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因为和杨贵妃有绯闻的人,不是史思明,而是安禄山。

对于安史之乱,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直接导致了唐朝由此开始衰落。

不过,引发安史之乱的两位主角,在历史上得到的“流量”却大不相同。

比如,有不少人都知道安禄山,也熟悉他的很多典故,但提到史思明,顶多知道他也是参与此事件的主角之一,至于具体他都干过什么事,就一脸懵了。

同样是“主角”,为何史思明的知名度,明显没有安禄山高呢?

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其一就是安史之乱的进程问题,其二则是史思明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的相关绯闻。

安史之乱,开始于公元755年,也就是唐朝天宝十四年,在当年十一月,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正式发动叛乱。

叛乱发生后,唐玄宗出逃,而安禄山一路所向披靡,到了当年十二月,就已经打进了洛阳,之后,在次年(公元156年)六月,长安城也被安禄山攻下。

且不说在此期间安禄山是如何打赢的,以及唐玄宗是如何昏招频出的,单说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发生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杨贵妃为何会死在马嵬驿?原因很简单,自然是因为安史之乱。

正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安禄山攻下洛阳后又打下潼关,不得已,唐玄宗才仓皇逃出长安城。

出逃的人中,不仅有杨贵妃,也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逃到马嵬驿后,士兵们发生哗变,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一帮禁军,纷纷指责杨国忠,认为是他导致了安禄山的叛乱(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所以,便有心杀掉他。

而最终,杨国忠被杀,士兵们又向唐玄宗请旨,希望他能将杨贵妃也除掉。

迫于形势,唐玄宗只得忍痛割爱,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至佛堂,并在这里将其缢死,自此,杨贵妃香消玉殒。

为什么要说这个事件呢?因为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安禄山有实力发动叛乱,与杨贵妃有很大关系。

正是杨贵妃宠信安禄山,故而才让安禄山获得了唐玄宗的进一步的信任,而皇帝的信任,自然给了安禄山壮大实力的机会。

并且,也正是因为信任,导致唐玄宗直到安禄山起兵,也不相信他真的会造反。

因此,在很大一部分非历史专业研究者的人概念中,都普遍认为,杨贵妃是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但在马嵬驿,杨贵妃死了。

不仅仅是杨贵妃死了,在仅仅五个月后,安禄山就被其儿子安庆绪的密谋安排下,通过侍奉安禄山的阉人李猪儿之手杀死。

此时,为公元757年的正月,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也就过去了一年多。

作为此次叛乱的最大反派安禄山,以及此次叛乱的最大“推手”杨贵妃,此时都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安史之乱结束了。

既然死了,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多人就不太关心了,毕竟导致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都没了,之后是什么情节,就不重要了。

这就好比我们看电视剧,造成大事件发生的反派主角都死掉了,继续看下去也就没啥意思了。

并且,在杨贵妃死后,就是唐玄宗和儿子李亨分道扬镳,之后李亨在灵武登基,并组织兵力开始迎击叛军,而唐玄宗也被迫退休。

因此,大多数人看到这里,对之后的情节稍微了解一下,就结束了,甚至还会有安史之乱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的错觉。

其实这个错觉,不仅仅是对安史之乱有,还有很多人,对唐朝也有,比如认为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就接近灭亡了。

但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又足足撑了一百多年方才彻底灭亡。

而说回安史之乱,对历史熟悉的人自然知道当时还没有结束,但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截止到杨贵妃被缢死,乃至到安禄山被杀,作为安史之乱的另一位主角史思明,就一直就没出现过。

这里说的没有出现,是指他没有随着安禄山东征西讨,所以,至少在这个阶段,他的存在感不高。

而刚才也说了,有不少对历史不是太熟悉的人,会有安史之乱到杨贵妃死就接近尾声,到安禄山死基本结束的错觉,这样一来,一直没有出现,且存在感不高的史思明,自然就没人关注,更没人知道了。

毕竟,安史之乱轰轰烈烈的开头,史思明确实没怎么出场,既然没怎么出场,肯定就不会有人愿意过多去了解他和关注他。

你见过谁会对电视剧中重要情节里,出场次数很少的人物过于关注的呢?虽说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道理就是如此。

所以,史思明在历史上的“流量”,自然就低的多。

既然叫安史之乱,自然史思明也是主角之一,但是前文也提到,截止到安禄山被杀之前,史思明一直就没怎么出现过。

那么,在此期间,史思明在干什么呢?

