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代宰辅制度下,宰辅的权利如何分配,如何监督?

宋代宰辅制度下,宰辅的权利如何分配,如何监督?

宋朝时期,宰辅权势很高,拥有总百官、平庶务的权力。同时还为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匡胤画像

宋代宰辅,人才众多

宰辅经常参与各方决策,组织成员多为才华横溢,且拥有远大抱负和志向的人。这里说的宰辅,指的是宰相和辅政大臣的总称,不是宰相个人,而是指以宰相为首的整个决策集团。但他们整体的决策计划,都是以宰相为主。宰相也可以说是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

在宋朝,重文抑武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国策,黄袍加身后,皇帝很尊重文人,加上刚刚夺权,武将权势过高且很难抑制,整个宋朝,高级官员几乎都是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宋朝宰相 赵普

因此,宋朝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臣,像是赵普,李沉、寇准、范仲淹、王安石等等。想通过习武升官发财,几乎是不可能的,成为文臣,成了唯一能够晋升的路

文臣在宋朝,是备受尊敬的,那么宰辅在当时,又是怎样的地位呢,书中所形容的是:

百官见宰相有其礼,百官避宰相亦有其礼,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科举制为宰辅机构,输送人才

宋朝本身就崇文,再加上当时的科举制的改良,废除了公荐,限制门荫。考试的公平性获得了很大提高。宰辅机构中的改革派人士几乎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宰辅机构,提供了许多新鲜血液,据考证,北宋92名宰相中,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的,多达83人。

这些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十分感谢皇帝的赏识,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宰辅们也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以匡扶社稷为己任,连面对皇帝,都敢直言不讳。而负责劝谏皇帝的,自然就是宰辅组织的首领,宰相了。

北宋首位宰相

要说北宋初的第一位宰相,那就是历经三起三落,贡献巨大的赵普了。曾随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暗中策划了陈桥兵变,还协助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参与兵变、改革。为宋朝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桥兵变

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赵普与赵匡胤,便是在这里第一次遇见,随后相见恨晚。赵普从此成为赵匡胤的幕后人物,为他出谋划策。

之后,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等为赵匡胤谋策,将赵匡胤灌醉,然后用龙袍加身,让他顺利继承了皇位。随后位列第二的赵普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

这时的他,还没有升任宰相。但他的才华和能力,已经让皇帝记住了他,并时刻向他请教问题。有一天宋太祖问赵普:

何以自唐末始数十载,君王改朝换代十二次,连年征战不断,百姓叫苦不迭。先生有何良计,可助我息天下之乱,使百姓长治久安?

赵普

赵普不假思索,脱口直指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并非没有,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

这里宋太祖询问赵普的意见,可以说是已经有了宰辅制度的雏形,好的建议被采纳了,再加上赵普本人的能力优秀,乾德二年正月,皇帝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

赵普成为宰相之后,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务,都向他咨询而后决断。权力在一时间,几乎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且凭借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前后掌权十余年,独相十年,还曾经三度拜相,这在历史上,也是极少的。有一次,赵普曾与宋太祖讨论某官员是否应该升迁,太祖不喜此人,坚决不同意。赵普曰:

“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行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像这样直言不讳,且敢于直接表达自己想法,为国为民的行为,也为之后的后来者,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赵普画像

一般来讲,宰辅组织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他们追求更高社会地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 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匡扶社稷的志愿。

以宋朝名臣范仲淹为例。范仲淹以 “活人” 为使命, 实际上就是 “内养万民”,若为宰辅则活天下命, 突出了宰辅这一位置在保护人民方面的作用。

中央权力更加集中

宰辅组织,被皇帝赋予了很大的权利,然而权力背后,是皇帝收拢政权,加固统治的手段。宰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又集中了政事堂与枢密院的行政、军事权于一体,成为士大夫群体中最靠近核心权力的一类人。伴随而来的,便是风险。

这类人稍有不慎,就会架空皇权,导致统治根基动摇,而皇帝也是了解的,所以必然会有所约束,寻求制衡。

在当时的人眼中,名望是十分重要的。皇帝任谁为相?或者考核近期宰辅的工作能力,就是以“名望”作为判断标准之一的。皇帝在任命宰相时,也会选取士大夫中呼声最高的, 因为这样的大臣能得人望,而有人望便能得人心 。

