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何吐蕃与唐朝相爱相杀两百年,却不去捡软柿子印度去捏?

为何吐蕃与唐朝相爱相杀两百年,却不去捡软柿子印度去捏?

吐蕃王朝建立于公元633年,灭亡于公元842年,这个建国时间和灭亡时间是不是眼熟呢?是的,吐蕃王朝建立的时间几乎与唐朝同期,唐朝建立于618年,吐蕃只比唐朝晚出现了15年,而当吐蕃灭亡的时候,唐朝也已进入了晚唐,也到了快灭亡的时候了。可以说,唐朝与吐蕃,几乎同时崛起,也几乎同时衰落,彼此间相爱相杀了200多年,最后携手夕阳红。

早在隋唐之前,西藏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有十个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又组成了部落联盟,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

公元6世纪左右,雅隆部率先崛起,崛起的原因就是雅隆率先制造出了金属武器,还发明了耕田的犁,这种发明在中原地区看来平淡无奇,但对于原始部落状态的青藏高原,却是碾压式的存在,很快手上有金属刀、金属剑的雅隆就把周边各大部落打得满地找牙,逐渐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的霸主。

雅隆崛起后,就慢慢由原始部落发展成了奴隶制政权,史称吐蕃,其男性首领叫赞普,在藏语中,“赞”表示强雄,“普”表示丈夫。吐蕃到了第三十二任赞普朗日伦赞时期哦,成功灭掉了苏毗部落联盟,确立了对青藏高原的统治。

不过普朗日伦后来被下属毒杀,第三十三任赞普,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松赞干布,便是普朗日伦的儿子兼接班人。

与同时期的李世民一样,松赞干布也是一个不世出的雄主。

松赞干布接过老爸留下的摊子后,先是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铲除了内部的反对派,在贞观六年(632年)的时候将都城从雅鲁藏布江迁到了逻些(拉萨),这次迁都就决定了日后吐蕃王朝的腾飞,此后逻些就成为了整个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由于吐蕃王朝从原始社会过渡而来,整个社会的基础仍是部落制,这种制度下,松赞干布表面上是国家的最高领袖,但实际上只是得到了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而已,松赞干布对各部落并没有控制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松赞干布搞起了中央集权,把权力收归中央,对此,松赞干布先是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了大论(宰相)、小论(副宰相)、兵马元帅、副元帅、曩论(内相),纰论(外相)、岸奔(财政部长)等职务,通过这些特定职能的官员对全国发号施令。

在地方上则设立了卫茹、约茹、叶茹、藏茹等职务,四个所谓的“茹”,我们可以理解为唐朝的刺史,是分别掌管吐蕃四片地区的最高长官,拥有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权和军权。

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官职,就等于是初步建立了国家机器,通过国家机器,松赞干布实现了对整个吐蕃的有效管理。

其次是创立了吐蕃文字,有了文字,政令就不再需要通过口传的方式(这种下达很容易造成误解),而是通过明确的文字形式进行传达,整个吐蕃才摆脱了原始社会,进入到了国家社会阶段。

当然,吐蕃的崛起,与当时的尚武精神有关,当时的吐蕃人打仗异常勇猛,在战场上很少出现逃跑的现象,一旦有人从战场上做了逃兵,就会被人在头上挂一段狐尾,被挂上狐尾的人会在人们面前一辈子抬不起头,就跟死人一样,俗称“次死”。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习俗,才打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吐蕃大军,到了唐朝中后期,这种不怕死的吐蕃军人,给中原百姓却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正当松赞干布崛起的时候,大唐也在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只是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对吐蕃的情况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谴使唐朝,表示唐朝是天朝上国,吐蕃想多多向唐朝学习,李世民觉得吐蕃孺子可教,便照惯例赐了一些财宝,并好生安抚了下吐蕃。

贞观9年(635年),松赞干布再次谴使唐朝,表示想迎娶唐朝的公主,做李世民的女婿,松赞干布之所以想娶唐朝的公主,是因为当时很多国家都迎娶过唐朝的公主,比如吐谷浑、薛延陀、突厥等。不过要嫁女儿的话,李世民还是很谨慎的,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国家的国王都能娶唐朝的公主,要娶唐朝的公主,必须是强国、大国才行,如果是小国、弱国,那就别想了。

