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陶谷抢先拟制禅位诏书,拥立赵匡胤称帝,为何始终没能封侯拜相?

陶谷抢先拟制禅位诏书,拥立赵匡胤称帝,为何始终没能封侯拜相?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回师东京汴梁城夺取柴氏的后周天下,然后才当上皇帝的。在此过程中赵匡胤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其中以他结拜的义社十兄弟最为著名。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对这些在夺取后周天下过程中帮助过他的人进行了丰厚的赏赐,很多人都加官晋爵,甚至还被册封了郡王的头衔。但是也有一些对赵匡胤称帝建立功勋的大臣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让人感到疑惑不解。翰林学士陶谷就是这样一位,他是为赵匡胤称帝拟制禅位诏书的人,也是逼迫柴宗训退位的大臣,却没在宋朝封侯拜相。

陶谷虽然不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但是在赵匡胤称帝的过程中,作为后周旧臣所做的贡献却是仅次于副宰相王溥的。很多人都知道,赵匡胤之所以能发动陈桥兵变是得益于王溥的假消息配合,这才麻痹了宰相范质等人,让他得以领兵出征辽国,取得在陈桥驿收拢兵权发动兵变的机会,因此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功。而翰林学士陶谷在其中的作用虽然比不上王溥,却是压垮后周朝廷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赵匡胤带领军队攻入东京汴梁城,并在宫中控制了后周恭帝柴宗训后,正是陶谷抢先拟制好了禅位诏书,让后周朝廷失去了反抗的机会。

从事情发展的过程来看,赵匡胤从陈桥驿兵变后回师东京汴梁城,联合守城的石守信等人夺取城市控制权,是一场非常凶险的阴谋。当时后周正处于国力的巅峰,虽然赵匡胤的人控制了东京禁军,但从军力上来讲与后周各路军阀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他想要拿下后周朝廷称帝,必须要坚决执行兵贵神速这个原则,在各地的节度使军阀反应过来前拿下东京汴梁,控制后周朝廷,完成篡位登基的一系列活动。如果这个过程中稍有迟缓,让后周朝廷的范质等人反应过来,调各地的大军勤王,赵匡胤必然会遭遇腹背受敌困境。

因此赵匡胤和赵普、赵光义等人在谋划这个事情时就想到了里应外合。一方面时与让结义兄弟石守信等人掌控东京城防,另一方面则勾结了副宰相王溥。但如此做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出了纰漏,虽然他们打了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一个措手不及,赶在皇城军队反应过来前控制了局面,但这些后周旧臣的顽固也让他们有些始料不及。从当时的局势看,赵匡胤最希望的就是兵不血刃的夺取皇位,尽量减少内乱带来的损失,积极准备应付接下来各地军阀的反弹。这种情况,就需要赵匡胤及其手下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好应对准备。

赵匡胤在军事上的准备是很充分的,毕竟他自己就是军队最高首脑出身。但在政治上的准备却只有王溥一人,当面对范质等人的强硬态度时,他就有些进退两难了。当时赵匡胤控制了全局,他当然可以学习后汉隐帝刘承祐将现场反对的王公大臣及其家属都杀光,但这就在政治上犯下了极大的错误,很可能给政敌留下口实。刘承祐正是采取了这种极端措施,才使得众叛亲离,被起兵报仇的郭威夺取了天下。赵匡胤自然不想步刘承祐的后尘,但面对范质等人的强硬时又一筹莫展,此时出场的陶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形势对赵匡胤来说是速战速决,尽快在各地的节度使军阀反应过来前稳定东京局势,又不能发生滥杀事件而引起军阀们群起而攻之。因此他不能给范质等人以喘息之机,必须尽快迫使对方交出权力,让柴宗训让出皇位。翰林学士陶谷见机献上了提前拟制好的禅位诏书,堵住了范质等人推脱的借口,同时出言逼迫柴宗训放弃皇位。这一系列的操作打破了范质等人的幻想,让他们没有时间联系和调动各地军队,只剩下投降一途。在陶谷的带领下,大量后周大臣被瓦解了抵抗意志,纷纷拥立赵匡胤登基称帝,这才让东京局势得以平稳过渡。

陶谷的行动成为压垮后周朝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掀起了后周旧臣投降赵匡胤的高潮。借着这个机会,赵匡胤大肆招揽人心,瓦解了后周大臣和军队的抵抗意志,最终得以掌控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如果没有陶谷,赵匡胤采取强硬的手段夺取政权,极容易逼反各地的节度使军阀,使李重进等反对势力找到联合的攻打东京汴梁城的机会。因此可以说陶谷在政治上的功绩是极大的,对于后周到宋朝的政权过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对带头从龙拥立的旧臣,新皇帝必然会给予丰厚赏赐,以收买各地的人心。

