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家都不陌生,朱元璋一生有26子,庞大的朱氏家族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明成祖---朱棣。
但其实除了朱棣以还有很多优秀的皇子,就比如后来成为一代“医师”的朱橚。
他对后世有着卓越的贡献,但在明朝皇子们中却是个“笑话”一样的存在。
朱橚作为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是在朱元璋已经平定南京之时出生的。
那个时候朱元璋在南京基本上根基已经稳固,战乱也已平息,比起自己的哥哥们朱橚生长的环境已经时相当的优越。
哥哥们出生在朱元璋东征西伐的时候,战争不断,耳濡目染之下,朱元璋前四名皇子在治国或是战场之上都有着不俗的成绩,而朱橚在这些方面比之略显不足。
加上南京平定后朱元璋政务越发繁忙,因此对朱橚的关注自然也不多。
朱元璋称帝之后加紧了对皇子们的教育,7岁的朱橚跟着哥哥们一起上起了学堂。
这有时候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堪一击,用在帝王之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尽管朱橚与朱棣是手足同胞兄弟,但是政治与治国方面的才华却差之千里。
好在朱元璋也不多加责怪,毕竟他的儿子们太多,所以朱橚也落得清闲。
没事就研究研究古籍,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毕竟贵胄之家此生也不用为生计奔波,做个闲散王爷或许也是一种福气。
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固,也为了保证太子地位的不受到威胁,朱元璋对众多大臣权力进行了的清洗。
出于提防诸皇子的野心,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已经有了分藩的想法。
待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为皇子们分藩,秉着人人有份的原则,朱橚也被封为吴王。
当年的吴地就是如今的杭州,杭州素来是个好地方,在明朝的时候便已经是财富税收重地,可见其富裕程度。
分藩后的朱橚也正式的立业了,朱元璋对这个五儿子也是不薄,为他筹备了一门相当不错的婚事。
岳父家乃是开国公爵之一的冯胜,冯家手握兵权,一时间朱橚羡煞众多亲王。
父母之爱子,朱元璋也是一样,可唯独在父子情之上还多了一层皇权的束缚。
随着吴地的发展越发迅速,已经成为国家重地,朱元璋认为吴地已经不适合建藩,于是朱橚又开始了搬家,这一次他被封为周王。
到了开封的朱橚依旧是个清闲的王爷,没事就爱溜达,这不就溜出事儿来了。
去往开封的第八年,朱橚实在闲不住,在没有向朱元璋请示的情况之下,居然偷偷离了开封,跑去了岳家凤阳。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还面见了重臣,藩地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控制诸王的实力。
禁止结交党羽,可是朱橚的所作所为,却直戳朱元璋的逆鳞,雷霆盛怒之下,朱橚被流放至云南。
如今的云南那是风景美如画,大理洱海人间理想,可是明朝时的云南却是个贫苦的边陲之地。
那里的百姓食不果腹,更不要提生病用药了,人人都是面如蜡色,瘦骨嶙峋。
从小锦衣玉食的朱橚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时间大为震撼,朱橚是一个良善之人。
他看见百姓恶疾缠身,实为不忍,他想救助这些百姓,他深知自己无治国之才,但是如果能当一名大夫也是不错的。
朱橚在青年时期研习最多的便是医术,那时候的他觉得医学可以延长寿命。
朱橚还参与了《保生余录》、《普救方》的撰写,当然时还只是因为兴趣,这也为后续朱橚在医学上的造诣奠定了基础。
流放云南的一年期限很快就到了,回到开封的朱橚,已经对四处闲逛失了兴趣。
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脑子里全部都是治病救人的念头。
朱橚也顺利的回到了开封,他思索再三,最终决定通过医学方面的知识汇总,进行书记的编撰。
他深知只有通过这个方法,让百姓拥有自救的能力,才可以真正帮助到更多的人,
于是朱橚想到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号召一批有学之士,编写了一本《袖珍方》。
此书中记载了许多家庭实用的治病方法,很大程度之上帮助了百姓解决就医困难的问题。
在云南期间,朱橚发现因为饥荒很多百姓误食野草,导致疾病甚至身亡。
因此朱橚还专门建了一间植物园,专门通过种植奇花异草,来检测他们的作用与毒性。
朱橚还贴心的请来了画师,为每一种植物都绘出图案,方便辨认。
通过朱橚一行人的努力这本《救荒本草》终于问世,《救荒本草》是朱橚所有著作当中意义最为重大。
数千年来我国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百姓的生活较为清贫。
若再是遇上洪水、大旱之类的极端情况,只能吃糠咽菜,尤为突出的便是身在边陲的百姓们,生活更加得不到保障。
明朝之初百姓受到战乱的侵袭,许多百姓只能通过啃食树皮以及野草,进行果腹,误食者无数。
而这本《救荒本草》和许多传统医书不同,《救荒本草》更多的是赘述野生植物该如何食用。
《救荒本草》的出现也是我国对植物学的探索开端,小编特地上网查阅发现这本书中记载的植物是真不少啊,足足有414种。
