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赵匡胤为收回燕云十六州设立封桩库筹钱,最后这笔巨款去向如何?

赵匡胤为收回燕云十六州设立封桩库筹钱,最后这笔巨款去向如何?

众所周知,燕云十六州是宋朝永远的痛。为了收回这片土地,历代宋朝皇帝费尽心力,结果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初就已经在为收回这片土地作准备,因为燕云十六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关系到宋朝能否强盛的大问题。为此赵匡胤提出了各种政治和军事上的方案,为收回燕云十六州做准备。在这些准备工作中,封桩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赵匡胤压箱底的大招。可由于他仓促离世,使这个计划没有来得及执行。封桩库中为收回燕云十六州而准备的巨额财富也没有用到,最终也不了了之。

燕云十六州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人的,换取了契丹人支持他推翻李从珂的后唐政权。这个地理位置非常的关键,正是中原腹地与北方草原的分界处,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必由之路。契丹人得到这片土地后,便占据了战略上的有利地位,而中原王朝则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于是契丹军队年年南下入侵,给河北百姓带来了沉重的伤害,也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大患,从后晋出帝石重贵开始,中原王朝的皇帝便多次谋划收回燕云十六州,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也继承了在他之前的中原皇帝的经营思路,认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能否重新强大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用尽一切办法收回。封桩库便是赵匡胤为收回燕云十六州而设计的方案,目的是用赎买的方式从契丹人手中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领土。封桩库是赵匡胤设立的专用资金库,他把每年宋朝盈余的资金存入封桩库中,打算存够钱后,便遣使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人不同意,他则用封桩库中的钱建立军队,用武力方式夺回燕云十六州,从而完成中原王朝的重新统一。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需要赎回或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资金的海量的,所以封桩库中也被存入了天文数字一般的财富。可惜的是,赵匡胤五十岁便英年早逝了,这个计划没有来得及执行。于是问题来了,赵匡胤去世后,封桩库中的钱是如何处置的?这笔巨额财富最后下落如何?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笔本来用于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专用资金,被赵匡胤的继任者们,用各种名义划归皇室私用了。开启这一先例的便是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而从赵光义之后的宋真宗和宋仁宗也相继从中挪用了巨额钱财,使得封桩库中天文数字一般的资产不过三代便消耗殆尽。

根据封桩库的建立的过程看,这里面的钱一部分是宋朝当年的财政盈余财政。另一部分是宋朝统一南方过程中,从后蜀、后唐、吴越、南汉等割据势力缴获的战争收益。史料记载,这里面的钱是天文数字的,让继承皇位的赵光义都感到惊诧。赵光义曾对宰相说,“此金帛如山,用何能尽!先帝每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根据后世的学者们推算,这里面的巨额财富达到了数千万贯,数倍于当时国库的资金总量。然而赵光义并没有把这笔钱用于赵匡胤设计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上,而是把封桩库的资金划入了皇室私有内库名下。

赵光义先是将封桩库改名为右藏库,然后又将其于国库合并成为内藏库。最后他把内藏库下面属于封桩库的一部分改成景福内库,于是这部分资产就变成皇室宫廷所拥有,并不再归属于朝廷管辖。本来封桩库是属于国库的一部分,归属于朝廷管辖,按道理是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的。赵匡义以管理国库财政的大臣不能节约用度,所以便提出由皇室管辖,实际上则挪用和霸占了这笔天文数字一般的财富。在得到这笔钱的初期,赵光义还不敢太乱来,支出方面都还比较符合封桩库设立之时的初心,可到了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却完全乱了套。

从历史记载来看,在赵匡胤执政时期,朝廷对于封桩库的支出是非常谨慎和节俭的,一切都围绕存钱的目标。所以到了赵光义继承皇位后,才会对封桩库的巨额财富感到惊讶。赵光义即位后,先后收回了吴越国和北汉,也取得了很多的战争收益,这段时期封桩库的钱属于增长状态。

等到他在高梁河战役和雍熙北伐中失利之后,封桩库中资金的使用便逐渐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在高梁河战役和雍熙北伐之中,宋朝军队两次惨败于契丹军队之手,有生力量被重创,赵匡胤留下的精锐军队损失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光义和宋朝朝廷逐渐陷入消沉之中,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被搁置起来。

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被搁置了,但是封桩库的钱还存在,于是朝廷上下的权贵们便盯上了这笔巨额财富。为了合理合法的使用这笔钱,赵光义又打起了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的招牌,以补充朝廷国用的名义,多次从封桩库中提取资金。可毕竟这种事情好说不好听,赵光义在干这事的事情还有些底线,不敢过分地挪用其中资金,所以封桩库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损失。可等到宋真宗即位后,朝廷形势大变,封桩库的财富就再也保不住了。于是眼红这笔财富的朝廷权贵,以各种名义向皇帝要钱,使得封桩库的资金逐渐消耗殆尽。