但是赵匡胤即位后并没有对陶谷进行太高的赏赐,甚至在官位上都没有进行大幅度的晋升。在后周世宗柴荣时期,陶谷就已经是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承旨了,是当时的內制大臣之首,有着起草圣旨的大权。可是在赵匡胤称帝后,陶谷依旧是翰林学士承旨,只是改任了礼部尚书。从表面上看,他从侍郎到尚书升了一级,实际上翰林学士承旨的权力已经形同虚设,远没有后周时的风光。赵匡胤称帝后,圣旨的起草都是经过赵普和赵光义的,陶谷和后周三个宰相就是摆设,是赵匡胤为了面子才暂时让他们留任。

赵匡胤在即位后重用文臣,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限制武将权力,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陶谷作为文臣,又是后周旧臣中首先投靠的,却没有受到重用,官职一直原地踏步。陶谷在赵匡胤执政时期虽然都是尚书一级的大臣,但主要工作内容却与功臣的身份很不相称。他也没有封侯拜相,这与后来拜相的赵普等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他甚至到了晚年还牵涉了儿子科举的受贿案,被人告发后受到罚俸惩处,未能进入政事堂的宰相圈子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因此很多人提出疑问,赵匡胤是出于什么考虑,不重用这位拥立功臣呢?

从史书上记载的各方面内容来分析,赵匡胤不重用陶谷,甚至在赏赐方面也没有特别丰厚,其根本原因还是与陶谷卑劣的品德有关。陶谷是后周大臣中道德水平极低的,早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声名狼藉了。他本是后晋的官员,受到当时的宰相李崧的推荐而得到重用,一直做到了翰林学士的高位。后来石敬瑭废除翰林学士,又让陶谷掌握内外制书,成为两制大臣之首。在后晋初年陶谷就到了宰相的门槛上,距离拜相也就一步之遥了。但是他在李崧被宰相苏逢吉迫害时不但躲在家里称病,而且私下里各种诋毁李崧,是典型的忘恩负义之辈。

因为这方面的事情太多,陶谷虽然能力出色,但遭到朝廷内外的诟病。他先后在后晋、后汉、后周担任两制大臣之首,却始终与宰相无缘。后周时陶谷曾奉命出使南唐,面对南唐的大臣傲慢无比。南唐宰相韩熙载早就知道陶谷是品行低劣之辈,只用了一个歌姬就让他原形毕露,在宴会中表现出了贪婪好色的一面,丢人丢到了大江南北。因为这种事情太多,陶谷的名声越来越差。所以后周世宗柴荣只用陶谷的才能,而不将其封侯拜相。赵匡胤称帝后也沿用了这种策略,虽然陶谷能力出色,又是拥立功臣,但总是卡在尚书这一级。

赵匡胤的皇位是从后周柴氏夺取的,虽然名义上是禅让,实际上是谋朝篡位,说出去本来就不好听。如果他还把这个篡位诏书的起草人弄到政事堂当宰相,这名声就更难听了。况且陶谷名声本就不好,早就声名狼藉了,他进了政事堂岂不是意味着蛇鼠一窝?赵匡胤也是要面子的,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自然不敢把如此声名狼藉的人放到宰相圈子中。况且陶谷出了名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谁知他能干出什么卑劣的事情来?对于这样的旧臣赵匡胤只能加以防范,而不能重用,否则很可能遭到对方的暗算。

实际上名声在古代当宰相的因素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唐宋之后,但凡是有为的皇帝,都把名声作为考察宰相的重要参考依据。虽然名声并不能说明一切,至少从表面上能筛去大部分不合格的人才。也有很多奸臣是貌忠实奸的,这种大臣就不能用名气来筛选了,反而容易堕入窍中。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很好,有唐宗宋祖的美誉。因此他是非常注重名声的皇帝,像陶谷这种声名狼藉的大臣是很难成为宰相的。再加上陶谷是后周旧臣的身份,所以在政权稳定后就被踢出了中枢,一生都没能封侯拜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后周,称帝,陶谷,范质,赵匡胤,朝廷,诏书,东京,军队,军阀,知识科普,宰相,陶谷,范质,赵匡胤,东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周,称帝,陶谷,范质,赵匡胤,朝廷,诏书,东京,军队,军阀,知识科普,宰相,陶谷,范质,赵匡胤,东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周,称帝,陶谷,范质,赵匡胤,朝廷,诏书,东京,军队,军阀,知识科普,宰相,陶谷,范质,赵匡胤,东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