赵匡胤画像

在得到了皇帝默许的 “风闻言事” 权柄,成为宋代朝堂上制衡宰辅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流程逐渐形成一种制度。之后被大家所接受,因而为了维持权位,就必须拥有名望。而想要好名声,就必须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这样一来,像谋反,贪污一类的事件,就会大大地减少。

名望不仅可以助人上位,同时也是维持权力的重要方式, 一旦失去名望,就有可能遭受弹劾。《源流至论》就有记载称:

至于仁祖以政事付宰相,以公议委台谏。公议每每呼唤有德有望者居相位。

可见名望和品德,对宰辅的选举有多重要。有了这样的制衡,皇帝可以放心放权宰辅管理更多的事,然而凡事都有意外,宰辅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顺皇帝的心。

宰辅晏殊

晏殊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其过人的天赋,在14岁的时候,就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不仅毫不胆怯,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宰辅晏殊

他的才华与能力被当时的宋真宗所看见,授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学习勤奋,交友持重,还深得上司器重。少年得志的晏殊,非但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忘乎所以,得意猖狂,相反,从踏入官场起,他就表现出了完全不符合年龄的沉稳慎重。当时浮躁的朝野,需要的正好就是晏殊这样,能沉得住气的的“老实人”

当时的宋真宗,实在是离不开晏殊,据说每每有问题时,他都会咨询晏殊的看法,而晏殊也像是秘书般用小纸条的形式为皇帝答疑释问。之后短短几年,他从最开始的无品小官,做到了执掌制诏的翰林学士。

能入选翰林学士的人,基本都是日后的宰辅人选,而那时的晏殊才三十二岁。也是当时还年幼的,宋仁宗的老师,可以说前途大好。谁知命运弄人,几十年后,盛怒的宋仁宗一纸诏令,将恩师晏殊贬谪出京。虽然只是皇帝一时冲动,但同样证明,皇帝仍然保留最高决定权。

宋仁宗 赵祯

北宋庆历四年秋,宋仁宗赵祯当众怒斥宰辅晏殊,满朝文武沉默不语。因为晏殊被责之事涉及仁宗生母李宸妃。而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晏殊的欺瞒,使得赵祯大怒,毅然决然辞退了60岁的宰相晏殊。

当朝同期,很多大家熟知的人物,都受到过晏殊的提携或栽培,例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史书上用了一句话,彰显晏殊的地位。

“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宰辅权利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但只要皇帝一句话,无论是再大的官职,再有政绩的功臣,也要听从调令,可见中央对于权力,还是把握的很紧的,并没有完全放权。

皇帝的恩威并施,群臣的监督催促,宰辅权利虽高,其实也是如履薄冰。既要完成皇帝安排的任务,还不能得罪太多同僚 。还有权力这个巨大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发出考验。

吕夷简

在宋代历史上, 被权力异化的宰辅比比皆是。北宋时期,有仁宗宰相吕夷简独霸相位十九年, 后有蔡京为首的六贼弄权等等

其中不乏有宰辅大臣个人权力欲望膨胀的因素在。 但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分配机制,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而这样的,为了权力的相互斗争,才是皇帝最愿意看到的。如果朝廷之中,群臣之间各个派系之间“难分高下”,那么宰辅的权利任然是最大的,对于当朝帝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这样的结果,绝不是皇帝愿意看到的。

结语

宋代宰辅拥有与群官礼绝的政治地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待遇, 同时也受到宋代宰辅制度的权力制约皇权所提供的优越地位和优厚待遇, 与其说是一种鼓励, 不如说是一种补偿, 用以交换宰辅大臣不断失去的自我价值和情感诉求。

宰辅制度的推行,让中央权利更加集中,皇帝统治更加方便,加上选拔上来的人才十分优秀,本身具有极高的道德水准,让这个制度得以留存,并成为宋代朝堂一股主要的势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宰相,权力,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赵普,天下,宋朝,制度,权利,知识科普,宰相,赵匡胤,晏殊,皇帝,赵普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宰相,权力,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赵普,天下,宋朝,制度,权利,知识科普,宰相,赵匡胤,晏殊,皇帝,赵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宰相,权力,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赵普,天下,宋朝,制度,权利,知识科普,宰相,赵匡胤,晏殊,皇帝,赵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