而朱橚啊不喜欢做无用功,所以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植物都是从前医书无记载的。
朱橚主打的就是一个直接了当,简明扼要,他的书里没有文邹邹的语言,精简的语言再配上一副配图,相当的实用。
语言虽然精简但是植物的细节之处倒是一点不少,书中甚至还会描述植物叶脉等细节。
如果事情一直如此发展,倒不失为一个好结局,朱橚继续研究药草,造福百姓,成为众多藩王中医术最高的。
可是这是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动荡。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继位后总是免不了各种风波,新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
有人面临锒铛入狱,有人面临势力的削减。明朝的皇子们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自从朱允炆继位之后对于各地藩王的势力十分忌惮,毕竟他是朱元璋的孙子辈。
他的根基不稳,但是他的叔叔们都是正值壮年,于是他准备通过削藩,来巩固自己地位。
众王之中实力最强的就是朱橚的哥哥朱棣,此时的朱棣不论是治国还是行军打仗都是一把好手。
虽然朱允炆最想削藩的人就是自己的四叔,可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朱允炆还是怂了。
于是心生一计,准备先找一个实力较弱,进行削藩,起到一个震慑作用。
其实在小编看来,无论朱允炆削藩的第一人是否是朱棣,最终都将是失败的结局。
首先朱允炆性格不够果决,就帝王而言并不是最佳人选,年纪又小,各方经验有所缺失。
内在朝纲不稳,人心浮动,外有壮年们的藩王野心勃勃,朱允炆的成长必然没有充足的时间。
即便削藩第一个不是朱棣,凭借朱棣的才学与想法,他定当不愿屈居人下。
反而通过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在时机成熟之际会对朱允炆的统治进行推翻。
但是如果朱允炆刚了一回,第一个削藩的是朱棣了,其实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朱棣的势力已经形成,朱允炆的削藩只是临门一脚,恰巧给朱棣的反抗提供了借口。
可是为了自己长久的统治考虑,朱允炆还是决定让他的五叔成为削藩的第一人。
在朱允炆看来朱橚的实力一般,又不醉心于政权,因此,反抗的概率不大,即便反抗胜利的机会更是渺茫。
同时朱橚作为朱棣的亲弟弟,朱橚被削之后,朱棣也会老实一点,起到一定的敲打作用,为自己后续行动赢得时间,于是朱橚就成了朱允炆削藩大计中的第一个炮灰。
朱橚虽然一直无欲无求可是架不住“熊孩子”坑爹啊,朱橚的二儿子看到父亲一直重用大哥而自己被忽视。
内心也是极度的不平衡,一怒之下朱橚次子直接上奏给朱允炆,表示父亲和大哥要谋反。
这大概就是皇家的可怕之处吧,为了自己的权力,父子亲情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
不过听闻次消息朱允炆内心也是暗喜,正愁找不到借口发难呢。
朱允炆随即下令,命曹国公前往开封,务必将朱橚等一家全数尽捕,朱橚被捕之时措不及防。
朱橚一家全部贬为庶人,流放云南,不知朱橚的小儿子是否后悔,只因自己的一意孤行竟让全家沦为笑柄。
尽管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贬,但是第一次朱橚的身份依旧是尊贵无比的王爷。
朱元璋念及亲情也不算是重罚,但是朱允炆为了皇位的巩固,这一次的朱橚不仅是丢光了脸面这么简单。
朱橚流放云南之后,被下放到底层,和百姓们同吃同住,这一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深感百姓生活不易以及资源的短缺,他更是下定决定新继续钻研行医之道,为百姓谋福祉。
在朱橚流放期间其余藩王日子也不好过,削藩的削藩,自焚的自焚,最终朱棣在时机成熟之际发动政变,著名的靖难之役由此而来,经过数年的激斗,朱棣成功登上皇位,朱允炆最终下落不明。
号称永乐大帝的朱棣迁都顺天后开启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朱橚也因此获得释放。
从云南回到了开封,恢复了爵位,或许是经历了生死亦或是感受到了天壤之别的贫富。
回到开封的朱橚,更加潜心研究医术,大获朱棣赞许与支持,而朱橚的《救荒本草》在十七世纪末飘洋过海传到了日本,引起日本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日本被作为文献与参考使用,在《救荒本草》的帮助之下,日本的天保年间还有类似的仿本出现。
比如《救荒植物数十种》、《救荒略》等,全部都能看到《救荒本草》的影子。
朱橚的一生其实很精彩,出生皇家衣食无缺,所以为他的钻研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或许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不是优秀的皇子,并且还一度沦为笑柄,但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先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人道主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