对吐蕃完全不知情的李世民便表示,和亲的事先放一放吧。

放一放?老虎不发威你当是病猫子了?松赞干布从李世民的回信中也看出了端倪,当场暴走,随后发动吐蕃大军二十万,先是扫荡了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后来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松赞干布又把大军开到了唐朝的松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直接干翻了当地数千守军,摆出要跟唐朝大干一场的架势。

不过李世民也是个狠人,既然吐蕃要对唐朝用兵,唐朝也不会认怂,派了他的得力大将侯君集率军前往,同时跟随侯君集前往松州的,还有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等狠人,都是一时名将。但即便唐朝精锐尽出,也无法击败吐蕃主力,双方只是试探性地打了几场就罢了手。

松赞干布和李世民都是聪明人,通过松州之战,他们都大概了解了对方的底细。

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国相带着五千两黄金来到长安求亲,给足了李世民面子,而此前对与吐蕃和亲还闭口不谈的李世民,这次竟然答应了——吐蕃实在太强大了,能不答应么?

不过真嫁过去的文成公主,只是个注水公主,也不是李世民的女儿,而是李唐皇室的远支宗室之女,自己的宝贝女儿,李世民怎舍得嫁到荒蛮之地?

史载,文成公主进藏,给藏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提升了整个西藏地区的文明水准,但文成公主的入藏并没有给唐朝带来长久的和平。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成为了吐蕃王朝的第二任赞普,而到了龙朔二年(662),芒松芒赞觉得吐蕃国力已远超大唐,便对大唐大兵相向,于663年灭掉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两国重开战端,而在当时文成公主尚且在世。

为支持吐谷浑,公元670年唐军出动5万人助吐谷浑复国,却在大非川之战中被吐蕃击败,此后吐蕃向安西发动进攻,又被唐军击败。很长一段时间,唐朝与吐蕃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打得有来有回,互有胜负。

到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期,由于唐朝与吐蕃连连战争,双方谁也灭不了谁,都有些精疲力尽,便又有了和亲的想法,于是在公元707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赤德祖赞。但和亲还是没有将和平维持下去。

为啥?其实当时的吐蕃还不是高度集权的王朝,虽然初步形成了国家机器,但朝中的大臣、地方的大员都有相当大的权力,比如宰相大论,就拥有掌管一切的权力,完全可以架空赞普,而地方上的那四个“茹”,等于是地方上的诸侯,这些朝中的官员和地方的大员形成了利益集团,他们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只能通过战争来实现,通过战争来行抢劫的事实。

公元710年,吐蕃通过贿赂唐朝鄯州都督杨矩,取得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九曲实际上是个水草资源丰富,可为吐蕃军队提供充足粮草的地方,是吐蕃进攻中原地区的重要跳板,只是当时的唐朝处在中宗时期,相对于太宗、高宗和武则天,中宗就显得非常糊涂,没在意九曲这个地方,而失去了九曲,唐朝在战略上就显地非常被动!

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宰相坌达延给皇帝李隆基写了封信,希望能与唐朝划定渭源地区(今甘肃省定西市境内,渭水发源地)的边界,但吐蕃却在两国划定边界的时候对唐军发动了突然袭击,随后在渭源地区大肆掳掠。

李隆基随即调集大批军队前往渭源与吐蕃交战,但当唐军赶到的时候,吐蕃人早已抢了个盆满钵满,全身而退了。

吐蕃的挑衅使李隆基愤怒异常,两国重开战端,之后唐军在渭源地区连败吐蕃,杀敌数万。开元十七年(729年),唐朝宗室李祎又奇袭了西北重要据点石堡城,扭转了西北地区的局势,在李隆基前期,唐朝正处在最为强盛的阶段,这个阶段吐蕃在与唐朝的对抗中处于下风。

但是安史之乱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安史之乱时期,吐蕃先是占据了整个青海,见唐朝没动静(当时唐军正在与安史之乱的叛军交战),就越来越得寸进尺了。到了唐军与史朝义决战的时候,吐蕃攻陷了大震关(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陇山),打开了通往陕西的门户,正当史朝义自杀身亡,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候,吐蕃大军已席卷整个西北,二十万大军很快就直逼长安。

广德元年(763年)9月,吐蕃兵临长安郊外,而此时的唐军主力还在安史之乱前线没有回来,对于代宗李豫来说,虽然在长安抵抗能提振全体唐朝军民的士气,但也只是多支撑几天而已,结果就是自己以皇帝的身份被俘,于是在吐蕃兵赶到长安之前就溜之大吉了,随后长安陷落,吐蕃到处抢劫了一番就回去了。

