军事行动就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到了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就出现了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农民起义的情况,于是隋朝的局面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而修建大运河,是发生在征讨高句丽之前,大运河修建于公元605年,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动用了隋朝相当的人力和物力,那么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就只是为了到江南游玩吗?

要说到大运河的修建,我们就不得不从隋朝的首都长安开始说起了。事实上,长安自古以来就是王朝的首都所在,深受历代帝王的垂青,自西汉开始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到了隋朝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辉煌,但在隋朝时期,长安城其实已破败不堪,到处都是泥泞的道路,粪便随处可见,水源遭到污染,几乎没法住人。

杨广登基以后就长安的城市建设问题也搞过一番调研,最终的结论就是与其花重金改造旧城,还不如重新造一座新城划得来。一番考察下来,杨广就把新都城的地址选在了龙首原的南坡。

PS:汉代长安城修在龙首原的北坡。

新都城的名字被杨广命名为大兴,因为他曾被封为大兴公。大兴城建成后,整个城市布局工整,城市由八条南北向大街和十四条东西向大街构成,有著名的都会市(唐代为东市)和利人市(唐代为西市),商业繁荣,人声鼎沸。

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到开皇三年(583年)三月正式投入使用,整个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是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城市。

与大兴城同时期开工的,就是东都洛阳,只是规模比大兴要小了许多,占地45.2平方公里。

大兴城建好了以后,可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粮食问题。

关中地区虽然富饶,但也抵不住人口的年年暴增,粮食早已不能自给。再加上首都的繁华,城中也充满了各地而来的京漂一族,并且首都还承担着粮食、钱财的收储和转运功能,这些,都需要把大量的粮食运进来。

杨广从不担心粮食的数量问题,担心的只是粮食的转运问题,怎么把粮食运到长安来呢?

其实粮食问题在杨广的老爹,杨坚时代就存在了,为此杨坚在开皇三年(583年)

修建了四座国家级的粮仓:

位于华州的广通仓、位于陕州的常平仓、位于洛州的河阳仓以及位于卫州的黎阳仓,可即便是这样也解决不了京城粮食紧缺的问题,因为没法运,江南的粮食主要都运到了洛阳,而洛阳到长安的路途基本都是陆路,道路崎岖不好走。

于是杨坚就修建了广通渠,从大兴城东一直修到了潼关靠近黄河的地方,但这只是解决了长安到黄河的水运问题,可从江南到黄河,黄河沿岸州县到黄河,以及黄河的疏通问题,杨坚一直都束手无策。

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就为解决这个问题下了诏书,修建了一条从山西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开始,经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过河南,最后到达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的运河,这条运河长度为900多公里,将长安与洛阳联通了起来。

仁寿四年(604年)11月,隋炀帝刚上位不久就开始了洛阳城的修建,新城落成后,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洛阳也很快就成了一座超级大都市,之后隋炀帝就迁都到了洛阳。

隋炀帝迁都洛阳,一方面是关中的衰落在隋朝时期已成定局,另一方面,如果皇帝一直躲在关中,又如何去控制广大的关东地区呢?战争年代,关中地区易于防守,对方打不进来,自己也好关起门来搞发展。但当隋朝统一全国后,格局就不能只放在关中,而是广阔的关东地区了,把首都设在洛阳,显然比长安更容易掌控全国。

而且,长安还是关陇贵族的大本营,作为皇帝的隋炀帝自然要摆脱他们的束缚和限制,就索性把都城迁到洛阳,不跟他们一起玩了。

迁都洛阳后,好处还不止以上那些,由于洛阳位于全国中央,各种政令下达后都很容易抵达全国各地,利于中央集权,隋炀帝做起事情来就更方便了。

不过上面说过,粮食的运输问题始终困扰着杨坚杨广父子,于是杨广在来到洛阳后不久,就开始修起了通济渠,这条渠道从荥阳开始,一直修到了盱眙,再利用从扬州到盱眙的现有沟渠,便将洛阳与扬州连接了起来。

不过修建这条运河,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前后修了半年多,每天都有一百多万人在运河沿线忙碌着,老百姓不断地日夜赶工,期间累死、饿死、病死甚至被监工打死的不计其数。

大运河刚刚开挖,隋炀帝就命王弘到江南督造龙船,临走的时候杨广告诉他,乘船的人共有10万人左右,怎么造船他不管,花多少钱他也不管,待到龙船造好的时候,隋炀帝就带着十多万人浩浩荡荡地下了江南。

有人说隋炀帝下江南是为了看美女,可此前他曾在扬州住过10年,什么样的江南美女没见过呢?

