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法门寺,丝路明珠多元文化荟萃

唐代法门寺,丝路明珠多元文化荟萃

丝绸之路,是指公元前138年我国西汉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交通路线。它是古代沟通东西方之间的重要桥梁,对促进西方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门寺所在的法门镇是“商鞅变法”时设立的秦汉时美阳县治所在地。古称美阳关,为军事重镇,居于东西方交通之要冲,出陇入蜀之枢纽,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同时,中亚和西域地区常发生动乱和战争,许多人东迁避居中土内地。西晋时,出现“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局面。所以,法门寺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处,中外文化及中国各族文化交汇之地。

印度、西域各国高僧到中原传教译经必经此地,在这里弘法传道。佛指舍利沿丝绸之路,落户于位于周原宝地的法门寺。佛教文化传入中土,与儒、道等本土传统文化的成功交流,是世界文化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没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就没有法门寺唐代的兴盛。

唐代,由于唐王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丝绸之路更加繁荣,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制造工艺、科学技术等,流向或传入各国。同时,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大唐帝国更加昌盛,长安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各种文化汇聚于此。法门寺体现了古印度、罗马、埃及、希腊、两河流域、地中海、阿拉伯、俄罗斯、我国新疆等不同文明、多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法门寺是丝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代,我国西藏藏王“松赞干布”迎请文成公主和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佛像进藏时,是从长安开元寺出发,途经法门寺。法门寺僧众专门为公主念了三天佛经,祈求佛祖保佑一路平安。

唐太宗诏敕启塔供养佛指舍利,“八皇六迎”佛指舍利,客观上促进了中、印、西域等国的佛教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物产、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与繁荣。开元四年(716),中天竺僧人“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蕃来长安;开元七年(719),南天竺僧人“金刚智”携弟子“不空”由海道经广州、洛阳到达长安,前后寓居中土达45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号称“开元三大士”,与中国僧人一行、惠果、智慧轮等,一起创立了中国佛教的唐密文化。他们是法门寺唐密文化的开创者。唐武宗毁佛之后,佛教受到很大打击。人们以为唐密已经失传。法门寺发现的唐密文化,填补了这一空白。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许多密宗器物,是唐密文化的反映和再现。

咸通十五年(874)地宫封闭时,密宗高僧、大兴善寺主持智慧轮在这里主持了盛大的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法会。他对我国的佛教密宗传承,唐密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同时对佛教东传日本,加强中日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大中九年(855),他在长安大兴善寺,为日本入唐僧人“圆珍”传授两部曼荼罗大法。现存于日本的圆珍《上智慧轮三藏决疑表》,记载了智慧轮传日本僧人圆珍《大毗卢遮那经义释》一事。中外佛教高僧在中土,在法门寺,同愿同行,共同弘扬、研讨、发展佛教理论与事业。法门寺众多的佛教文物说明:隋唐时期中华佛教已成了世界佛教的策源地,我国已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

法门寺出土的伊斯兰琉璃器皿,是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实证,是古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及中外友谊的精彩体现。西域、印度、地中海沿岸、红海沿岸、希腊、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也门、阿曼等地的大批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唐代中晚期,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地宫内出土大量的香料及熏香器皿反映了当时香文化的繁荣。这些充分证明了当时国际交往广泛,折射出当时万国来朝、宾至如归的壮阔场面,再现了大唐泱泱大国的卓越风姿!

地宫发现的菱纹织金锦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唐代织金锦实物。据《何稠传》中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说明织金锦源于波斯,我国受其影响发展起来,并且有不少的创新。法门寺出土的大量唐代丝绸服饰,有力地证明了唐代我国养蚕业和丝绸制造业、印染业、生产工艺等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金银器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方面,唐代吸收了粟特、波斯萨珊等西亚、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使得唐代的金银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浓郁的异域色彩。其独特的工艺之美,为后世金银器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2000年以前,西亚地区已掌握金银器锤揲工艺。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对外文化的交流,这种锤揲工艺被我国工匠吸收并广泛运用。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具,绝大部分就是运用锤揲工艺而制作成型的,其上的许多装饰纹,是锤揲模冲而成,有较强的浮雕效果和立体感,如八重宝函、大银盆、双狮纹银盒、捧真身菩萨等。法门寺出土的银芙蕖,其荷叶花瓣薄如纸,稍有风动,便摇曳不止,可见唐时锤揲技术的高超。

另外,我国金银器掐丝与镶嵌工艺、编织工艺等,也是通过丝绸之路技术交流改进提高的。掐丝工艺是指将黄金或白银锤打成薄片,剪成细条,扭搓成丝。将金丝编成一定的花纹图案,再焊接在器物的表面,然后将宝石、琉璃、珍珠等物镶嵌进去,唐代称“金筐宝钿”。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捧真身菩萨等装饰就是通过这种工艺制作的。法门寺出土的金银丝结条笼子,是唐代掐丝工艺和编织工艺的精品。

地宫金银器的装饰纹样,也深受他国文化的影响。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摩羯纹银香宝子,均有摩羯鱼图案。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被奉为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见于古印度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后来随着佛教传入我国。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其上的伎乐纹显然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舞蹈,衣着也为胡人服饰。法门寺金银器纹饰中,多出现连珠纹,如鎏金双狮纹银盒盒盖上,鎏金人物画银坛子腹壁上的连珠纹等。连珠纹是波斯萨珊和粟特人地区较常用的一种艺术纹饰。

丝路明珠的法门寺,见证了汉唐等时代,尤其大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和中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居世界之首,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博大胸怀和开放开明的优良传统,证明了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文章转载自文锦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我国,西域,文化,佛教,丝路,长安,唐代,法门寺,工艺,明珠,佛教,丝绸之路,长安,唐代,法门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国,西域,文化,佛教,丝路,长安,唐代,法门寺,工艺,明珠,佛教,丝绸之路,长安,唐代,法门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国,西域,文化,佛教,丝路,长安,唐代,法门寺,工艺,明珠,佛教,丝绸之路,长安,唐代,法门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