此后,唐朝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中央是不断地宦官当权、朋党之争,地方上又是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中晚唐就在这种形势下日趋没落,走向了衰亡。

而吐蕃也成了唐朝的难兄难弟。

自松赞干布建国以来,吐蕃的对外战争基本就没停过,长期的战争加剧了内部的赋税和兵役,使得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再加上灾祸连连,民不聊生,吐蕃的群众们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反对贵族的斗争。赤松德赞当了42年的赞普,把吐蕃王朝带到了巅峰,但也正是在他的时代,吐蕃走了下坡路。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总是打仗,老百姓也会受不了,赤松德赞看到了这点,本想休养生息,但吐蕃高层贵族却不这样想,战争就是他们发财的门路,谁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就会要谁的命,赤松德赞成为了他们的公敌。

为了平衡贵族的政治力量,赤松德赞引入了佛教,此后僧人开始渗透到了吐蕃政府,甚至担任了吐蕃的宰相。赤松德赞死后,他的儿子牟尼赞普继续崇信佛教,还命臣民向寺庙捐献财务,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不满,结果被他亲生老妈毒杀,牟尼赞普的弟弟牟如赞普继位后一个月,又被人刺杀身亡。

随后,牟如赞普的弟弟赤德松赞上位,但在他统治时期,吐蕃国内多次发生地震、山体崩塌的灾祸,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贵族们就看准这一时机,又将其刺杀。

接下来,赤德松赞的弟弟达玛继位,是为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赞普,不过达玛也没能逃过贵族们的魔掌,于会昌二年(842年)10月,遇刺身亡。由于达玛没有子嗣,吐蕃王朝也就随着达玛的身死而终结。

那么我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吐蕃会跟唐朝相爱相杀这么多年,却不去攻打印度呢?其实吐蕃对印度用兵的事情是有的,典型的例子有两个:

第一个是唐朝最为传奇的使臣王玄策,他在公元647年奉命出使印度,结果在途中被中天竺的国王抢劫,一气之下就找吐蕃借了1200人、尼泊尔借了7000人,把整个印度北部搅了个天翻地覆,一举灭了中天竺国。

第二个是赤松德赞时期为了抢一颗舍利子而出兵印度小国摩揭陀国,把这个国家灭了,抢到了舍利子后就撤军了。

其实这两次吐蕃对印度用兵,并没有得到什么经济上的好处,一次是给唐朝面子,一次是为了一颗舍利,历史上基本没有吐蕃对印度用兵的记载,其实主要就在于经济利益。

相对于印度来说,唐朝地大物博,国力强盛,所以唐朝也很有钱,当时吐蕃人只要攻陷唐朝的一个县,得到了都比攻下印度一个国家要多得多。而且吐蕃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王朝,实际上到后来权力却为贵族阶层所把持,贵族为了利益而发动战争,自然就要抢有钱的了,穷鬼有什么好抢的?

其次在于战略地缘,毕竟吐蕃跟印度隔了个世界屋脊,大规模出兵印度并不实际。而从青藏高原下来,只要攻破几个重要的隘口,整个中原就一马平川,就难度来说唐朝要远小于印度。

而且长久以来,唐朝一直都十分强大,吐蕃与唐朝的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吐蕃既要到唐朝抢劫,也要防范唐朝,而要防范唐朝,不出动主力部队怎么行呢?所以吐蕃的主要精力也只能放在唐朝上。

最后是气候因素,其实吐蕃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适应了哪里的高原寒冷气候,如果到了印度,就根本无法适应哪里的热带季风气候,如果长久驻扎在印度,恐怕那些吐蕃兵还没怎么适应就纷纷病倒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国家,雅隆,李世民,公主,青藏高原,唐朝,崛起,部落,松赞干布,吐蕃,消息资讯,唐军,李世民,唐朝,松赞干布,印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家,雅隆,李世民,公主,青藏高原,唐朝,崛起,部落,松赞干布,吐蕃,消息资讯,唐军,李世民,唐朝,松赞干布,印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家,雅隆,李世民,公主,青藏高原,唐朝,崛起,部落,松赞干布,吐蕃,消息资讯,唐军,李世民,唐朝,松赞干布,印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