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虽然有过不少昏庸皇帝,但也有很多圣贤君主。而对于那些贤明的君主,百姓和将士自然是爱戴不已,正所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而若从爱民护民的角度来看,唐太宗李世民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体制社会,在这时皇帝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权利中心。现如今我们对于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有着不同的评价,世袭制也使得统治者的能力有所差距,昏君明君在我国历史上都经常出现。
因为权力过于集中,也导致了如果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出现问题,就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可以说统治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例如,昏庸无度的商纣王就因为暴政、贪图享受最终被推翻,并且成为了后世一提起就昏君就会想起的一位古代君王。
当然我国古代同样也有很多功绩显赫的君王,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将古代中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且被世人所熟记。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奠定下我国广袤的疆土,同时将度量衡等各地区具有差异的衡量标准做了统一,这为文化和经济的同步和繁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盛世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唐太宗深知人心之重而留下的千古名言。
其实我国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时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统治者,而其中能被后世牢记并且赞叹的统治者实际上并不多,而这些能够被我所牢记的统治者自然在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唐太宗时期的大唐盛世,前所未有的繁荣让大唐成为了人间仙境,外邦人也十分向往能够来到大唐生活。唐太宗也因此流下了不少的佳话,其中让人最深的就是唐太宗能够抛开原有的冲突而重用人才,爱民利民。
其中能够体现唐太宗爱民之心的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并与这些犯人们约定,年后回到长安问斩。如此之举让很多人感慨万千,体恤民情、深得民意的唐太宗怎能不受人们尊重和仰慕。故事发生在贞观六年的年底,此时的唐太宗针对死囚名单又再次的做了核实,以免出现错判、误判的情况。在重审结束后,心血来潮的唐太宗决定带着自己身边的大臣们到牢里看看这些死囚,而这一探访,也让唐太宗心中五味杂陈,不免心生怜悯。
来到牢里,唐太宗看到了这些死囚们卑微的生活状态,以及很多死囚都在不停的倾诉心中的苦楚和后悔,能在如此盛世之中存活成为了这些死囚们心中最大的期盼。唐太宗也是被这些囚犯所触动,随即就下了一道圣旨——准许犯人回家过年,并且要求他们回到家中要帮家里人干活劳作,距离行刑的日子还有很久,允许这些囚犯在家中过完年再回来受刑。
但是,这样的圣旨传下来,很多大臣们都犯了难,毕竟将被处死的犯人都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就这样轻易地放走了可能会出现一去不返,甚至会破坏社会治安稳定的问题。当时共计有390名囚犯被允许回乡过年,如此庞大的人数难免会出现就此亡命天涯的不法之徒,但是在大臣中将心中的担忧说给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还是决定放走这些犯人,给他们一个机会。
得知能够回家的犯人们十分高兴,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此刻自由和回家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期盼。时间过的很快,囚犯们问斩的日子即将来临,囚犯们都乖乖的回到了京城,在完成心愿后,这些囚犯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其实这样的结果让唐太宗都十分惊讶,但是在经过轻点后,还是少了一名囚犯回京。
这让全国上下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和气愤,毕竟如果囚犯没有回来,这样的结果对于唐太宗来说是有损颜面和威严的,正当抓捕工作就要落实时,这名迟来的囚犯坐着一辆牛车缓缓前来,而迟到的原因则是因为囚犯年岁已高,行动不便。
实际上,在唐太宗决定放走这些囚犯就已经做好了他们不回来的准备,但是390名囚犯如数到齐的情况让唐太宗也更是感动,因此唐太宗决定赦免这些死囚,不再追究他们的过错。这一故事也被编进了史书,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结语
我们作为后人,能够更清晰的对历史事件做出判断,其实唐太宗的如此做法也让后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一类人更倾向于赞扬唐太宗的做法,从爱民的角度出发,唐太宗的做法对于民心的捕捉十分精准和有力,而另一些人则对其做法表示不认同,认为唐太宗放走这些死刑犯是对社会的公平性破坏,死囚们犯下的都是大罪,但是却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对于法律的实行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感性和理性的不同角度出发,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唐太宗是一位功大于过的统治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参考资料:《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