答案是他在镇守安禄山的大本营,也就是留守范阳,另外,帮助安禄山处理一些大后方的具体工作。

而安禄山之所以能这么信任史思明,是因为二人本身就是“发小”。

史料记载,安禄山与史思明很小就认识,两人属于同乡,年龄上史思明比安禄山大一岁,所以,幼年时二人便是伙伴。

只不过,在安禄山因为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继而被收入其麾下时,史思明则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

他原本想去奚部躲债,但走到半路便被奚部游骑兵擒拿,结果胆大包天的他,居然谎称自己是大唐使者,于是,就这么被奚部的游骑兵毕恭毕敬的送到了奚王牙帐。

之后,他更是发挥“忽悠”的本领,先是以大唐使者的身份,被奚王以贵宾之礼招待,接下来,为了脱身以及立功,他忽悠奚王,让当时奚部大将琐高跟随自己去面见大唐天子。

结果到了大唐边境,史思明一个反手,就把琐高送给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而当时的张守珪,正为抓不到琐高而苦恼,这下真的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就这样,史思明立了大功,成功被封为果毅都尉。

在这里,他又一次与自己的小伙伴安禄山团聚,自此这哥俩相互配合,一起战斗,一起立功,更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情谊。

而在后来,随着安禄山的官职越来越高,自然也忘不了自己的好友史思明,所以,史思明就一直在安禄山麾下鞍前马后。

总之就是,由于史思明不似安禄山那样善于钻营,所以在安禄山起兵之前,他只能算是安禄山的一个跟班,当然,是那种极其受信任的跟班。

到了安禄山起兵那年,由于他要亲自带兵,所以大后方自然就需要有人照看,毕竟万一失败,还能退回来。

但问题是,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人在长安,而次子安庆绪也要随同出战,因此,就必须有一个极为信任的人,来镇守大后方。

所以,史思明就派上用场了。

而在安禄山起兵之后,史思明所接到的任务,除了守好范阳之外,另外就是对河北等地进行攻打,到了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时,河北基本上已经全部被史思明拿下。

不过在之后,史思明差点玩完。

当时唐将李光弼奉命攻打后方叛军,因此就与史思明交上了手,而史思明的军事水平显然不是太高,至少对阵李光弼时落于下风的,因此,在河北常山大败史思明。

之后,安禄山又发兵三万前来支援,而唐军这边郭子仪也前来助阵李光弼,双方一番激战,史思明再次大败,叛军被斩首多达四万。

可以说在当时,如果唐军再一鼓作气,那么叛军的大后方极有可能会被拿下,但可惜的是,由于哥舒翰兵败潼关,导致长安陷落,唐玄宗急召李光弼撤围回军,至此,让史思明终于能喘口气。

正是借助这个机会,史思明率兵出击,先后打下河北的常山、赵郡,以及山东的河间、景城、清河、乐安等地。

到了马嵬坡兵变发生之后,也就是李亨登基为唐肃宗之初,史思明已经彻底拿下河北,另占据了山东、山西部分区域。

并且,在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后,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前方劫掠而来的金银财宝,都会运往老巢范阳,这么一来,史思明在无形中,不管是财力还是兵力也愈发壮大。

也就是说,截止到安禄山被杀之前,史思明也没闲着,一直在大后方来回征战。

只不过,由于当时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也就是唐玄宗与安禄山身上,并且,我们在了解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是以唐玄宗的应对,以及安禄山的进程为主线,所以,对于在大后方征战的史思明,自然就关注了少了很多。

而关注的少,就导致史思明的知名度没有安禄山高。

那么,史思明又是如何成为安史之乱的主角呢?这就得从安禄山被其儿子安庆绪杀掉之后说起了。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自立为帝,并封史思明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

