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尤其在唐玄宗当政时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然而“安史之乱”的八年战火,终结了唐朝的繁荣强盛,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后世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一个能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虽然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罪魁祸首,但我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府兵制的失败,是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安史之乱”正是这一结果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要问了,怎么唐朝的府兵这么悲催,打仗还要自己自备武器和战马,政府怎么什么都不管?
听我慢慢道来。当时唐朝的户口本分九等,就是根据各家经济状况分成九个等级。根据当时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看到了没有?在唐朝前期府兵制实行的时候,不是你想当兵就能去当的,要看出身的,说的更直白点就是穷人就别想上战场杀敌报国了,好好在家种地吧。
既然如此,那去当兵的都是什么人?根据法令,只有在户口九个等级里的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让他去当兵服役。当然国家不给他们发军饷和装备,武器、战马自备。但政府会免除他们的租庸调,就是他们不必向国家上交粮食、布帛还有服劳役。
那府兵制的好处在哪里呢?
一是,使唐朝士兵个个装备精良,无形中提升了战斗力。由于这些府兵家庭条件都不错,他们的兵器、马匹、衣服都是自己自备的,因为他们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劳役,所以有力量自备武装,锴甲衣服长短肥瘦都比较合身,刀枪轻重也能配合他的体力,战马的性格也懂得。他的生命要靠这些,前途立功也要靠这些,所以一切衣甲、兵器、马匹都很好,很讲究,很精良。
第二,为唐朝政府节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客观上讲又减轻了唐朝普通百姓的负担。当时唐朝大概有600—800个折冲府,折冲府又根据士兵的数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若假定这800个府都是中府的话,全国有80万军队,大概最少也很40万。而这40——80万军队,不需要唐朝政府出一文钱、一粒米,因为他们自己有田地,自备武器、战马等作战物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府兵制实行的时候,唐朝政府的财政负担真轻,连军费都省了。
唐初就根据这个府兵制来统治全国,同时向外发展,变成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后来府兵制度失败了,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那府兵制为什么失败了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初唐以后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就是军队没有复员,没有休息了。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
第二,唐朝政府和军队对战没府兵家属的抚恤慰问日渐松懈,不及时不到位不加重视,渐失人心。唐初府兵外出打仗阵亡,军队立刻把名册呈报中央,中央政府也马上下令给地方,立刻由地方政府派人到死难士兵家里去慰问,给予抚恤和褒奖。这等事关系极大,尤其在军队精神上,有巨大的鼓励作用。但后期军队和政府对待这件事,就越来越不上心了,甚至不管不问,战死的士兵似乎就白死了,人心就凉了。
第三,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唐太宗时,到中央宿卫的府兵,皇帝自己也时常同他们在宫廷习射,政府看得起他们,他们也觉得很光荣。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第四,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这样,玄宗统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后方兵源枯竭,唐朝政府有钱有势,不在乎,临时买外国人当兵。边疆上都变成外国兵。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看他们名字是中国式的,而且是中国的边疆大吏,实际都是外国人,寄付国防重任的实际都是外国人,这是非常危险的。这正是府兵制失败导致的后果,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之后胡人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让大唐从此走向衰落。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