宋真宗不像赵匡胤和赵光义,他性格软弱,不能完全掌控朝政,朝廷大权便落入了北党文官集团之手。这些文官们眼红封桩库的财富,便以各种利用向封桩库借贷。或是军费需要,或是治水需要,各种需求不一而足。据说借贷最厉害的时候,每年要借出两三百万贯,而大部分都没能还回封桩库。借钱不能还的官员朝廷只能除名,可这钱就要不回来了。长期以往,借出的钱不了了之,封桩库的钱就越来越少。在这种提款机的状态下,再多的银子也经不起折腾,赵匡胤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而节省下来的钱,便大部分落入北党官员的腰包之中。

除了百官无休止的借贷以外,宋真宗本人也是花钱如流水。为了从北党官员手中夺回朝廷的控制权,他联合以丁谓、王钦若为首的南党官员,发起了天书和封禅的活动。他们通过搞这些活动来提拔自己的党羽,于北党争夺朝廷的官位和话语权,搞出了天禧党争。在党争的过程中,天书和封禅活动是要花费巨额资金的,朝廷的国库根本支持不了,便很多消耗便从封桩库里出。比如当时为了把封禅用的各种器具运输到泰山,所花费的运费就达到银十万两之多。而在封禅之地修筑祭坛等更是花费无数,仅仅封禅泰山的总花销就超过钱八百万贯。

由于宋真宗执政时期的党争乱象,使得宋朝逐渐陷入了三冗的危机之中。这三冗虽然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冗兵、冗官和冗费,可从根本上来看就是缺钱。冗兵需要大量军费,冗官需要养大量官员,而封禅和天书运动等开销形成冗费,对朝廷的财政形成了空前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朝在民间、军队、士绅阶层的各方面出现了各种危机。由于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这种危机在宋仁宗年间集体爆发,这给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为了应对这些政治、军事和朝廷内外的乱局,宋仁宗不得不将内库掏空,封桩库自然成了最后的希望。

经过这么几轮的变着法的从封桩库提款,再多的钱也有被用完的时候。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封桩库的财富的确是非常惊人的,能够被宋朝三代皇帝折腾这么多年也是奇迹了。可是面对朝廷官员们的贪欲,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尽管宋仁宗节俭到了极点,也满足不了这些人的胃口。

实际上封桩库的计划只是赵匡胤的一厢情愿,并没有得到朝廷和皇室的广泛支持。他之所以能存下如此海量的财富,还是得益于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对朝廷的掌控能力。他有着复兴华夏,重现汉唐盛世的雄心,但是朝廷和皇室没有。当他去世后,官员和皇室的贪欲便盯上了这笔财富,最终使得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在皇室中人看来,封桩库就是私人财产,随便他们怎么折腾。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三朝,为了稳定皇位,控制朝廷大局,皇帝都拿出大量资金满足政治操控的需要。天书活动、泰山封禅、宋仁宗年间的各种超额赏赐,都成了这笔资金消耗的去向。而对掌控朝廷政治的北党文官来说,这些钱都是打下南部割据政权的战利品,理应大家分润。所以寇准、李迪的北党宰相对于百官侵吞国家资产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纵容这种贪腐,使得大量钱财流入官员私人的腰包,根本没有花到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方面。

可以说除了赵匡胤以外,后面的皇帝虽然天天念叨收回燕云十六州,但却并没有真正把此事放到第一位。而控制朝廷的北党官员,更是把燕云十六州当作玩弄政治的筹码。只要燕云十六州不收复,他们就能以这个理由无限制地向朝廷和百姓要钱,这是典型的养贼自费的政治手段。再加上不愿意在北方战争中消耗自己的势力,便集中在朝廷党争中争权夺利,使得宋朝国力大量被内耗。好在有着封桩库的钱打底,才让宋朝撑了那么些年。而明朝也遇到于宋朝极为类似的情况,却没有这笔钱打底,最终在内忧外患中国破家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燕云十,契丹,赵匡胤,朝廷,赵光义,宋朝,中原,财富,资金,巨款,知识科普,燕云,赵匡胤,朝廷,赵光义,封桩库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燕云十,契丹,赵匡胤,朝廷,赵光义,宋朝,中原,财富,资金,巨款,知识科普,燕云,赵匡胤,朝廷,赵光义,封桩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燕云十,契丹,赵匡胤,朝廷,赵光义,宋朝,中原,财富,资金,巨款,知识科普,燕云,赵匡胤,朝廷,赵光义,封桩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