但此时的史思明,已经开始膨胀,他要兵有兵,要钱有钱,因此就不太想受安庆绪节制,有自己出来单干的想法。

所以,在几番考虑,以及听了谋士建议后,史思明认为,安庆绪虽说当下有一定实力,但比起大唐,只不过是树叶上的露水,早晚有消散的一天。

因此,史思明就决定,带着部下归顺大唐。

最终,在史思明的主动投诚下,河北除安庆绪占据的相州外,剩余的各州各郡,全都归降了唐朝。

原本这是一件好事,但谁知道不久,史思明又复叛了。

复叛的原因,有一部分责任在史思明身上,当时他的部下还有不少人与叛军私下来往,这就让唐肃宗李亨认为史思明的投诚不彻底,加上大臣们也是这么说,更让唐肃宗起疑。

而更多的责任,完全出在唐肃宗身上,他实在是担心史思明会成为安禄山的复刻版,所以决定,派人除掉史思明。

但可惜的是,消息泄露,史思明得知朝廷的态度后大怒,再次举起反叛旗帜。

再度反叛之后,史思明接受了安庆绪的求助,帮其解围后,得到了安庆绪拱手让出的帝位,之后又设计将安庆绪骗入大营,最终将其缢杀。

自此,原安禄山麾下的所有兵马以及物资,尽归史思明所有,而史思明也在公元759年四月,正式登基,自称为大燕应天皇帝。

这么一来,安史之乱就进入了下半场,也就是唐朝与史思明之间的对抗,也正是因为在下半场史思明成为主角,故而这场由安禄山引发的叛乱,才会被称作是安史之乱。

简单一句话就是,上半场安禄山是主角,下半场史思明是主角。

而由史思明所主导的安史之乱下半场,一直持续到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才接近尾声,到了史思明被杀之后,叛军又坚持了两年,由于连连兵败,最终走投无路的史朝义,于公元763年自尽,其部下投降。

至此,安史之乱方才真正意义上的宣告结束。

而从安史之乱的发展进程来看,史思明在前半场一直在后方,且他也不是主帅,直到安禄山死后,他才逐渐走向前台,并主导了安史之乱的后半场。

但问题是,除非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否则大部分普通人是对安史之乱的后半场不太熟悉的,毕竟几个主角死的死,退休的退休,谁还会继续关注后面的情节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看电视剧老版《三国演义》时,顶多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往后的就没什么兴趣看了。

为啥?桃园三兄弟都死了,丞相也病逝了,另外曹老板也不在了,这后面还看个什么劲?

同样的道理,安史之乱进行到安禄山被杀,已经告一段落了,被人们熟悉的几个人也都一一退场了,故而,虽说史思明是下半场的主角,但人们对他的兴趣依然不大,所以就没啥人愿意深入了解他的故事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古至今,普通大众对于八卦的心,就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对于名人的八卦,更是兴趣盎然。

而恰好,唐朝的杨贵妃,正是一个很好的八卦对象。

杨贵妃的生平,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她的人生经历,确实最好的八卦素材。

比如她曾先嫁寿王李琩,后又嫁给李琩的父亲,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而这种桃色事件,历来是坊间的最爱,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信你看,这千百年来,关于杨贵妃的典故以及诗词有多少。

就连时至今日,曾经杨贵妃沐浴过的华清池,依旧人头攒动。

而作为桃色事件的女主角杨贵妃,受其所作所为的影响,自然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就会大大提高,而作为参与到这些事件中的男人,同样也会被人们熟悉。

没办法,普罗大众就是对这种事情感兴趣。

而安禄山,也是杨贵妃一系列绯闻中的参与者之一,史料记载,安禄山正是因为巴结上了杨贵妃,这才让唐玄宗对他信任程度大大增加的。

并且,杨贵妃还曾为安禄山“洗三”,即让安禄山扮演刚出生三天的婴儿,杨贵妃则作为婴儿的母亲,亲手为其沐浴,以示恩宠。

但我们都知道,安禄山可是一个成年人,因此这么一来,这看似平常的“洗三”,立马就充满了别样的味道。

这也是坊间为何会流传安禄山与杨贵妃有绯闻的原因。

总之就是,作为历史上拥有极高知名度的绯闻女主角杨贵妃,与之有关系的男人,都“拜她所赐”,被后人所熟悉。

而安禄山恰恰是这其中之一,因此单凭这一点,他就能让不少人知晓。

这还不算安禄山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会跳“胡旋舞”,以及他为了谄媚,居然把杨贵妃当“妈”的各类典故。

而相比之下,史思明就黯淡了很多。

按照史思明的人生进程,他应该连杨贵妃的面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和杨贵妃有什么绯闻了,这一点,还不如安禄山身边那个宦官李猪儿,起码当年唐玄宗赐安禄山在华清池洗澡时,李猪儿还曾作为内侍进去过。

这样与女一号毫无瓜葛,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自然会让后人对其缺乏兴趣了,因此,他没有安禄山出名,也是必然的结果。

总而言之就是,安史之乱之所以重点提了安禄山,主要是该事件是安禄山所引发的,而史思明在上半场只不过是一个在后方的人,出场机会不多,再加上他的能力一般,最终还被儿子给杀了,所以就导致人们不怎么关注他,更重要的是,他和女一号杨贵妃没啥交际,自然不会有人去过多了解他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安禄山,杨贵妃,史思明,唐朝,叛乱,自然,唐玄宗,重点,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安禄山,杨贵妃,史思明,唐玄宗,安史之乱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安禄山,杨贵妃,史思明,唐朝,叛乱,自然,唐玄宗,重点,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安禄山,杨贵妃,史思明,唐玄宗,安史之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安禄山,杨贵妃,史思明,唐朝,叛乱,自然,唐玄宗,重点,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安禄山,杨贵妃,史思明,唐玄宗,安史之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