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一事,实在是昏招,毛主席曾评价李世民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充分说明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简直太糊涂。
自从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出来,当时有3个人选,分别是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而太子之位的争夺分2个阶段。
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在角逐太子之位,一方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另一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本来李泰最开始是占优势的,唐太宗甚至都亲口答应让他当太子的,可李泰实在是太年轻,干了一件事情,触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和忌讳,就快到手的位子一下就丢了。
李泰这人十分聪明,结交了不少文人学士,名声也不错,而且唐太宗过度宠溺他,因此,李泰十分自信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有一次,他在皇宫给李世民请安时,干脆就撒娇卖萌,并当场表示:如果传位给他,将来他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再传给晋王李治。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立他为太子,这算是得到口头承诺了,但李世民又把这事给褚遂良说了,褚先生作为旁观者,比较清醒,给太宗泼了冷水,李泰会杀自己儿子,然后再传位给晋王?这种鬼话能信?
同时暗示李世民:要是李泰登基,很有可能杀了李治!
要知道,李世民得皇位是通过政变,杀兄弟得来的,他自己是非常忌讳这种事情发生的。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核心要素就是确保这几个儿子将来不会自相残杀。
世民兄当场醒悟,冷静下来,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决,但毕竟李泰是得到口头承诺的,而且李世民很宠溺他,如果再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是完全有可能拿到位子的。
但是,李泰在这时候干了一件蠢事,把就快到手的位子弄没了。
他跑去吓唬晋王李治,因为李治跟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曾经建议废太子李承乾兵变谋反,事发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吓唬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这么好,当初他谋反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附从吗?
这话一出,本来就很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小脸煞白,天天惶恐不安,要知道参与这种事情是杀头大罪,虽然李治没参与过,但要是有人这么诬陷他,他百口难辩,咋办?
这事儿很快被李世民知道了,他非常震惊,因为这件事传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李泰要干掉李治,至少可能性很大。
李世民还没死,他就敢这么去搞自己兄弟,这要是将来把皇位给了他,岂不是要直接把李治干掉?兄弟相残的悲剧又要上演?
就在李世民开始动摇改立太子的时候,废太子李承乾非常及时地上来补了一刀,让李泰从此与太子之位彻底无缘。
他跟李世民说:我已经贵为太子了,还能有什么奢求?就是因为李泰想谋害我,夺取太子之位,我才与朝臣一起谋求自保之道,现在立他为太子,恰好落入他的圈套。
这两件事给了唐太宗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反复思考该如何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最后得出结论:传位给李治,则可避免!
于是懦弱的李治因为仁慈,得以当上太子之位!
李治当太子这事儿虽然定下来了,但传位这么大的事情,要慎重,因此还要考察一下李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十分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于是,李世民又开始犹豫了。
他在思考,如果李治不适合传位,还有哪个儿子能当大任,又能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呢?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因此: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李世民因此常对人说:英果类我!也就是觉得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甚至把当时城市规模仅次于首都的益州封给他治理,作为藩屏,拱卫国家,十分倚重这个儿子。
当看到李治实在不适合传位后,李世民觉得李恪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朝廷重臣。
前文已经说过,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李治的一股政治势力,而且李治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恪只是杨妃的儿子。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李恪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因此,李恪这时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于是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
他对唐太宗说,李治性格仁厚,是难得的治国之才,现在举棋不定,很容易招致祸事,加上长孙一伙人又是重臣,他们的意见直接促使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后来,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又陷害李恪参与谋反,导致李恪被杀,之后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斗法失败,被诬陷,自尽而死。
史书上多认为,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致其死,他自己后面又被人诬陷而自尽,实在是应得的报应,当初诬陷别人,今天也被别人诬陷,苍天不曾饶过谁。
后面李治成了太子,再后面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夺走了权力,整出了二圣临朝的历史奇观!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世民常说李恪类我,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同时他也清楚李治性格太懦弱,循规蹈矩,不适合做皇帝,可以说,他对自己的这俩儿子是十分了解。
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听信了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糊涂的一招。李治太过仁慈,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李世民也十分清楚,却要选择李治。
最后李治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性格上栽了跟斗,武则天强势,李治懦弱,故而武则天比他更有主见,懦弱的李治被强势的武则天一步一步地拿走了天下大权。
由此引发中唐政治动荡不安,武则天在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晚年又发生神龙政变,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接着又是先天政变,经常政变,没安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