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出现了数之不清的帝王,但提到女皇帝,大家都知道,有且仅有一位。她就是叱咤风云的武则天。世人都知道,武则天是跟随唐太宗李世民12年的才人,可能由于不是李世民喜欢的类型,所以一直没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反而特别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的喜爱和信任,最终一路成为李治的皇后,还能临朝处理国家大事。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膨胀了武则天的欲望,使武则天最终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大家普遍想到的要么是她为登或保帝位时的心狠手辣,残害亲生女儿和皇亲宗室;要么是武则天后宫的风流趣事。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武则天在国家大事上面的重大贡献,特别上在选拔人才上,开创了文举时的“糊名法”和武举。这两项举措到现在都一直被沿用。
对于人才的选举,武则天向来不拘于人才的出身,只要有才能,都会任用,这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武则天同时也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官僚,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地位。
武则天选择官员的范围非常广泛,难免不会有滥竽充数的。而且在文举考试时,一些负责评论试卷的大臣,当看到与自己关系亲近或送过礼物的考生,难免不会徇私舞弊,让这些无才之人被录用,而那些没有门路和钱财的穷学生,本身能力超群,就因为这样,失去机会。
为了避免这些不公平的事情发生,武则天提出文考时要“糊名法”。糊名法就是将考卷一侧填写考生姓名等有关个人身份的信息全部遮挡起来。这样一份考卷到考官手里,就没办法分辨是哪一个人的,在这种没有利益相关的条件下,一般人都会客观和公正评断试卷,从而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突出重围,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
糊名法这一举动,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国家公平公正的选拔国家人才,是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这一方法,在唐朝时期没有大规模的推广使用,直到后面宋真宗时期,对糊名法才高度重视,使糊名法开始流行。宋真宗曾经对文武百官高兴的说道:“今岁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于尽公。”这糊名法在现代比较严格的考试中,例如中考,高考或者其他的等级考试,都会用到,所以可以看出糊名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武则天在位期间,还开创了武举。公元702年,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考试内容涉及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重点是在马上的枪法,偏重于武力。但对于领兵之人的主帅,仅有武力,体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头脑,谋划策略和管理能力。所以在后面的宋代中,武举不仅考武力,还要考军事策略,例如孙子兵法。在明朝时,更是将武举考试中的军事策略摆在武力之上,若果理论的军事策略不合格,就不能再参加后面的武力考试了。
在古代,武举最受重视的时候,是清朝,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本来就是来源于游牧民族,一个善武的名族,知道武举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有战乱发生的时候。在现在,虽然没有再说武举,但是对于军事人员的选拔,也是按照武举这样的形势开展的,既要有军事技能又要有军事策略。
武则天开创的这两项举动,对于人才的选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武则天能在那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求人才,能站在考生的立场去想,有公平的想法,不能不说武则天是一位好皇帝。