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帝王业者,无一不费尽心机,草莽出身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曾收养过二十多个义子,但他此举绝非良善,实则别有用心。
自先秦年间起,古人就已经有认养义子的案例了,例如嬴政在被册封为秦国太子时就认了权臣吕不韦为义父。
到了大明年间,收养义子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流行趋势,这种社会风气的盛行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据明史中的记载,朱元璋共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
为什么朱元璋会认养如此多的义子呢?难道是因为他天性良善,想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吗?当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此举是出于政治目的。
先来看看朱元璋的这些义子们吧,他们能被分成三种类型,一类是朱元璋的侄甥,也就是他的亲族;一类是在征讨元朝时遇见的孤儿;最后一类是下属之子。
另外,这些义子在被收养的时候都还没有成年。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将这些年幼的孩子培养成自己的一把利刃,让他们在日后为自己的帝王霸业效命。
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径也并不罕见,早在隋朝末年就已经有人这样做了,就比如说隋末割据一方的军阀杜伏威,他就在军中选拔勇士,再将他们收为义子,而杜伏威这样做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军队。
那么,朱元璋的义子中都有谁呢?
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第一个义子,明史有载“英年少聪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沐英也是朱元璋一众义子中的佼佼者,十年的养育之恩换得了他一生的忠诚。在沐英十二岁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了,在他十八岁之时已经担任了授帐前都尉一职。
而沐英为朱元璋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平定了云南之乱,为明朝安定了西南边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为了铲除躲避在云南的残元势力,就派沐英去收复此地。
云南地处偏远又地势险峻,藏身在此的元朝梁王觉得沐英根本没办法攻下此地。但沐英却敢强行渡江,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先身声夺人之策,吓得元朝梁王闻讯自杀,云南不攻自破。
至此以后,沐英就驻守此地,为明朝镇守云南。朱元璋对沐英有过这样的评价,“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沐英是非常信任的。
这沐英是与朱元璋没有血亲关系的义子,而在他的这些义子中还有一部分是他原本的亲族,就比如说他的外甥朱文忠。
公元1353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王朝,他的反元起义才初见成效,此时刚攻下滁州后不久。
姐夫李贞得知了朱元璋在这个乱世中的成就后,就带着幼子来投奔他。朱元璋对于这个年幼且聪颖的外甥十分宠爱,就将他收养为义子,改姓为朱。
在朱文忠19岁的时候,他领兵增援池州,帮助朱元璋打败了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赵普胜,因此在这之后得到了朱元璋的重任,开始独立领兵作战。
在明朝建国后,朱文忠还曾多次奉命去北伐元朝残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却在46岁的时候匆匆离世了,朱元璋对此哀恸不已,亲自写文致祭。
无论是沐英还是朱文忠,他们都为明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朱元璋在当时认养他们之时是存了异心的。
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生于微寒的农户家庭,而且在他十七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所以朱元璋他是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先天资源的,只能依靠自己白手起家。
而朱元璋在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后,是需要管理数万人的军队的,但他根本不可能做到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对朱元璋而言,他需要可以信赖的心腹为他统领军队。
于是,朱元璋就想出了认养义子的这一策略。虽然说义父与义子之间是不存在血缘连结的,但是养育之恩也是一种恩情,这就可以借助“父子情分”将他们绑定在自己身边。
此外,古时候的人们是最重视名声的。义子一旦做出任何伤害养父的事情,那就是有违人伦,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因此收养关系成立后,这些义子就不太会背叛朱元璋。
上面也提到过,朱元璋的义子大多都是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养在他身边了,他是陪伴着这些孩子长大的,这样朱元璋就能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这些孩子。如此一来,义子背离他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当然了,相较于义子,朱元璋肯定是更看重亲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上文提到的沐英和朱文忠来举例好了,在朱元璋成为了明太祖后,他就收回了他们两人的“朱”姓。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首先,假如这些义子还姓“朱”,就代表着他们在名义上与明太祖是存在着“血缘”关系的,那么这些义子按照祖制也都要被分封为诸侯王。
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义子是忠于明朝的,可一旦朱元璋去世了,这些义子很可能就会与他的亲子共同争抢皇位。再加上这些义子都曾是跟着他打天下的将领,肯定要比养尊处优的亲子来得强。
所以,朱元璋收回姓氏就是要告诫这些义子,他们没有资格继承明朝的帝业。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待这些义子还是利用的成分更多,他只是想要培养一批能辅佐他打天下的人才罢了,而认养义子不过是一种拉拢这些人才的手段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在明史中会有这样的记载,即“太祖初起,多蓄义子……周舍守镇江,道舍守宁国,马儿守婺州,柴舍、真童守处州,金刚奴守衢州,皆义子也”。
所以说,朱元璋收养义子一事并非是良善之举,而是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