隋大业元年(605年)八月,隋炀帝正式从洛阳出发,据说隋炀帝乘坐的龙船高15米,长66米,总共四层,最上层是正殿,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最下层是宦官居住的地方,而皇后乘坐的龙船则比他的要稍小一点。

不过这样的龙船其实也不算大,比如郑和使用的战船,就长达148米,宽60米,隋炀帝乘坐的龙船跟郑和的战舰比起来,也只是小船而已。

整个船队有上万艘船,绵延二百余里,如此庞大的船队,岸边拉纤的百姓也为数不少,大约有八万人左右,隋炀帝在游江南的同时,也知道整个运河工程劳民伤财,便下了诏书,免除江淮百姓一年赋税,扬州百姓五年赋税,甚至隋炀帝还放出话来,不许士兵征调纤夫,也不准骚扰百姓。

而隋炀帝乘舟游江南,其实还有另一层目的,就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管理。

陈朝原先占据着江南,被隋朝灭亡后,江南也就归了隋朝,但长久以来隋朝对江南的统治也并不稳固,开皇十年(590年)就曾爆发过波及江南数十个州的起义,虽然后来也被镇压了,而这次起义的原因就在于,杨广的老爹杨坚搞的是“关中本位”,排斥江南的遗老遗臣,重用北方官员来管理江南,这个政策自然引起了江南百姓的强烈不满。

后来杨广看破了这个问题,便在登基后搞起了“关中本位”政策,大量重用江南人士来管理江南,而出巡到江南,其实是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巡视,为的就是笼络江南的人心,巩固隋朝作为一个统一大帝国的根基。

大业二年(606年)4月,隋炀帝在扬州之行结束的时候,就下了诏书,免除天下百姓一年的赋税,能实行这样体谅百姓政策的皇帝,怎么会是个昏君呢?

那么隋炀帝后来是怎么败的呢?还是之前说的原因,用力过猛。

刚登基的几年里,隋炀帝就陆续修建了大兴城、洛阳城以及运河,这些都是他前期的大工程,每个工程都动用了百万人以上,其中还不包括造龙舟、修建洛阳西苑这些相对较小的工程,总之在他上位几年后,已经搞得相当地劳民伤财,天下就需要休养生息了。

杨广也知道这个道理,只是此时还有个问题他必须解决,那就是高句丽问题。其实杨坚只是统一了中原,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定,比如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百济、新罗、室韦、等等。

其中对隋朝威胁最大的是突厥,杨坚在位的时候曾用计使突厥分裂为了东突厥和西突厥,杨广时期突厥的威胁也就不大了。

问题在于东北的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乘着中原大乱,夺取了辽东地区,隋朝建国后,高句丽就加紧了在东北的扩张,拉着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屡次出兵侵扰隋朝边境,还把整个东北的局势搅了个天翻地覆。

而在隋文帝杨坚时期,隋朝就曾发兵征讨过高句丽,只是隋军出兵不力,遇上了极端恶劣天启,军中病疫流行,粮草又供应不上,只得草草收兵,据史料记载,虽然没有爆发军事冲突,但隋军还是死伤了二十万人,辽东也就没能收回来。

到了杨广时期,尤其在修建了大运河后,杨广决定完成老爹未竟的事业,收复辽东,此后就天下太平,与民休息。

可杨广并不是一个善于打仗的人,所以他的策略很简单粗暴,直接爆兵百万,把高句丽压垮。

大业七年(612年),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动员了113万大军,为这样庞大军队提供后援的民夫也非常多,有200多万,但遗憾的是杨广打输了。

其实他老爹隋文帝打高句丽也打输了,这也并不丢人,只要适时收手,好好休养生息也就不会有事,但这个时候的杨广却成了个输红眼的赌徒,第二年再次出兵高句丽,而这一次的规模,却比上一次的还要大,正当杨广在辽东与高句丽激战的时候,后方的杨玄感发动了叛乱,杨广就不得不停止了对高句丽的征讨,反过身来对付杨玄感。

在击败了杨玄感后,杨广觉得第二次征讨失败,是因为背后有人作乱,接着就在大业十年(614年)发动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征讨,军队的规模还是百万级的。只不过这次虽然没能打败高句丽,但连续三次大规模征讨也确实把高句丽打了个够呛,最后高句丽服软,第三次征讨才宣告结束。

其实在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就已经是用力过猛了,更何况还来了第三次呢?隋炀帝上台后,搞了如此大规模地、连续的劳民伤财工程,自然就搞得整个天下民不聊生,就自然是反抗四起了。

其实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结束的时候,隋炀帝就已无力控制全国的局面了,到最后他就干脆躲到了扬州,当个只鸵鸟,不管天下怎么乱,他也只是关起门来喝自己的小酒,甚至有天还对着镜子说道,这么好的头颅,不知道最后是谁来砍了他呢?

在修建大运河之前,隋炀帝的所有政策都是必要的,虽然有些用力过度,基本还是缓的过来。但是在修建大运河之后去征讨高句丽,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问题了。如果隋炀帝能在高句丽的问题上及时收手,也不至于会闹到亡国的地步,或许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会完全不一样了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朝,洛阳,民力,长安,问题,大运河,杨广,隋炀帝,黄河,全国,消息资讯,江南,洛阳,杨广,隋炀帝,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朝,洛阳,民力,长安,问题,大运河,杨广,隋炀帝,黄河,全国,消息资讯,江南,洛阳,杨广,隋炀帝,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朝,洛阳,民力,长安,问题,大运河,杨广,隋炀帝,黄河,全国,消息资讯,江南,洛阳,杨广,隋炀帝,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